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民族走廊土司时期的信仰研究

时间:2022-10-05 04:49:31

武陵民族走廊土司时期的信仰研究

【摘要】武陵民族走廊土司时期的是一个复杂的文化复合体,其相关活动是在区分或调和不同宗教系统的过程中得以实际运营的。这种宗教文化融合现象涉及体系中不同成分的形成及互动形态。文章在历史文献梳理以及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土司时期的社会生活实践出发,研究、解读其信仰文化,勾勒出与土司社会、文化的关联性,并进而探讨它对土司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武陵民族走廊;容美土司;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2)01-0070-7

一、前言

在我国湘、鄂、渝、黔四省区交界处,存在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武陵山脉,其东边是雪峰山,西边是大娄山,北边是大巴山,南边是苗岭,武陵民族走廊是沿着武陵山脉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一条民族通道。该区域自古就活动着三苗、百濮、百越、巴人等许多族群、部落,今天那里仍生活着土家、苗、侗、瑶、白、维吾尔、汉等30多个民族。武陵民族走廊(下文简称“武陵走廊”)地处西南边疆与中原大地的结合部,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元、明、清三代曾设立土司。土司制在武陵走廊历时四百余年,对后世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土司时期的构成了当地丰富、灿烂的土司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本文以容美土司为个案,在历史资料梳理以及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拟探讨武陵走廊土司时期的宗教实践状况,勾勒出与土司社会、文化的关联性,并进而解析对土司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二、民间信仰与土司的祖先崇拜

容美土司曾是武陵走廊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土司之一,按今天的行政区划,其所辖区域主要包括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和湖南省的石门县、桑植县以及与之接壤的部分地区。从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建立黄沙寨千户,到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对容美宣慰司进行改流,容美土司在武陵走廊统治达425年之久,土司时期的信仰文化构成了区域社会历史、文化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民间氏族祖先神崇拜

武陵走廊土家人的氏族祖先神主要有“八部大王”、“向王天子”、“土王”等。八部大王是土家族传说中的部落首领,也是土家族的祖先。八部大王信仰主要存在于湘西地区。相传,他们是湘西土家族早期的八个部落首领,带领族人为地域开拓、保卫家园、抵御外族入侵建立了功勋,故受后人世代敬奉。此外,在酉阳、秀山等土家族地区也供奉有“八部大王神位”的神庙。

有关向王天子的故事众说纷纭,其中“巴廪君说”与“汉朝相单程说”流传最为广泛。廪君是传说中率领部族拓展生存空间的巴人(土家族)先祖,而相单程则为率众抗击外来入侵的地方首领。武陵各地有着不同的向王天子“版本”,但因文化间的传播而导致故事情节大致类同,表明向王天子已非确指某一位,而是一个被民间传说加工了的“群体领袖”化身。

向王天子是民间信仰中主宰一切的神灵,有关向王庙、廪君神像以及祭祀活动的记载充斥着整个武陵走廊的历史。据同治版《长乐县志》记载:土司时期,在今五峰(改流后的长乐)境内谢家坪高尖子山顶,曾建有规模较大的向王庙,于鸡爪观还供有向王天子神像。《长阳县志》(1992年版)亦曾载:“明、清年间,县境先后建有向王庙44座”。流传在五峰、长阳土家族聚居区的《向氏族谱·先世遗迹》也曾提到其先祖在长阳三角坪修建有向王庙。五峰、长阳曾是容美土司的属地,当地有关向王庙的丰富记载显示土司时期向王崇拜之风行程度。向王信仰是土司时期武陵地方社会重要的祭祀活动之一。在民间,“蛮人畏疫,故自归而上,达于施州,多有不祀其先,而祀所谓向王者”,直到改流后这类现象才有所改观。

“土王”是土家族传说中的最高统治者,在武陵走廊,有关向王、土王崇拜的仪式展演异常丰富。清江流域“每年六月六,舟揖排筏全部停航依港,虔诚纪念向王天子开拓清江之功”。在湘西,土家族村寨每年春天都会举行隆重的集体祭祀——“祭土王”。该仪式由巫师椎牛以祀,每晚男妇聚集土王庙前,高唱神歌,击鼓鸣钟,跳摆手舞。据雍正《永顺府志·杂志》载:“每岁正月的三至十七日,男女齐集,鸣锣击鼓,唱舞伴歌,名日摆手。”“摆手舞”土家语为“舍巴兹”,是武陵土家人特有的一种祭祀与文化娱乐活动。摆手可分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大摆手主要祭八部大神,地点在八部大神庙,由梯玛带领大家敬‘八部大王’,带头演唱‘八部大王’颂歌。祭毕,举行摆手”。“小摆手是敬土王的,和大摆手一样,主持祭祀的是梯玛,据说此权力是土王授予的”。

有学者指出,民间社会通常以宗教方式来管理地方事务,创造出地方主神等想象的权威,它试图将遥远但真实的权威(国家权力)转化为切近的象征性权威。武陵走廊的氏族祖先等地方神灵通常冠有“帝”、“君”或“王”之类头衔,被视作地方最高权威,他们实则是切近的土司权威的象征或转化。不论是廪君、八部大王,还是各姓土王,均为传说中统治一方的首领,为地域扩张、人们安定生活做出过重要贡献。他们掌管着当地百姓的命运,慰抚人们心灵上的不安,并为人们“化解”实际问题。由此,这些氏族祖先神赢得了民间社会的尊敬和崇拜。氏族祖先神信仰有利于土司等统治者确立、加强自身长久的世袭特权。土司在其统治区不断宣讲这些“英雄祖先”的事迹,强化其在人们心目中的记忆,有助于增强辖区内民众的凝聚力,培养民众的服从意识。

(二)民众对已故土司的祭祀与崇拜

武陵走廊的“土王”(信仰)可分为两类:一是早期的氏族部落首领;一是已故的土司,他们也被尊称为“爵爷”、“都爷”或“土王”。在土家族传统文化中,除了供奉早期的氏族神外,还有已故的土司。土司时期民间信仰在地理上一个最大的特征是各地都纷纷供奉自己区域内保境安民的官员、土司,成为一方之神祀。据嘉庆《龙山县志》记载,摆手堂内“供土司某神位,陈牲蘸,至期即夕,群男女并人。酬毕,披五花被锦帕首,击鼓鸣钲,跳舞唱歌,竞数夕乃止。其期或正月、或三月、或五月不等。”人们祭供土司神位是因为他是令人生畏的区域主宰,有生杀予夺的大权。人们相信,土司的权力是天赐的,即使土司死亡,其灵魂依然会照管民间的一切。因此对已故土司进行祭奠,具有福佑全家的作用。在湘西永顺县,“每逢度岁,先于屋正面供已故土司神位,荐以角肉。其本家祖先神位设于门后,家中鸡犬具藏,若言鬼主在堂不敢凌犯惊动。各寨皆设鬼堂,谓之是已故土司阴魂衙署”。在度岁仪式中,已故土司神位被置于显要位置,而本家祖先神位却被安排在了门后,足见土司在人们信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人们的观念中,衙署是土司生前行使统治权的象征,死后其灵魂在阴间衙署中仍享有此等权力。

上一篇:任天堂六次绝处逢生 下一篇:炸鱼薯条:国菜还是国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