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歌鉴赏中如何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

时间:2022-07-02 06:16:10

在诗歌鉴赏中如何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

“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确立的诗歌教学的内容目标之一。所谓“新的阅读体验”,依笔者的理解就是在尊重原诗情感的基础上,经过阅读者注入自己的情感经历和体验之后所获得的新的感受和认识,这样一个对诗歌内容和情感再加工的过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也有助于凸显新形势下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价值。然而要想有效实现这一过程,必须有意识地唤醒学生在阅读诗歌时的“自我”意识,充分调动自身的情感体验,才能真正走进诗歌,走近作者。那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这种“自我”意识呢?下面的三个维度不妨一试。

维度一: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想象是人在大脑中凭借记忆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也就是人们将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一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它是人类特有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境域。联想则是当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相类似时,人们往往会从这一事物引起对另一事物的联想。诗歌的语言是最为凝练的语言,诗人笔下的世界也是容纳万千,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滴泪里知柔肠。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有助于学生架构起直观的画面,更真实感受到那伫立在诗境之中的抒情主人公。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奔腾的大江、穿空的乱石、拍岸的惊涛、如画的江山,可以借变换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去感受作者豪迈的气概和郁结于心的壮志难酬;曾经的“多少豪杰”,当年“雄姿英发”的周瑜,“早生华发”的作者,可以借交错的时间,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岁月之叹和历经挫折之后的黯然神伤。空间和时间的交错帮助学生打开了想象和联想之门,让他们真正走近了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

维度二:充分挖掘各种教学资源,营造诗歌教学的环境。古典诗歌充分反映了诗歌的语言之美,它所勾勒出的画面让人痴迷。而学生在阅读诗歌时往往由于受生活和情感经历的限制以及审美体验的缺乏,很难运用自己的能力将诗歌描绘的画面在自己脑海里加以再现。比如说,在教授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时,为了让学生更真切体会到作为主人公的苏轼对亡妻的那份至真至切的思念之情,在课前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由苏大宝表演的沙画――《梁祝》,千古传颂的爱情故事,配以视觉冲击,加之音乐感染,带给学生极大的震撼,同时也为接下来诗歌情感的解读蓄势。这样,一节课下来,对苏轼坎坷的情感经历的了解,不但没有影响苏轼在学生眼中的高大形象,他们反而为东坡先生的真情流露所打动,并渴望将来菜一天也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明月夜,短松冈”。

维度三:引导学生情感的注入,准确解读诗歌的深层意境。所谓意象,通俗一点讲,就是沾染上诗人情感的具体物象,比如看到月亮,我们会想到“思乡”;看到、梅花,会想到坚贞、高洁的品质;看到梧桐,会想到凄凉悲伤。这些经过长久的情感提炼,已经成为诗人在创作诗歌时的一种共识,学生只需铭记便可。而意境则是多个意象的叠加,学生在具体解读时,需要大量动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比如《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不着一个动词,名词的叠加使“意象具出”,勾勒出一幅游子漂泊在外的早行图景。那么,作为学生,他们有没有这样的情感体验呢?可以让学生回忆某一个寒冬的清晨上学的图景,以此来激发他们深层的情感,以期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一下子就拉近了与抒情主人公的距离。

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是学生真正了解诗歌必不可少的一步,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再创造,培养他们在诗歌鉴赏中包括其他文学样式的鉴赏中的自我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自我价值的存在。当然,要想真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还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培养他们对古典诗歌的热情,以达到最大化地传承中华的优秀文化。

上一篇:吉林省中考作文写作思路分析与优秀作文展示 下一篇:对有效提高初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