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区城镇化研究

时间:2022-06-07 12:04:46

武陵山区城镇化研究

【摘要】 本文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探讨了武陵山区城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通过对比浙江省城镇化的现状,剖析了武陵山区城镇化发展的差距及原因,提出了适合武陵山区城镇化发展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武陵山区 恩施州 城镇化

武陵山片区是一个地跨渝、鄂、湘、黔四省71个县(市、区)的连片特困地区,集老、少、边、穷于一身,是我国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到2010年末,武陵山片区总人口3645万人,其中乡村人口就多达2792万人次,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却仅为3499元,远远低于全国水平。为了让武陵山区尽早摆脱贫困,城镇化是其重要的选择。因此,研究武陵山区的城镇化问题对该片特困区的扶贫攻坚计划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就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来阐述武陵山区的城镇化问题。

一、恩施州城镇化概述

至今已有30年历史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辖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六县两市,是湖北武陵山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州国土面积2.4万平方公里,来自29个民族共397万人民汇聚此地。恩施州属于鄂西南山地,主要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等山脉组成,全州地势三山鼎立,地表沟壑纵横,地形结构复杂多变。受天然的地理环境所制,深居武陵山地的恩施州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畅、基础设施落后,这都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恩施州的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提升,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城镇化建设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其各项指标与湖北省其他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如表1所示,2010年恩施州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0356元,仅为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34.8%,若按照不变价格计算,仅相当于全国2004年的水平,整整落后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255元,远远低于当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收入差距大。

从产业结构上来看,恩施州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带动,第二产业相对较小。如表2所示,2010年第三产业占恩施州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42.6%,基本与全国平均水平吻合。但农业占GDP的比重过高,相当于全国平均比例的三倍,而工业比重却严重滞后于湖北省以及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化程度过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经济和城镇化的发展。

近年来,国家政策转移使得恩施州城镇化建设遇上了千载难逢的契机。恩施州地处我国中西部结合地区,同时享受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优惠政策。而国家关于武陵山连片区也实行了重点扶贫攻坚计划,恩施州作为武陵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面对如此发展契机,恩施州政府及时把握机遇,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期望带领恩施州全体人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为了推动城镇化建设,早在“九五”期间,恩施州政府就启动了“13311”工程,即1个中心城市,3个卫星城市,30个重点集镇,10个明星城镇,100个中心村。同时,恩施州政府也明确提出了“一主三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即以民营化为主体,全力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至此,恩施州城镇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格局。

恩施州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截至2010年,恩施州已经建成88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其中有46个乡、37个镇和5个街道办事处。全州的城镇化水平也已经由1995年底(“八五”期末)的10.3%提升为2010年底(“十一五”期末)的30.5%。

虽然在恩施州政府的努力下,全州的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状况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由于其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等因素的制约,恩施州的城镇化进程还是远远落后于湖北省其他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如图1所示。

二、恩施州与浙江省城镇化的比较

1、恩施州与浙江省城镇化的差距

恩施州乃至湖北省都与浙江省的城镇化水平有着巨大的差距。在2006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千强镇”名单中,浙江省共占据266个席位,而湖北省却没有占领一席之地,差距显而易见。

通过对比表3和表4,我们能更清楚地明白两地之间的差距。截至2010年底,浙江省城镇化率已高达61.6%,而恩施州的城镇化率才到30.5,落差明显。

1990年恩施州与浙江省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还不是太远,两地水平基本维持在1000―2000元之间。虽然“九五”期间,恩施州的城镇化建设发展显著,但与浙江省的差距也在逐步扩大。在“十一五”收官之际,浙江省的居民生活水平已经位于国家前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7359元,为恩施州的两倍多,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达11303元,几乎与恩施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平。

2、恩施州与浙江省城镇化差距的原因

(1)区域因素不同。恩施州位于武陵山连片特困区,全州以山地结构为主,山地环境险峻,物产匮乏,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水平低下,导致人民生活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地理环境因素的限制严重阻碍了恩施州的城镇化建设步伐。浙江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海岸线长,物产丰富,具有优良港湾,更早地受到对外开放的影响,发展对外贸易区域优势显著。同时,浙江省还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带,受到长三角的辐射,经济发展迅速。优越的自然环境是浙江省城镇化发展的外部条件。

(2)思想观念不同。恩施州人民久居山区,眼界相对较为狭窄,脑子里具有根深蒂固的农耕文化,思想观念落后,在性格上具有相对保守的特点,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强。浙江省人民由于长期受当地开放的区位环境影响,深受开放的文化和经济的洗礼,思想开放,视野宽广,不甘现状,勇于进取,骨子里就具有前辈留下来的创业和冒险精神。

(3)资金来源不同。恩施州的城镇化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是当地政府。但是由于武陵山区经济总量小,本身经济发展缓慢,自身资金积累不足,从而导致城镇建设财力有限,城镇化发展仅仅依靠政府投资并不是长久之计。再者,中部地区城镇化建设大都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开展,恩施州也不例外。但是,这种外源性的发展模式也有一定的缺陷。能否尽快地与本地企业以及居民实现完美融合也是影响这种投资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浙江省的城镇化建设更具自主性,受先进的思想观念影响,浙江省人民全民皆商的意识浓厚。当地居民的创业意识和冒险精神促进了浙江省民营经济的发展,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使得浙江省的城镇化建设具有很强的内源性。

三、恩施州城镇化发展的选择

经过与浙江省的城镇化建设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恩施州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任重道远。认清事实,了解差距,剖析原因,我们才能为今后的恩施州城镇化建设找到合适的出路。

1、因地制宜

独特的自然环境决定了恩施州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不应当为赶超进度而去盲目学习其他地区的经验,为片面追求城镇化率而不惜代价。按照平原地区的做法,把农村居民聚集起来,广建城镇,扩大规模的做法在武陵山片区是行不通的。

以恩施州利川市为例,利川地区山地多,平原少,农村居民相对分散。如果按照平原地区城镇化的规划,盲目扩大规模,不注重整体布局,势必会破坏山体,不仅会加大建设成本而且也是违背自然规律,终究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因此,恩施州在推行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建设民族特色乡镇,切勿一刀切,一风吹,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发展生态农业

武陵山片区主要以烟叶、茶叶等初级产业为主,农业比重偏大。恩施州农耕历史悠久,农业一直在当地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虽然近年来,恩施州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比例仍高达30%。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些农业资源,发展生态农业。

恩施州自改变农业发展方式,开展生态农业以来,取得了可观的成效。依托当地资源,烟叶、富硒茶、特色蔬菜等绿色有机食品的生产和加工已初具规模。依托沼气池建设,“猪―沼―果/茶/药”三位一体的循环农业模式也为当地的居民谋得了不少福利。依托山地,旱地立体种植模式也是充分合理利用了当地自然资源,为当地的生态农业建设奉献了不少力量。

3、发展旅游业

由于恩施州的产业结构尚不合理,与发达地区相比,第三产业还比较落后,因此,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恩施州应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积极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恩施州境内喀什特地貌发育,自然景观以“雄、奇、秀、幽、险”闻名于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恩施大峡谷、利川腾龙洞、清江漂流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景区。以恩施大峡谷为例,当地云雾缭绕,如同仙境;地缝景区沟壑幽畅,千丈飞瀑;四山相接,奇险壮丽,十分可观,深受广大朋友的青睐。

4、加大民营经济的发展

外源性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利于恩施州地区经济的长足发展。为了更加有效地推行城镇化建设,恩施州政府应当积极引进先进人才,努力培养当地居民创业意识,为创业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加大当地民营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培刚、张建华主编:发展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徐莹:贵州城镇化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5.

[3] 熊吉峰:异质性社会意识与经济强镇的不同发展模式――基于中部六省与浙江的比较[J].乡镇经济,2007(12).

[4] 熊吉峰:中部六省与浙江“千强镇”城镇化模式比较[J].调研世界,2007(8).

[5] 斯煌霏、李梦菲、罗清元:湖北浙江城镇化差距研究――基于民营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城镇化视角[J].魅力中国,2010(4).

[6] 关树华:对武陵山区小城镇特色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2007(10).

上一篇:八岁那年的玉米地 下一篇:课程体系改革与职业标准对接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