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袭武陵桥

时间:2022-09-12 12:28:54

反映抗美援朝战争惊险战斗故事的优秀影片《奇袭》,在当年可是家喻户晓。影片一经播放,在社会上就获得了如潮的好评。特别是影片的主角——英雄的侦察连长“方勇”形象深入人心。其实电影《奇袭》所反映的故事是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真实故事,侦察连长“方勇”的原型人物就是时任38军侦察科副科长的“张魁印”。

电影《奇袭》与主角原型

故事片《奇袭》是新中国的电影工作者根据志愿军奇袭武陵桥这一战例的真实事件改编的。195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了一部军事教育片《奇袭武陵桥》。1960年,八一厂又据此拍摄了故事片《奇袭》。

电影《奇袭》讲的是:在朝鲜战场上,敌人企图阻止中朝人民军队的强大攻势,从前沿到纵深都加强了警戒。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方勇连长率领一支侦察队,接受了上级交给的任务,深入敌后炸毁敌人一座公路桥——康平桥,切断敌人退路的故事。

对于电影中所展示的这段精彩且惊险的真实战事,在许多亲历者回忆录和一些研究学者的相关撰书中都有描述。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38军王牌战将》和赵臆鸿的《38军传奇——梁兴初与万岁军征战纪实》中都不约而同地写道:“梁兴初派38军侦察科长张魁印携带电台、侦察兵、工兵、翻译等组成的侦察支队,化装成伪军穿插到敌后,炸毁李承晚伪七师南逃的必经之路武陵桥,使朝鲜战场二次战役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演义》(张涛志著)上卷中中第23回就是《捐躯大榆洞 张魁印奇袭武陵桥》。此外,在原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撰写的《抗美援朝回忆录》、洪学智著的《抗美援朝战争回忆》(文艺版)、作家出版社叶雨蒙著的《黑雪——出兵朝鲜纪实》以及多部描写抗美援朝的纪实文学中,都记载了奇袭武陵桥的成功战例。

张魁印是山西平遥人,生于1922年,1937年参加革命。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被调到黑龙江省军区任副参谋长,直到离休。张魁印的老伴迟秀琴是他的战友,当年在志愿军司令部任打字员。张魁印在打完四次战役后,调至志愿军司令部,两人于1954年结婚,婚后生有4个子女。张魁印离休后,担任哈尔滨市南岗区育红小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其它时间,他喜欢阅读古今中外的军事书籍。张魁印至今还珍藏着破袭武陵桥的经过要图,还有荣获的自由独立勋章、二级国旗勋章、两枚三级国旗勋章及解放华中南纪念章、解放东北纪念章、解放勋章、独立自由勋章、抗美援朝纪念章、独立功勋荣誉章等一大堆勋章。

在多年后接受媒体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张魁印讲的最多的还是牺牲的战友们。离休后的许多日子里,他从不主动向别人提起自己就是《奇袭》主角“方勇”原型这件事,直到军史、战史研究者找上门来,大家才知道张魁印的英雄事迹。他说:“为祖国为人而战是一个共产党员革命军人的天职,比起牺牲的战友们,我又能说什么呢?一切荣誉都是同志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张魁印还对记者说:“电影《奇袭》我看过好多遍了,较之真实事件艺术化了,影片拍得很好,很真实,每看一遍,我都要想起我的战友们,但电影毕竟与实际战例不能相提并论,还有许多精彩的地方没拍出来。”他拿出一张奇袭武陵桥的军事地图,边指点当年的行军路线,边娓娓讲述战斗的经过。

战前的充分准备

1950年11月,朝鲜战场二次战役拉开序幕。第二次战役正式打响之前,韩先楚作为西线总指挥正在苏民洞附近的38军军部。说起来,韩先楚也是四野的一员猛将,对13兵团很熟悉,所以中央军委特地把他调来担任志愿军副司令员。第二次战役一开始,他即受命指挥协调西线5个军的行动,他的指挥所代号叫“韩指”。韩先楚到西线后,立即召集38军团以上干部会议,给大家打气:“38军是我们的主力,一次战役没有经验,没打好,没有关系。现在是二次战役,我们拿出38军的黑山精神,一定可以打出主力的威风来。”38军干部因没有打好第一次战役,情绪低落,叫韩先楚一鼓动,个个摩拳擦掌,要一雪前耻。韩先楚看火候已到,便朝梁兴初使个脸色,梁兴初站起来说:“同志们,一次战役没打好,责任在我,不怪大家。现在志司仍把我们当主力使,同意我的要求,让我们38军独立去打德川。我是下定决心要打好这一仗,别说冒出个‘黑人团’,就是冒出个‘神仙团’,我也要把他的脑袋摘下来。谁要跟我梁大牙开玩笑,贻误军机,我这支手枪可不认老朋友。”说完把枪“呯”地拍在桌子上。

会后,梁兴初把师长们召来,分别布置了任务。师长们都走了,梁兴初把早已准备好的一张王牌亮了出来,这张王牌就是38军侦察科副科长张魁印。梁兴初命令军侦察科副科长张魁印、113师侦察科长周文礼二人率领323人组成侦察支队,张魁印任支队长兼政委,周文礼任副支队长,在二次战役前的11月24日秘密插入敌后,务必于11月26日8时前,炸毁武陵桥,堵死敌人的后路,配合主力部队歼灭德川地区的伪七师。

当天夜里,张魁印奉命来到梁兴初的住所。梁兴初劈头就问:“准备好了没有?”张魁印报告:“一切都已就绪。”梁兴初斩钉截铁地说:“我再交待一遍,你的任务只有一个,插到德川以南的武陵里,炸掉武陵桥。炸掉了桥,我给你记头功。如果有一个敌人从桥上逃掉,你就不要回来了。”张魁印回答:“军长,你放心。总攻发起前,地图上再不会有武陵桥了。”梁兴初夸奖一句:“有点38军的气魄,出发!”

张魁印和周文礼将两个侦察连和两个工兵排组成先遣队,队伍组成后于11月24日回到降仙洞。梁兴初很重视这次行动,他会同刘西元政委和江拥辉副军长一起再次接见了张魁印。梁兴初向他讲明了这次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并直截了当地问他说:“敢不敢往敌人里面插?”“有啥不敢呢?”张魁印坚定地回答。“敌人现在是只顾前进,在他们两支部队之间的接合部是有空子可钻的,只要勇敢机智地插到敌后,就完成了任务的一半,下一半就看你们如何见机行事了。你们能不能完成任务?”“能。”张魁印丝毫没有怀疑地说。刘西元对张魁印说:“你们的任务很光荣,你们出去就是我们的耳目,共产党员一定要起模范作用。你们出去是独立自主作战,一定要掌握好队伍。”梁兴初又交代了一些具体要求后说:“好。回头江副军长(即江拥辉副军长)具体布置你们的行动。”

张魁印个头不高,却相当精干。第一战役时,他带领先遣队完成任务较好,所以这次行动选定由他负责。江拥辉副军长告诉张魁印:“这次任务很重要,它关系到发起攻击之前我们的决心和部署。你们的具体任务一是报告沿途的敌情、地形;二是部队向德川发起攻击后,要插到德川南面的武陵里,破坏桥梁,阻敌南逃北援。”江拥辉副军长指着军用地图说:“武陵里西傍大同江,有一条支流横跨由南通往德川的公路。那里有一座公路桥,你们务必在26日早8点炸掉这座桥,估计那时候受到攻击的敌人可能南逃,北上的敌人可能增援,在这时炸桥,才有利于保证军主力全歼德川之敌。”为了保证先遣队炸桥破路和通信联络有保证,上级特别给他们加强了通信、爆破器材,增派了有关的人员和兵力。但是具体从哪里去,军领导和指挥员只确定了不要走山顶和山脚,从山腰走比较安全的大略方案。张魁印听副军长交代完任务后信心十足地说:“保证完成任务!”

战场上的真实奇袭

张魁印带着所需地图、电台和英语、朝语翻译出发了。这支先遣队共有323人,由38军军部侦察连、113师侦察连、两个工兵排组成,有通讯兵、电话兵,还有13名朝鲜同志,医务人员和英语翻译,携带一部电台,600公斤炸药,每人携带4颗手榴弹和充足的弹药。其中的平安南道内务署及其属下的几位署长和副署长充当先遣队的联络员和向导,这对先遣队完成任务起了很好的作用。24日下午两点钟,张魁印来到队伍出发地进行了动员。他说:“任务很艰巨,也很光荣!这是军首长对我们的信任,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镇静,听从指挥,跟上队伍,不怕吃苦,不怕危险,争取出色地完成任务。”张魁印详细地设想了突入敌后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应如何处理的办法……随后,先遣队来到德川前线,侦察了地形,决定从339团防守阵地亨谷山下去。他们研究了通过敌前沿的方案:一是走大道,二是走山路,三是强攻。这里的两山之间有一条山中小路直通敌方阵地。张魁印请339团佯攻敌人,掩护他们沿小道过去。晚上,张魁印所率的这支精干部队的每个指战员的臂上都扎上白毛巾,在339团佯攻的枪炮声中悄悄出发了。侦察兵个个都是“小老虎”,他们勇敢地向敌阵地行进。大约晚9点,“志司”给军指挥所来电话,说不准先遣队带译电员,梁军长刚说明先遣队已出发了……“轰”的一声,一颗炮弹炸断了电话线,撤回译电员的要求就不了了之了。为什么要撤回译电员?“志司”是出于慎重考虑,担心先遣队失败,敌人获得电报密码,就可能给战役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11月24日晚10时,张魁印带队向敌后挺进。深夜,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113师侦察连为前卫,军侦察连和工兵排跟进,利用炮火射击时发出的火光观察道路和地形,绕过敌人的重重防线和警戒,很快敌人前沿奔向浦洞。浦洞是敌军两个师之间的结合部,要炸武陵桥必须从这里穿插过去。小分队途经浦洞时,实际上就是走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公路两侧敌人的营房里灯光通明,谈笑声和军用帐篷里的音乐声听得清清楚楚。路上,小分队经常会遇到敌人。在对付敌军的询问时,小分队的向导回答机智又巧妙,其中三句话张魁印至今难忘:“哪里的?”“一大队的。”“哪来的?”“前边来的。”“去哪里?”“去后边。”这些含糊的对话使敌哨兵信以为真,小分队顺利通过了浦洞。在奔袭武陵桥途中,先遣队共走了两个夜晚和一个白天,与敌人进行了三次战斗,但是我小分队始终以前进为主,歼敌为辅,直插武陵里。

24日晚,先遣队穿过了浦洞,来到故城江。故城江边没有桥,却有一个徒涉场,就是在两米多深的水中,用石头铺的一条1米左右高的路。这条路很宽,可以走汽车,在水中看不出来,飞机也炸不着,沿这条水中的徒涉场就能走过去。可在漆黑的夜里,上哪儿去找这条水中通道?先遣队来到一个村庄,村庄里驻扎着敌军,战士们冲了进去,敌人还在睡梦中,便被我先遣队的炮火惊醒。有两个敌军被俘,随即交待出故城江上的徒涉场位置,小分队顺利地沿江中通道过了故城江。不仅如此,小分队还把这一信息报告给指挥所,后续的大部队也是从这条隐藏在江上的特殊通道过来的。

先遣队刚过故城江,侦察连便与敌人接上了火。当时,军部侦察连一班长郭兴运率领一名战士打前站,想进暮滩里的一个农舍找个老乡问问情况,没想到屋里是敌人正在生火做饭,一见持枪的一班长进去,便接火打起来。郭兴运先敌人开火,以猛烈的火力将敌人堵在屋内。十分钟后,敌军一个排的兵力大部分被小分队歼灭,郭兴运同志在战斗中光荣牺牲。25日上午,先遣队在山上的老百姓家找了个柜子,将郭兴运就地安葬,并开了简单的追悼会。朝鲜停战后,我军找到郭兴运的遗体并迁入当地的烈士陵园。张魁印还清楚地记得,郭兴运是山东人,是个老侦察员,只等战斗结束就提干了。他牺牲时才20岁。电影《奇袭》中“唐虎”牺牲的那场戏便用了这个细节。据抓获的两名俘虏交代:前方的暮滩里发电场大坝上有敌人的碉堡。若强行通过,恐怕误了战机。怎么办?张魁印决定带部队夺路前进,命令小分队向东登上高692米的杨柳峰,准备争取主动,继续向武陵桥方向挺进。

杨柳峰是座古木参天的大山峰。下午两点多,先遣队开始爬山。凭借指北针和地图,部队艰难地在山中行军。深夜,小分队来到前进路上最后一个屏障——后仙游峰。这座山峰高1105.1米,坡度一般在70度以上,翻过去就是武陵里。战士们就着雪吃了点炒面,稍微休整了一下。在一个朝鲜老大爷和他的小孙女的带领下,历经5个小时的艰难跋涉,先遣队终于爬上了后仙游峰东侧,于11月26日凌晨5时到达预定地点武陵里。这时离军首长规定的炸桥时间还有最后的3个小时。

队伍停下休息后,张魁印马上用电台给军里发报。他们在这里第一次向军指挥所汇报了沿途所见。先遣队终于过了江,并侦察了沿途敌情,看来敌人后方果真是空虚,进一步证实了水下桥情况,这些对我军指挥员下定决心于当晚发起攻击起了重要作用。韩先楚听了很满意,他说:“小部队起了大作用。我们对他们的成功是满意的,并电告他们:‘继续前进,按预定计划完成破路任务。’”

武陵里位于后仙游峰西边一条东西走向的山沟里,沟口大同江奔流南下,沿江东岸有德川去南川的主要交通干线,并行的铁路和公路桥跨在沟底河口上就是武陵桥。在武陵桥附近的大同江西岸是悬崖绝壁,因此武陵桥就构成了德川去南川的咽喉。桥头筑有碉堡、营房、铁丝网,60余人的守桥敌军驻守在这里。张魁印清点一下小分队人数,除郭兴运同志牺牲外,没有掉队的和其他伤亡。张魁印动员说:“我们现在的任务是炸桥,、祖国人民、军首长在等待我们胜利的消息,我们一定要让他们听到胜利的爆炸声!”当时战士们已连续行军作战40多个小时了,期间仅仅休息了4个小时,没吃到热饭,连热水也没喝上一口。8时前完成炸桥任务,这铁的命令时刻响在战士们的心头。听到张魁印的战前动员,战士们士气高涨,齐声说:“我们决不会给和祖国人民丢脸,就是牺牲了,也要坚决把桥炸掉!”

清晨6时左右,小分队逼进桥头,守桥之敌刚刚起床,正在洗漱。他们发现小分队的战士们,连碉堡还没来得及进去,就被消灭了。敌人不知所措四处溃逃,除伤亡、被俘外,少数逃往山里。爆破组飞速奔向大桥,准备炸桥。此时,大同江刚刚封冻,冰面很薄,一不小心踩破冰面就会滑到水里。而且桥墩高有5米左右,战士们携带的软梯不够长。为抢时间,小分队的战士搭成人梯,把160公斤炸药安放在桥墩上,并点燃了导火索。同时,小分队迅速渡河,占领南去公路两侧的制高点,其余各部也控制了桥北路旁的有利地形。就在小分队准备完毕的时候,从南面开来5辆大汽车,车上满载军火,驶往德川前线。汽车刚上武陵桥头,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大桥和先头汽车就被炸飞,化作一个巨大的黑烟柱。此时,正是1950年11月26日7时30分,武陵桥的爆炸奏响了抗美援朝战场第二次战役胜利的序曲。

武陵桥这个咽喉被我小分队紧紧扼住,南逃的北援的敌人联系不上,对38军顺利全歼敌人起了重要作用。入夜时分,武陵桥南北两边,大同江两岸,一片火海。张魁印打开报话机,向梁兴初报告:“军长,我已把武陵桥抹掉了,德川伪七师正向南逃来,我们正在阻击。”梁兴初闻报大喜:“好小子,真有你的,我们立即发起攻击。”军部一声令下,德川四周立即响起炸雷般的大炮声,38军三个师潮水般地从三个方面涌向德川,不到一天,便全歼伪七师。

韩先楚兴奋地向志司报告了38军在德川的战果,彭总得到报告,高兴地对洪学智说:“这个38军还是很厉害嘛,奇袭武陵桥这一着棋妙不可言。”洪学智说:“他们是主力嘛。”张魁印所带领的先遣队比原计划提前20分钟炸毁大桥,为保证 38军全歼德川之敌立下大功。

上一篇:东陵盗墓后的孙殿英 下一篇:商评有礼 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