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促进思维训练

时间:2022-07-02 07:46:09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促进思维训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思维是数学学习活动的核心。”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各节数学内容,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生活情境,创设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开展数学探究。从学生所熟悉的情景引入,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

例如,教学相遇问题时,创设数学活动情境,让学生拍手欢迎来听课的老师们,然后观察左右两只手是怎么运动的,从而理解“同时、相对、相距、相遇”等几个数学概念。在学习新知阶段,把数学情境变成两个同学具体的实践活动,两人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出发,让学生展开思维:小刚每分钟走60米,小英每分钟走50米,5分钟后……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学生马上思考:5分钟后会怎么样呢?出现不同答案,可能相遇,可能相距,也有可能交叉而过又相距,然后补上条件,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最后在汇报交流时,让学生比较三种情况:(1)5分钟后相遇,(60+50)×5=550米;(2)5分钟后相遇还相距30米,(60+50)×5+30=580米;(3)5分钟后交叉而过又相距30米,(60+50)×5-30=520米;最后教师提问:“这几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理解相遇问题的不同情况,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认识整万数”一课时设计了一掉开放题“猜房价”。

开放题:这是一幢漂亮的别墅,它的房价是个整万数,在计数器上拨数时用了3颗珠子,猜一猜它的房价是多少万元?

这一富有思维含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猜数的过程中,对整万数的特征及组成有更进一步的理解,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和探索空间,引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思考。

学生只猜出了3万、30万、300万和3000万这四个数,结果单一,学生思维受阻。这时,教师适时点拨:“还有哪些可能?”

(在学生猜出3万、30万、300万和3000万这几个数之后)

师:这几个数分别把3颗珠子拨在什么数位上?

生:分别拨在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和千万位上。

师:对,这四个数都是把3颗珠子拨在了同一个数位上,那么,和可以把这3颗珠子拨在——

生:(恍然大悟)还可以拨在两个数位、三个数位上。

师:四个数位上可以吗?

生:只有3颗珠子,不够拨在四个数位上。

师:好,那同学们想想把3颗珠子拨在两个数位的整万数可能有哪些,拨在三个数位上呢?

(接着引导学生有序列举)

拨在一个数位上:3万、30万、300万和3000万。

拨在两个数位上:12万、21万、102万、120万。210万、201万、1002万、1020万、1200万、2001万、2010万、2100万。

拨在三个数位上:111万、1110万、1101万、1011万。

最后让每个小组联系生活实际,筛选出合适的房价。

……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往往会出现一个由活跃到受阻、停滞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善于洞察学生思维的量与质,在学生思维临界状态下适时点拨,促使学生产生“顿悟”。在这一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找出了符合条件的所有整万数,同时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会了有序列举,培养了思维的发散性和深刻性。这样教学,不仅实现了习题本身价值的最大化,而且在解决富有现实意义的实际问题中,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力。教师的点拨恰如其分,学生就能在思维方法、学习策略等方面大受裨益。

可以说,每一节数学课都是学生在学习数学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数学思维,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必须不断启发学生思考、交流、内化,最后提升为自己的思维成果。

上一篇:数学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下一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课堂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