刍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巧设疑问的策略

时间:2022-07-02 05:18:17

刍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巧设疑问的策略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适当设置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将这些问题引出,让学生进行探究。文章主要介绍了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及设置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巧设问题 教学策略

引言

教师把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安插各种各样的情境之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知识往往是比较枯燥的,而且遇到一些困难的问题时他们不愿意解决,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对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学生才更愿意投入到知识的探究中,实现他们的智力与学习能力的共同提升。

1.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1.1针对性原则

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然后让学生去探究[1]。所以在创设情境时要有一定的针对性,结合课本上的内容,从而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

1.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会愿意主动地学习。所以所创设的情境一定要新颖独特,确保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愿意参与。要想创设好情境,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特点,比如一、二年级的学生以直观思维为主,而学生到了三、四年级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需要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3参与性原则

学生要想掌握学习数学的思维和方法不能仅靠教师的讲解,还需要亲身参与数学实践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给学生创造一个平台,学生通过活动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及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能力。

1.4挑战性原则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小时候我们都曾幻想过以后成为科学家,所以小学生的探索欲望尤其强烈。所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地给学生安排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题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上保持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2.巧设问题,提升教学实效

2.1创设悬念情境

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有一些常规的问题是非常具有启发性的,教师可以以这些问题为素材,创设悬念性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一般教师在引入新知的时候经常使用这种方法,学生遇到这样的题目时会感到似曾相识但是解决不了。这样一来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很乐意对问题进行探究。比如有一块长方形的绿地想要把它平分,有几种分法?学生通过思考,最终得到三个方案。然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认定这两块绿地的面积是一样的,能不能求出绿地的面积。如果把绿地沿对角线分开就可以得到两个三角形,既然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是一样的,那么我们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就很容易求得三角形的面积,但是这个三角形是特殊三角形,相对一般的三角形而言它的面积又该怎么求呢?我们以三角形的面积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产生一种迫切学习的欲望。

2.2创设认知冲突情境

2.3创设问题情境

如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只重视结果的话,则会误导学生对题目进行模仿和记忆而不掌握解题方法,相反如果教师重视解题的过程,则可让学生愿意参与其中,从而提高学生能力。比如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悟空和师傅把取回来的经书藏在了大雁塔之中,并且告诉学生大雁塔和小雁塔都是古代著名的建筑,接下来针对两者高度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两者的高度存在这样的关系,大雁塔的高度比小雁塔高度的两倍矮22米,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对题目仔细阅读,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文字叙述把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写成关系式,从而列出一个等式。接下来教师可以提问了,如果已知小雁塔的高度是45米,那么大雁塔的高度是多少?通过这个关系式学生很容易求出大雁塔的高度。问题解决之后教师还可以把这个问题延伸,比如如果已知大雁塔的高度是68米,那我们可以出一个什么样的题目。学生经过讨论把问题补充完整并进行求解,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这样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启发了他们的思维。

结语

数学问题往往比较枯燥,如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能巧妙地设置一些问题,则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情境创设将问题引出,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实现智力与学习能力的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小英.创设问题情境——为使数学探究活水来[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3(14):38-39.

[2]邓兴学.试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上旬),2013(4):334.

上一篇:追求高效课堂,提高语文能力 下一篇:浅议如何提高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