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用违约互换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探析

时间:2022-07-02 11:37:12

基于信用违约互换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探析

[摘要]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目前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和工具在应用中愈发显得力不从心。信用违约互换,它可以在继续保持与客户关系的前提下,将信用风险从其他风险类型中剥离出来,以一定的代价转移给其他投资者,从而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提高信贷资产的流动性。

[关键词]信用违约互换;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7)05-0029-03

现代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信用经济,商业银行作为社会融资的主渠道和最主要的信用提供者,在提供资金的时候就提供了信用,自然就要承担一定的信用风险。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越来越大,其信用风险也随之加大。加强信用风险的度量和管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对于商业银行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理论与实务界对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研究相对比较完善和透彻,银行可通过互换、期货、期权等市场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加以对冲和规避。与市场风险相比,信用风险属于非系统性风险,其概率分布具有可偏性,加上能够观测的数据非常有限且难以获取,信用风险难以准确定价度量。因此,银行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一直局限于授信管理、抵押担保、分散投资等方法,缺乏有效的风险对冲技术和工具。

而在国外,自上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信用风险管理创新工具――以信用违约互换为主的信用衍生品带来了信用风险管理的重大变革。它在银行保留资产的前提下,将贷款的信用风险从其他风险中剥离出来,以合理价格转移给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这使得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第一次拥有了和市场风险管理同样的对冲手段,从根本上改变了信用风险管理的传统机制。信用衍生工具主要有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 or CDS)、信用期权(Credit Options)和信用关联票据(Credit-Linked Notes)三种主要形式。其中,信用违约互换是最重要的信用衍生品,占据了信用衍生产品约一半的市场份额,并以每年80%的速度快速发展。本文仅分析信用违约互换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一、信用违约互换的交易机制

信用违约互换是信用保护买方(Protection Buyer)和信用保护卖方(Protection Seller)之间签订的协议,通过交换一定的、有信用风险的现金流量,以此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信用保护的买方(银行)向愿意承担风险信用保护的卖方(投资者)在协议期限内支付一笔固定的费用,该费用称为违约互换点差。信用保护卖方在接受费用的同时,承诺在协议期限内,当参考实体违约时,向信用保护的买方赔付违约的损失。该赔付只有当信用事件出现后才支付,互换在信用事件到期时中止。否则,卖方并不发生任何的资金支付(见图1)。

信用违约互换机制在于通过构建一个违约互换的基本框架,转移信用风险。信用违约互换把或有支付金额与标的信贷资产的信用时间联系起来,银行在定期支付了信用保护费用后,相当于购买了一份信用保险合同或担保函。出售信用保护的投资者通过收取信用保护费用的方式承担信用风险,收取的费用相当于一种表外风险而获得信用风险溢价。

违约互换合约主要用来转移参考实体的信用风险,而其他因素如利率变动引起的风险仍然由银行承担。通过信用违约互换,便可利用类似于市场风险对冲工具来实现对信用风险的对冲和规避。对于贷款集中在某一特定行业或特定地区的银行而言,利用信用违约互换管理信用风险十分必要。

通过信用违约互换,交易双方均可获得好处。一方面,投资者可借此进入原本限制进入的贷款市场或是缺乏流动性的市场,不需要与借款者建立维持借贷关系就可以获得信贷资产的风险收益。另一方面,通过信用风险与资产所有权的分离,银行不需要出售和转移标的信贷资产,就可以转移与贷款相关联的信用风险。此外,银行还可减免标的信贷资产的监管资本要求。当然,根据不同的信用事件,标的信贷资产相应的监管资本要求减免程度也不同。它不仅取决于交易对手的风险权重,还与合约规定的银行可获得的信用损失补偿额密切相关。

二、信用违约互换与传统管理手段的比较

一般地说,银行承担的信用风险主要是信贷风险。传统的用来评价借款者信用风险的指标,例如“5C”、“5P”等,为银行在贷款之前的内部审查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银行发放贷款后,一旦出现问题贷款或不良贷款,银行在考虑如何处置他们或考虑如何规避、转移由此对银行可能造成的损失时,依靠上述指标就力不从心。经过不断地借鉴和摸索,我国商业银行在具体的贷款操作过程中,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和常用的信用风险控制方法:

(1)贷款担保。主要包括抵押、质押、保证三种。银行用丰厚的存贷利差来弥补放贷业务的信用风险损失。通过拒绝无担保品、超额贷款申请等方式控制放贷规模,从而控制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

(2)联合贷款。由一家以上的银行共同发放、并由其中一家牵头银行管理的贷款。联合贷款的参与方按各自参与的贷款份额承担相应的风险,这有利于将该笔贷款所涉及的信用风险在各参与行之间进行分散,实现各银行对该笔贷款的信用风险控制的目的。

(3)备用信用证。指银行开立信用证作为对借款人的担保。备用信用证能使借款人的单个信用风险转化为借款人与开证银行的信用风险的组合,从而使信用风险得到分散与转移。

(4)贷款出售和资产证券化。为了降低信用风险的暴露,20世纪80年代后,采取贷款出售和资产证券化的方式管理信用风险的方法流行迅速。贷款出售是银行将其贷款转售给其它银行或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是将有信用风险的贷款重新集中组合,通过结构性重组,出售给特设机构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再配以相应的信用担保,转化为证券,出售给金融市场的投资者。

前三种方法,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发放――持有”的被动式的信贷管理策略,一直处于有限作用的状态。其有许多副作用:作茧自缚、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等。银行的业务拓展往往受到信用风险限额的限制,难以获取新的商机和业务领域。这使得经济社会中只有一部分经济主体满足了其融资需求,而另外一部分则被排除在外,这是不发达金融体系实实在在的巨大成本。

第四种方法是一种“发放――分销”的主动式信贷管理策略。但是资产证券化与贷款出售也有其不足和局限。资产证券化与贷款出售均将信用资产转移给了其他机构,银行放弃了资产控制权,并将证券化的资产从资产负债表中剔除。这种方式要获得借款人的许可,不仅使银行失去了短期盈利机会,也影响了银行与客户的关系,失去了与客户发展更多业

务的潜在空间。另外,资产证券化与贷款出售的方法只适用于那些有稳定现金流或有类似特征的贷款项目,例如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商业贷款、行业贷款的信用风险性质不同,很难将其证券化或出售给其他投资者,因此其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表1即为传统方式下的担保、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与信用违约互换在转移和分散信用风险方面的不同特点的比较结果。

显然,贷款担保、联合贷款、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等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均存在固有的局限性。其主要表现为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信用风险水平,缺乏效率和流动性,且不能在将信用风险有效转移给投资人的同时,继续保持与客户关系。这显然不能适应现代风险管理的发展需求。而信用违约互换则为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带来了新的思维,银行通过它将信用风险从其他风险中剥离出来并转移,使得上述问题迎刃而解。

三、信用违约互换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1.可将信用风险从银行信贷资产中分离出来,提高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性。银行经营管理的目标是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要求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和收益率。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如担保等,由于不可交易,缺乏流动性。信用违约互换则实现了将信贷资产的信用风险从资产本身分离,并且信用风险交易市场化,使得银行在规避信用风险的同时,提高了其资产的流动性。

2.可部分解决信用悖论(Paradox of Credit)问题。银行信用风险不断累积,要求银行在管理信用风险中遵循分散化、多样化的原则。但是,在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方式下,却由于贷款的出售损害了银行长期苦心建立起来的其与客户之间的业务关系。信用违约互换能很好地解决这种“信用悖论”,使得银行能够将其贷款组合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单独剥离出来加以管理。由于贷款依旧属于银行,保留在资产负债表内,因此,银行并不需要告知借款人或获得借款人的许可,银行可以继续维护其与客户之间的业务关系,避免了因出售贷款而给客户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

3.可提高银行资本收益率。按照巴塞尔协议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规定,一家银行拥有的总资本不能低于经风险调整后资产总额的8%。银行持有的低违约风险资产,如银行之间的贷款,其资产风险权数为20%;银行持有的高风险资产,如对企业的贷款,其资产风险权数为100%。银行可通过信用违约互换交易,巧妙地实现交易对手的转换,利用不同信用等级银行之间风险权重差异节约资本金,提高资本收益率,获得显著的财务杠杆效应。

4.吸引投资者参与银行信贷,实现筹资渠道的多样化。一般投资者可通过出售信用保护的形式来参与银行贷款市场,而免受法规或能力限制。银行可购买与其资产匹配的信用衍生工具,实现信贷组合的多样化,间接进入新的信贷市场。同时,信用违约互换也可以使低信用等级的银行投资于高质量资产。小银行通过向大银行出售信用保护间接进入高质量级贷款市场,平衡其高收益率贷款组合;大银行藉此也转移了信用风险。

当前我国依然是以银行业为主体的金融体系。信用风险集中和不良贷款数额巨大,一直以来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目前我国银行管理信用风险的技术方法和手段还比较落后,缺乏主动的、动态的管理方法,更没有通过市场转移信用风险的金融工具。利用信用违约互换的思想和操作方式,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非常必要且可行。

上一篇:沿海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财源建设探讨 下一篇:服务业FDI与山东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