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思考与形象化表达

时间:2022-07-02 12:11:26

结构化思考与形象化表达

教材分析

本课是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学期教科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中“信息加工与表达”系列主题中的第二个专题(专题1:Word格式排版专题),两课时的教学量。《结构化思考与形象化表达——PowerPoint制作》,试图从人文素养角度出发,通过在信息技术应用工具的使用基础上,对信息的深层加工与表达,转变学生简单堆砌和零散表达信息的习惯,培养学生结构化思考与形象化表达的能力。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中小学期间接触过PowerPoint,已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属“非零”起点水平,基本的操作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因此在PowerPoint专题中需要为学生设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复述出PowerPoint制作的一般流程,并能够综合运用“结构化思考与形象化表达”的三种常用方法。使用PowerPoint常用的操作技能:幻灯片母版、图形制作、超链接。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作品制作过程中,转变PowerPoint制作简单文字堆砌的习惯。在作品制作过程中,培养运用信息技术工具“结构化思考与形象化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转变文字堆砌制作PowerPoint的习惯。培养运用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PowerPoint制作的思想及三种常用方法;能根据内容特点和现实需求,设计适宜的幻灯片母版;会给文字、图片、按钮插入超链接,并对其参数进行设置。

教学准备

PPT制作课件、某公司网站宣传PPT、颜色代码全集及色彩教程、结构化图形集(PPT)。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包括“制作思想”、“制作方法”及“操作技能”三个部分,分别采用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和示范—模仿—创作法。

案例分析法:在教学中,通过作品展示和案例分析,运用具体可操作的方法达到结构化思考与形象化表达的目的,培养学生结构化思考与形象化的意识。

任务驱动法:在教学中,通过布置与学生学习实践贴近的任务,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示范—模仿—创作法:教师在“操作技能”讲解部分,采用教师示范演示,学生模仿操作,最后结合任务需要,创作多媒体作品。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提供适当“脚手架”,以便学生最后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课程导入

任务1:为×××的研究性发明成果制作一个展示型PowerPoint,用以向企业展示和介绍该研究成果。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引发学生回顾PowerPoint制作的目的之一——辅助演讲、配合演示。进而让学生动手制作PowerPoint,了解学生的PowerPoint制作基础。

2.作品点评,呈现新知

教师根据学生所操作的情况进行点评,并抛出问题:PowerPoint的中文翻译是什么?怎样才是好的PowerPoint?进而提出制作思想:结构化思考与形象化的表达。

PowerPoint最重要的是Point(点)——观点、要点、重点、难点、突破点!

不但要分Point,而且要让每个Point都Powerful!

设计意图:在PowerPoint的制作中,简单文字堆砌是大多数学生的一个通病。通过点评学生作品,让学生反思自己制作中的不足,激发学生对清晰的表达和传递信息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PowerPoint制作思想和方法的讲授做好铺垫。

3.案例分析,转变观念

(1)优秀作品展示

讲解:PowerPoint制作的思想:结构化思考与形象化表达,并展示一个优秀的PowerPoint作品——某公司网站宣传片。

结构化思考与形象化表达的一般过程:情境分析(给谁看?要达到什么目的?);结构设计(观点是什么?如何建立逻辑框架?);撰写美化(如何组织材料?怎样灵活运用图形?);演示汇报(怎样口头表达你的思想?如何合理利用幻灯片?)。

(2)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集团未来战略目标”、“手机功能测试”、“目录页”。

归纳总结出结构化思考与形象化表达的三个制作方法:图示转换、图表归纳、图标运用(如下图)。

设计意图:通过作品展示,转变学生制作PowerPoint“简单文字堆砌”的观念。并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加工与表达的意识。

4.三步上篮,掌握操作

在学生能够独立创作作品之前,采用“三步上篮”法来教授PowerPoint的常用操作技巧。具体过程如下:

(1)第一步:幻灯片母版设计

理解幻灯片母版的概念,并能根据实际需要,制作适宜的幻灯片母版,增强PowerPoint的表达力度,提高PowerPoint制作效率。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实际,设计幻灯片母版。在此过程中,掌握配色常识,以及幻灯片母版的参数设置,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第二步:复杂图形的制作

插入自选图形,并通过图形的叠加和颜色的填充,制作出不同的图形组合,用以清晰直观地表达信息。

设计意图:复杂图形的制作是结构化思考与形象化表达的一种常用技巧。学生掌握运用简单的自选图形制作具有结构化、形象化的表达框架能够为内容的表达提供更加方便、快捷、清晰的方式。

(3)第三步:超链接的设置

给文字、图片、按钮设置超链接,是幻灯片中的常用技能。学生讲授给文字插入超链接。进而通过问题的设置,提出给透明图形或按钮插入超链接。

设计意图:学生此前学过超链接的制作。在此采用“充当小老师”的方式,把课堂交还给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进而通过设置问题(文字插入超链接后,会出现下划线,如何做到既不影响美观,又能够实现超链接功能),引发学生思考,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创作作品,课堂总结

任务2:给×××同学的研究性发明成果制作一个展示型的PowerPoint,用以向企业介绍该产品的功能(任选其中的两个功能)。要求:①切勿简单地堆砌文字;②要对内容进行构思,并形象化地表达。

最后,教师归纳,学生反思本专题的收获。

设计意图:在制作思想、方法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对制作好的PowerPoint跃跃欲试。此环节需要留给学生充足的创作时间。通过两个课时的学习,学生根据自己对内容的理解创作PowerPoint作品。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和喜悦感,而且也使得学生“结构化思考与形象化表达”信息的意识得到了培养和加强。

教学反思

“PowerPoint制作专题”属于动作技能类主题的教学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深度教学是本节课的重难点。笔者认为,要实现深度教学需实现两大转变,即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转变。

1.转变理念:动作技能类教学内容的设计理念

动作技能类教学内容设计需从单纯地教授某些技能或操作、转变为在任务环境下实现某些技能或操作的内在聚合,更要转变为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习得某种理论并整合进任务环境中进行实践和应用。

在本课中,教学目标不仅定位在“能复述出PowerPoint制作的一般流程,并能够综合运用“结构化思考与形象化表达”的三种常用方法与“使用PowerPoint常用的操作技能:幻灯片母版、图形制作、超链接”上,更要提升到人文素养培养,体现在PowerPoint制作的观念转变,即“结构化思考和形象化表达”。此思想的培养是在案例教学和任务教学共同驱动下,紧密围绕信息技术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教育培养而开展的,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长远的影响。

2.转变方法:动作技能类教学内容的方法创新

俗话说:方法是成功的基石。理念得到了转变之后,更重要的是能够化为实际的行动。在此基础上,采用“陷入一个难题,激发一种思想,呈现一组案例,掌握一些技能,创作一个作品”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结构化思考与形象化表达”的能力,进而实现动作技能类教学内容方法的创新。

陷入一个难题:问题是教学的起点。在教学中设置一个好的问题,既能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又能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和探究。本课采用“预试验”的方法,先刺激学生的先前学习经验,同时进一步了解全班同学的PowerPoint制作水平。之后,通过“作品点评”来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确定本课待解决的难题。

激发一个思想:对于动作技能类的教学内容而言,仅仅是教授某些技能或操作还未能充分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对于“非零”起点的学生而言,在已有基础上教授高阶内容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基于《技术课程标准》中提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思想,笔者将“结构化思考和形象化表达”定位是本课的“魂”。

呈现一组案例:案例教学是动作技能类教学的常用方法。本课结合优秀作品展示和典型案例分析两个内容实现对“结构化思考和形象化表达”的深入理解,并通过案例的分析突破思想的抽象性,实现思想到实践的有效“落地”。

掌握一些技能:在前期的铺垫下,技能的操作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重点。教师不用费太大的力气,就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之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创作一个作品:最后,学生技能的掌握情况是本课教学效果的重要衡量指标。学生通过创作个人作品,实现“做中学,学中思”的目的。通过课后对学生作品的分析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的作品制作水平明显高于课前“预试验”的制作水平。但由于本专题教学时间有限,后续学生的PowerPoint制作能力还需要在不断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上一篇:《我和拼音交朋友》教学设计 下一篇:通过深度学习实现信息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