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疯女人嚎叫在电影《安东尼亚家庭》中的作用

时间:2022-07-02 04:05:33

试论疯女人嚎叫在电影《安东尼亚家庭》中的作用

[摘要]《安东尼亚家族》是―部著名的女性主义电影。众多评论者从影片的故事情节切入,深刻分析了其中浓重的女性意识。影片中疯女人对月嚎叫这一反复出现的细节,对深入分析其女性意识有重要的提示作用,主要产生了强调主题、情节对比、呼应主线、渲染悲剧气氛等重要作用。

[关键词]《安东尼亚家族》疯女人 嚎叫 作用

《安东尼亚家族》是荷兰女导演玛林・格里斯(Marleen Gorris)的代表作,曾获得第六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汉普顿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芝加哥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等奖项。同时该影片也被奉为女权主义电影中的经典之作。众多评论者从影片的故事情节切入,深刻地分析了其中浓重的女性意识。本文则从小处落笔,试图具体分析影片中疯女人Madonna对月嚎叫这一细节在影片中的作用。

在《安东尼亚家族》中,Madonna是一个住在阁楼上的疯女人。每到月圆之夜她就会对着月亮发出尖叫。影片前后七次复现了对月嚎叫这一镜头(其中第四次、第七次只出现了嚎叫声)。如此高频率的细节重复构成了复现式蒙太奇结构。也就是说,它代表一定的寓意,并且在关键时刻反复出现,起着强调主题、情节对比、呼应主线、渲染悲剧气氛等重要作用。

一、强调主题

毫无疑问,《安东尼亚家族》体现了浓厚的女性主义思想。它的另一个名字“不靠男人的日子”很明显地说明了这点。影片通过安东尼亚的回忆,展现了家族五代人生活,塑造了一群自立自强、积极乐观的女性。但并非所有的女性都能做到这点。影片中的疯女人就是一例。影片中,阁楼上疯女人不同任何人交流,没有任何言语,仅仅带着绝望的神情对着月亮发出撕心裂肺、愤怒和凄凉的嚎叫。这一镜头所表达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与美国著名的女权主义者吉尔伯特和古芭所写的《阁楼上的疯女人》有着相通之处。“一个女性主义的主题似乎首先就是一个关于沉默的话题,它们始终是象喻性的:那是‘阁楼上的疯女人’,一个被囚禁的、被迫沉默的、只有以仇恨之火将她的牢狱变成一片废墟的女人。”妇女长期处于无言状态或失语状态说明妇女作为言说者的缺席或被另一种力量强行置于“盲点”之中。结合影片的主题,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测:疯女人的这种失语状态,正是这个男权社会(包括在内)对她的残酷压制和禁锢所造成的。她能发出的唯一的声音。就是以一种无可奈何的方式对这个摧残和压制女性的社会发出的强烈控诉。

在这里,疯女人嚎叫的作用不亚于《简爱》中疯女人的那把火。导演让这一镜头反复出现。贯穿了整个影片,也是从另一角度强调男权社会对女性压迫的程度之深和持续之久,即女性主义主题。

二、情节对比

仔细观看电影,分析疯女人对月嚎叫这一镜头每一次出现时与前后镜头的关系。我们会发现这一复现式蒙太奇结构在前五次出现时都与前面的镜头产生了强烈的对比。

第一次:紧接着安东尼亚带着女儿达尼爱拉去拜访芬格这一境头之后。画外音:“安东尼亚的回来让一个人很高兴,因为自从战争结束后,弯手指拒绝走出他的房间。所以安东尼亚带着她女儿丹妮去拜访他。”接着我们可以看到芬格微笑着做了一个弯手指的动作,示意她们母女进屋。等到安东尼亚母女进屋后,镜头马上就切换到疯女人站在窗前,推开窗,开始嚎叫。

第二次:安东尼亚与狄狄、洛尼与在田间工作,洛尼用推车把狄狄轻轻地撞倒在地。三人发出愉快的笑声。画外音:狄狄和洛尼找到了彼此。

第三次:斯拉西与芬格在讨论时间问题。斯拉西非常能理解芬格的思想,他们讨论得非常投缘。最后,他们拥抱在一起,并伴随着画外音“他们在心灵上拥抱彼此”。

第四次:巴农夫和安东尼亚第一次发生。巴农夫一把抱起安东尼亚,走进专门为他们幽会搭建的林间小屋,安东尼亚发出幸福的笑声。但这一次没有直接出现疯女人。只出现了黑色天幕上一轮满月的镜头,伴随着嚎叫声。

第五次:出现在一个“交响曲”之后。这是一个持续近两分钟、囊括了多个镜头的蒙太奇结构,其中有丹妮与家庭教师、安东尼亚与巴农夫、狄狄与洛尼、神父与莉黛。这里的非常热烈欢愉,所用的音乐也非常振奋人心。在一个短暂的安东尼亚一家人聚餐的镜头之后,就出现了疯女人死去,基督徒坐在地上,抱着她泪流满面对月嚎叫的画面,所用的音乐也极其悲凉。

如上所述,导演将疯女人对月嚎叫这一细节安排在安东尼亚家族(也包括后来跟安东尼亚一起生活的人)的幸福生活之后。与之形成强烈的对比――摆脱了男权社会的控制,安东尼亚家族幸福地生活着:而仍旧处于男性话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的女性(如疯女人),遭遇是如此的悲惨,从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呼应主线

如果把疯女人对月嚎叫这一镜头拿来单独考查,我们会发现虽然这一镜头反复出现,但它每次出现时(不包括没有疯女人出现的那两次)的具体细节是有差别的。在第一个场景中,疯女人在阁楼上嚎叫,楼下基督徒的反应极为强烈:拿着扫帚使劲戳天花板:在第二个场景中,基督徒的反应较第一次缓和了很多,但还是表现得焦躁不安,在楼下来回走动;到第三个场景基督徒没有了愤怒的表情和动作,只是在窗口往上看:到第五次这一场景再出现时。已被一悲情感人的画面替代:楼下,基督徒怀抱着死去了的疯女人,泪流满面。对着满月发出一声声如泣如诉的嚎叫……之后,作者又借安东尼亚之口告诉我们,基督徒很快也死去了,并且两人葬在了一起,墓碑上刻着:“他们生前从未同床,死后却同墓。”虽然村民们都认为这是“习惯的力量”,但笔者认为并不这么简单。基督徒对疯女人嚎叫时态度的转变,并跟随疯女人死去,首先是对通常都是女人殉情,没有男人就不能活这一传统的颠覆与解构,在更深层次上是对安东尼亚家族这条主线的呼应,即意味着女性的胜利,渐渐获得了男性乃至男权社会的理解与认同。

四、渲染悲剧气氛

对于这一镜头对影片所产生的渲染气氛的作用,以往的学者也有人注意到了这点。认为它“将普通男女的感情表达得极富诗意”。对此笔者持不同的看法。首先,虽然影片并没有交代缘由,但通过安东尼亚的叙述“Madonna和基督徒的感情由于信仰的差异而阻隔”,我们可以断定Madonna与基督徒之间并非普通男女的感情:其次,这一镜头所渲染的气氛并非是诗意的。它是影片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隐喻,有着极其丰富、严肃的深层内涵。

前面说过,这一镜头前五次的出现都是与安东尼亚家族的幸福生活相对立而出现的,自然是渲染了一种悲剧气氛。第七次出现是在安东尼亚即将死去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围在安东尼亚的床边,充满了悲伤。接着出现了挂在黑幕上的一轮满月,临死的安东尼亚听到了疯女人的嚎叫声。令人费解的是此镜头的第六次出现。

它与其他六次明风格明显不同。疯女人挽着基督徒的手臂,发出幸福而又欢快的叫声,而基督徒则充满爱意地看着她。这是不是意味着它在这里渲染了一种欢乐的气氛呢?笔者认为正好相反。这样一个温馨感人的镜头是在撒拉的幻觉中出现,它并不是现实,至于它能否成为现实,我们无从得知。因而实际上它渲染的悲剧气氛比其他几次更为浓重。

结语

本文围绕《安东尼亚家族》中疯女人对月嚎叫这一复现式蒙太奇,具体分析了它作为独立的镜头自身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它与前后镜头的联系,最后得出它在影片中发挥了强调主题、情节对比、呼应主线、渲染悲剧气氛的作用,对表现影片的女性主题产生了重要作用。有学者认为。玛林・格林斯在《安东尼亚家族》中“试图瓦解并最终颠覆男权世界”,但导演让疯女人对月嚎叫这一悲剧画面贯穿整部电影。穿插在乐观、自立的安东尼亚家族生活中,是否也说明她也意识到了这一任务的艰巨?这是我们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上一篇:对高师声乐教学的一点思考 下一篇:中国动漫教育的现状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