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角色表演三讲究

时间:2022-07-02 05:23:44

课堂角色表演三讲究

课堂角色表演,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和“团结合作”精神,是“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最好形式之一,是一种“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是“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的有效途径。课程标准中的这些表述,都在宏观地告诉我们,课堂角色表演不仅切实可行,而且值得提倡。课堂角色表演是一门科学,很有讲究,概而言之,大致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点讲究:表演设计要生活化

所谓生活化,就是在进行角色表演时,既要符合课文内容的实际情节,更要体现出生活的真实。这里包括:表演的感情基调,是轻松愉快,还是沉郁悲壮;人物的实际情况,是男女,还是胖瘦高矮;性格的特点爱好,是真诚大方还是狡猾虚伪;课堂的反应气氛,是自然流露,还是刻意勉强,等等。也就是说,表演的有关内容、手段、语言、气氛等方面,要尽可能贴近生活,应是课文中情节内容的生活化展示。通过表演,既把同学们带入那个时代那个地方的生活情境中去,又有利于对课文内容以至主题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渲染环境气氛,提升教学效果。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威尼斯商人》(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这篇课文时,在进入到正文高潮以后,就采用了角色表演的方式,表演是从女扮男装的鲍西娅出场开始的,涉及鲍西娅、公爵、夏洛克、安东尼奥、巴萨尼奥、葛莱西安诺等六个人物。设计时,语文课代表是一个女同学,扮演泼辣而机智过人的鲍西娅(确实男装了),胖胖的班长扮演统治者公爵,扮演吝啬鬼夏洛克的是一位干瘦的男同学,扮演受害者安东尼奥的是一位老实软弱的男同学。这些选择,都是符合文中人物特点的。除此而外,还在讲台上设置了有关座位,审判长居于中间,其他人物也各有所在;同时,表演的同学还换上了符合文中人物身份的服装,若干课桌上还摆设了“法庭审判”所特有的几个名牌。尤其是在表演时,参与者能够较好地再现了文中人物的特点,伸张了正义,同情了弱者,再辅之以全班同学(观众)的喝彩、赞叹、掌声、笑声、骂声等,使课堂变成了法庭,使课文内容变成了口语表演,使同学们一下子进入到了莎士比亚那个时代的生活环境之中,大大延展了作品的讽刺意味和喜剧氛围。整个表演占时12分钟,展示的生活化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课堂角色表演的生活化,实际上就是还原有关作品的情节和内容,诚如将小说改编成电影、将剧本搬上舞台一样,是一种再创作、再演绎生活的过程,是课堂角色表演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表演时,越靠近生活越好,越真实越成功。因而要尽可能使课堂场面化,人物原型化,表演自然化。

第二点讲究:表演展示要多样化

这主要是从角色表演的配套方面提出来的。角色表演的核心,当然是人物的表演与对白,但如果没有与之配套的有关“附件”的设置,显然过于简单苍白,就会有损表演效果。换句话说,如果在舞台演出时,光有几个人物在那里干巴巴地对白,没有音乐、背景、实物、服饰、灯光等方面的综合作用,显然是无人来看你的演出的,实际上,那也不是在演出,至多是在讲故事而已。这就告诉我们,课堂某种创新手段的运用,要么不做,要么就力图做得更好,角色表演也是这样。在课堂实施角色表演时,要尽可能设置一些与之配套的其他形式,不简单行事,不淡化表演,努力把这项创新活动设置得尽善尽美,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使这种展示的内容多样化,避免单打一、走过场的弊端。因此,要根据内容,适当安排这样几个要素:①音乐,即同时播放与文中人物命运有关的音乐;②背景,可通过多媒体制作,或请美术教师画出来,挂在黑板上;③实物,即有关表演用的道具;④服饰,包括衣着、头饰、化妆等;⑤灯光,包括各种色彩的照明以及明暗的调制;⑥旁白,也即文中过渡语,以及对文中人物命运的评价与预示,以造成某种气氛,渲染表演环境,更加吸引观众(学生)。如果增加了这些配套的辅助形式,角色表演的效果定然十分显著。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斑羚飞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时,就别具匠心地进行了角色表演,其内容是伤心崖前悲壮的一幕。表演时,不仅有了几只羚羊与若干猎人之间的对话,还巧设了不少与之配套的内容,这里有布景:黑板上一弯彩虹;道具:讲台上放着一张桌子,桌肚被遮挡,九顶斑羚帽子,几杆玩具长枪;照明:多种彩灯,由多媒体提供;放音乐:是一首悲壮的交响乐;旁白(由教师担任):在戛洛山下,生活着一群斑羚。这天,阳光明媚,春景宜人,一群斑羚正在山脚的坡地上悠闲地吃草。(停了一会儿)突然,一只猎狗向它们扑来,紧跟着就是几声枪响——(汪汪汪——砰砰砰)。

通过这些辅助形式的密切配合,课堂气氛显得异常严肃和凝重,几个扮演斑羚角色的同学,表演也很逼真到位,有的同学眼里分明充盈着激动的泪水,他们被老斑羚英勇献身的精神所深深地感染。表演一结束,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从而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可以想像,如果没有这些辅助形式的紧密配合,光有几个同学在那里干巴巴地对白,表演的内容显然没有这么丰富多样,其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点讲究:表演安排要科学化

这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提出来的。无论是整个课堂教学,还是在课堂上开展的每一项创新活动,包括角色表演,教师都是导演。安排哪些角色,表演什么内容,由谁来表演,何时表演,采用哪些辅助手段,等等,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考虑和匠心安排。角色表演安排的科学化,总体而言,就是一要合理,二要合情,既合课文内容之情理,又合课堂教学环节之情理,还要合学生实际之情理。因而涉及的内容很多,诸如时机、情节、程序、评价、配合等,但主要还是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要用在关键情节上。某次课堂角色表演,就涉及的这篇课文来说,应是最精彩的部分,也就是高潮部分。有的记叙性作品,篇幅较长,如果对其进行完整表演,必然耗费较多的时间,有的一节课也完成不了,而且也无必要,上课毕竟不是演戏,角色表演是为了更好地阅读课文,增进对课文主题和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而高潮部分是这两个方面最集中最充分的体现。角色表演用在作品的高潮部分,就是好钢用在刀刃上。可是,我们有的教师,对此种真谛并没有领悟到位,认为只要开展了角色表演,就能产生创新效果,于是觉得多多益善,于是要么每一堂课都来“演戏”,要么就把课文完整地“演”完,这两种做法都把问题极端化了,都把创新庸俗化了。例如,我们有一次听课,就发现一位教师陷入了这种极端、庸俗的误区,他教学的篇目是《维尼斯商人》,全文对白词句达六千多字,篇幅较长,可教师在安排角色表演时,并非摘取“鲍西娅出场”这一高潮部分来展演,而是从头至尾,完整表演,除了开头教师用了八分钟导入而外,花去了整整一堂课时间,朗读完了,下课的铃声也响了。且不论这些角色表演既未化装,也无演示,更无其他设置和表情动作的配合,单就这样安排也是不科学的。殊不知,时间一长,人们就会倦怠犯困,创意因此而失去效应,新颖因此而落入俗套,可以说,这节课的表演效果是不够理想的,至少角色表演的长度是不妥当的,诚如吃饭一样,肉虽好吃,但不能多吃,更不能只吃肉而不吃饭,课堂角色表演自然与此同理,时间长了,表演多了,人们也就腻了。

二是要对表演作出相应的反应。这种反应,包括教师的评价点化和学生的参与表现。实际上,这两个方面都要以角色表演的成败得失为前提。表演成功了教师就要赞扬一番,同学们也就会鼓掌通过,这就是点化;表演失败了,教师也要指出不足,同学们也可能会发出嘘声,这也是点化。教师点化的内容,可针对表演效果和课文内容人物两个方面来进行,意在评判表演同学的临场得失,并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创新的系统工程,避免孤立隔裂的弊端,千万不可表演一结束,马上就进入下一个环节,而置表演情况于不顾。学生点化的内容,主要是通过语言评价和辅助手段来表现,如让学生的掌声、笑声、嘘声来烘托表演气氛。这些点化都要实事求是,不可称赞过分,言过其实,也不可要求过高,吹毛求疵。

可是,我们在听课中曾经不止一次地发现,有的同学角色表演并不出色成功,纯粹是在读书,甚至声音也小得可怜,而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却称赞道“演得不错,热烈鼓掌”,这不仅不符合这些同学的表演实际,也对全班其他同学产生了负面影响,有的同学就在掌声之后小声议论:“这还不错吗!”显然,教师的点化是言不由衷的不实之词。这是教师在学生角色表演中反应的不当和失误。另外,作为非角色表演的听众同学,对表演进程的反应也要符合实际,不能一味地捧场,也不能泼冷水,更不能讥笑人家,表演得好,就要鼓掌肯定,表演得不好,也要指出来,更不能掌声、笑声、嘘声、哄声太多,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取悦心理,这显然是学生点化反应的不当和失误。

课堂角色表演,其实质,是一种创新阅读的好形式,其意义要远远超过它的本身。但要运用得好,恰当而富有魅力,新颖而不乏韵味,并非一件易事。这就要求我们,频率不可过多,每学期搞那么几次;时间不可过长,每次八分钟左右;表演者轮流转换,不能老是那么几个“尖子生”;配合的手段要多,不能单为角色朗读;要用在关键时刻和重点内容上,不能平分秋色。开展角色表演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课堂教学,是为了让主体者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教益,千万别忘了这一主旨和初衷。

(作者单位:安徽省庐江县乐桥镇初级中学)

上一篇:让“生活”点亮初中物理课堂 下一篇:情境教学让聋校历史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