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区地方文献的价值、内容及其保护研究

时间:2022-07-02 03:25:42

武陵山区地方文献的价值、内容及其保护研究

[摘 要]武陵山区地方文献作为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忠实记录者,肩负着传承民族智慧的使命,内容极其丰富,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它们的保护。

[关键词]武陵山区;地方文献;价值;内容;保护

地方文献是指涉及某一地方的历史与现状,并且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的文献。包括图书、档案、报纸、杂志、公报、官报、史志、文件、报告、布告、通知、宣言、传单、谱牒、契约、诉状、合同、名人手稿、名人书信、日记、游记、会刊、简报、文史资料、类书、政书、回忆录、调查材料、图表照片、民歌、民谣、民间故事、重大事件知情人谈话记录或录音等。地方文献的内容应包括区域事物、区域人物、区域出版物等,地方文献的特征主要有区域性、时代性、民族性、广泛性、翔实性、资料性等[1]。

武陵山区是以武陵山脉为中心的湘鄂渝黔四省(市)毗邻地区,共计57个区市县。这一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历史久远、文化积淀深厚,不仅有着不同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生活、民族问题与教育等特征,还积淀了不可多得的宝贵的地方文献。武陵山区地方文献作为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忠实记录者,肩负着传承民族智慧的使命,内容极其丰富,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它们的保护。

1.武陵山区地方文献的价值

地方文献是研究地方社会文化非常宝贵的素材和基础。国家领导人、学者、专家都非常重视整理和研究地方文献。比如1956年,总理视察云南省图书馆,并在云南召集座谈会,会上对图书馆和地方文献工作做了重要指示:“图书馆应将本地区的地方志尽可能收集完全,对其他有关地区历史、地理的文献,也要予以足够的重视,要积极地利用地方文献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50年代后期,杜定友先生在南京会议上宣讲《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使用》。目前对于武陵山区地方文献的研究,湖北民族学院的胡萍、倪萍、蔡清万等人进行了开拓性研究,撰写了《武陵地区地方文献及其分类》、《武陵地区地域文化与地方文献》等论文。

武陵地区是湘、鄂、渝、黔四省(市)的边远山区构成的一个特殊地理区域。在这一特殊地区里长期居住着以土家族、苗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研究这种因独特地域文化而形成的地方文献,包括这些文献的载体形态、范围、特征等,不仅有利于对武陵地区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而且对于保存、继承、弘扬武陵地区的民族文化,发展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等均有着重要的意义。武陵地区地方文献是武陵地区地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武陵地区地方文化发展的缩影与积淀,从中可以反映出武陵文化的深层结构。武陵地区地方文献不仅记载了武陵地区少数民族族源以及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还记载了武陵地区的习俗文化,如婚姻习俗,丧葬习俗和节日习俗等;图腾崇拜,如土家族的白虎崇拜、苗族的盘瓠图腾崇拜等;民族信仰、器乐、舞蹈、歌谣文化;娱乐杂耍、方言土语等。除了具有一般文献所具有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等特点外,武陵山区地方文献还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鲜明的非它性。武陵地方文献的这种地域性,使其具有独特的价值,可以说武陵地区地方文献是中国的一个特色文献。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武陵山区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一地区进行研究。因为地方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是一件既辛苦又非常耗时耗力的事情,基础性的地方文献整理与研究仍然进步不大。武陵山区地方文献整理与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求研究者们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并积极运用当前新技术,如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对地方文献进行规范、科学的整理与研究。因此,地处武陵山区的地方高校有必要对武陵山区地方文献工作作出自己的贡献。有必要对收集整理的地方文献资料进行网络化建设,即建设武陵山区地方文献数据库,建立相应的查询平台。

总之,武陵山区地方文献的价值在于,既可以为更多的研究者提供基础资料,也为政府决策提供相关的数据,同时为武陵山区的文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2.武陵山区地方文献的主要内容

武陵山区地方文献约有八九百种,遍及诗文、经学、伦理学、教育学、语言学、史学等诸学科,其中许多著作至今仍有相当的影响,如《田氏一家言》《苗防备览》等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文献:

2.1有关记述武陵地区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自然资源、名胜古迹等专门文献。如:《苗族通史》《苗学通论》《土司王朝》(上下集)《渝湘鄂边鸦片资料》《鄂西土家族婚育状况调查》等。

2.2武陵地区本土文人的作品。指为武陵地区的建设作出贡献,在武陵地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巨大影响的人士的一切著作。如:《哭嫁歌:土家族抒情长诗》《土家族作家文学选》《西湘记忆》《边城风云》《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北卷)》等。

2.3武陵地区地方志。武陵地区方志是比较全面反映武陵地区的某一个地方(如府、州、厅、县)的政治、民族经济、民族文化、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情况等的重要文献,主要有府志、州志、厅志、县志,还有行业的专门方志。方志一般按一定历史时间组织编写。府志如:嘉靖《思南府志》,清《思南府续志》、同治增修《施南府志》、道光《施南府志》、乾隆《永顺府志》等。州志如:清代《施州考古录》、乾隆《酉阳州志》、道光《鹤峰州志》、光绪续修《鹤峰州志》、同治续修鹤峰州志,《酉阳直隶州总志》、同治增修《酉阳直隶州总志》等。厅志如光绪《古丈厅志》、乾隆《石柱厅志》、道光《补揖石柱厅志》、乾隆《凤凰厅志》、《凤凰厅志艺文志》、《凤凰厅志》《松桃厅志》、《松桃厅志艺文志》。县志如:明代《万历慈利县志》、清《道光永定县志》、《康熙慈利县志》、《龙山县志》、《泸溪县志》、《来凤县志》、《巴东县志》、《恩施县志》、《咸丰县志》等。专志如:明代《永顺风土志》、《凤凰厅志艺文志》、《松桃厅志艺文志》等,现代专业志有《经济志》、《民族志》、《交通志》等。如《大庸地名录》、《铜仁教育志》、《土家族风俗志》、《湘西州军事志》、《土家族文化通志新编》、《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扶贫开发志》、《武陵源风景志》等[2]。

2.4武陵地区少数民族研究专题文献。为弘扬、继承和保存武陵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在整个武陵地区已经形成了挖掘、整理、研究这一地区民族文化的热潮,并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以著作的形式出版,如土家学、苗学等研究丛书,这已是武陵地区民族文献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2.5声像资料。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存储技术的进步,武陵山区文献和其他地方文献一样,突破了传统的载体形式。除了纸本(写本、抄本、手绘本、拓本,以及各种影印本、复印本和大量的铅印本)外,新增了录音、录像等动态信息,磁带、磁盘、光盘等光学、数字存储介质,潮剧、潮乐、史学纪录片等都以盘碟的形式出现。如:贵州拍摄了《贵州土家族史料风情》、《黔乡土家情》,湖北拍摄了《土家族山歌“太阳钟”》、《武陵土家人》、《二十八过年》、《回家结婚》、《中国土家族》,湖南拍摄了《土家风情》、《张家界土家风情》[2]。

3.武陵山区地方文献的保护

3.1武陵地区政府部门、高校共同参与地方文献的保护工作。共同出钱、出力,组织人员全面收集武陵山区的地方文献,使地方文献收集与收藏率达到80%以上。

3.2科学整理与保存好地方文献。按图书收藏规范,对武陵山区地方文献进行审定、校勘、标点、分段、注释、今译等专门工作。采用文学、语言、历史、哲学、科技和综合参考等新的分类法对文献进行分类。同时,对珍贵地方文献进行影印和编排索引。影印工作要求考证版本、检查漫漶,配补描修等。索引工作要求编制人名、地名、书名和各种语词、术语等的索引,以便于对文献的检索。

3.3建立武陵山区地方文献资料数据库

借鉴当代流行的文献数据库技术,建立武陵山区地方文献数据库,实现武陵山区地方文献的数字化,并进行日常维护与数据升级。

3.4专家学者要发挥科学指导作用,为武陵山区地方文献的保护提供智力资源。保护武陵山区地方文献,离不开精通专业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进行科学指导。一是提供理论支持。专家学者能从理论上对保护武陵山区地方文献工程进行全面分析,形成一套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理论学说,为保护武陵山区地方文献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咨询,帮助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出一系列政策法规和工作方案。对武陵山区地方文献进行科学认定、立档、保存。二是从事科学研究。专家学者应结合武陵山区的实际,积极从事有关项目的研究。通过研究以解决武陵山区地方文献保护的实际问题为依托,将地方文献的理论研究与地方文献的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对地方文献的开展进行指导,提供智力支持。加大挖掘、整理、推广地方文献的力度,深入基层,抢救性收集整理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胡萍、蔡清万.武陵地区地域文化与地方文献[J].图书馆,2006,03,97-100.

基金项目:本文为长江师范学院2013年立项资助校级科研项目《武陵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整理、保存与利用》成果之一,课题号为2013XJYB021。

上一篇:朝鲜族历史教育史研究综述 下一篇:瓷器中的“祥瑞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