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

时间:2022-07-02 03:05:22

分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

在当前国内教育教学领域中,对话精神掀起了新一轮的教学方法改革风潮。在当前网络化与信息化的大时代,教师的传统权威逐渐消解,学生们不再唯师为尊或者唯师为是,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或者单纯的服从和应答。随着中心逐渐消解、传统权威日益式微,对话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的主客体关系得到明显改善,并逐步形成对话交流关系,师生在课堂上的地位趋于平等;教师、文本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与交流备受重视。作为一种凸显全新教育理念的现代教学方式,对话教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应用价值。笔者就此分析了对话式教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并探讨了相应的策略。

一、对话策略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1.忽视与教材文本的对话。在教学过程中,平等是对话交流的基本前提,学生们在对话式教学中能够积极发言,各抒己见。但应注意的是教师应合理控制对话尺度,切忌对话教学不受约束,演变为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讨论,最终成为无关文本内容的无意义延伸。教学过程中,学生随着文本中大量信息的涌入,应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帮助筛选分辨出有用的信息,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倘若学生脱离了文本内容,不再深入品味教材原文,或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过多补充信息,导致原有教学目标发生偏离,文本固有价值取向由此渐行渐远,阅读本质功能最终必将丧失。在运用对话策略组织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需要更进一步把握对话模式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要点,努力研讨、不断学习,坚持与时俱进和积极思考,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向,而不至于迷失于新环境下。

2.不重视个体阅读体验。在对话式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与他人沟通交流、彼此分享阅读体验是较为见长的一个部分,通过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课堂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显得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应注意的是,不少教师忽视了热闹表象背后的实质性问题,不重视文本内容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人与人对话和交流的过程中,一个表达清晰而且注重深度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强调这一过程并非指向他人,其更多的是指向自我,因为人只有在安静的同时专注于自我体验的状态下方可深层次发掘思维能力与想象力,阅读教学中学生只有在此种状态下才可结合个人认知能力、知识层次体验文本内涵。然而不少教师忽略了这一点,只是单纯关注对话式教学的表象,不重视甚至放弃了学生个体对于教材文本内容的感悟与体验,阅读过程变得更富有依赖性,学生阅读思考空间逐渐缩小。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

1.拉近学生与阅读文本之间的距离,加强文本对话。通常情况下,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受到自身能力、文化知识水平和社会阅历经验等诸多因素影响,对文本内容存在不同程度上的理解障碍,产生类似于隔阂甚至陌生化的阅读感受,对于文本内容所蕴含的精神实质与艺术美感难以有心灵上的感受和共鸣,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阅读张力”。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控制阅读张力,那么学生就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文本内涵。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智慧、灵活地运用对话教学方法,防止师生对话在对话策略的执行中处于“假对话”或者浅层次对话状态。教师应着眼于文章时代背景和作者生活背景为学生创设切合实际的文本阅读背景,巧妙选择课堂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充分思考问题并积极开展师生、生生讨论,情境的创设更有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实现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共鸣,最终缩小师生之间或者生生之间的对话代沟,这无疑是阅读教学中极为关键的一点。诸多教学实践证实,教学过程中课堂情境是师生情绪状态的充分体现,学生恰恰在某种特定情境下才能生发对话愿望。以高中语文(人教版)《合欢树》阅读教学为例,分析这篇课文内容我们不难发现,母爱这一切入点是教师缩小文本阅读张力的一个最佳点,学生们基本都能够产生母爱的体验,对于文中作者所感心有戚戚,从母爱的角度入手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可有效缩小对话代沟,充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2.组织开放式对话,深层次发掘学生个体的阅读体验。对于语文阅读教学而言,要想真正落实对话策略的应用,首先应开放课堂教学的对话过程。前苏联著名文艺学家、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巴赫金说过:世界是敞开的,是自由的,一切都在前头,而且永远都在前头。相比于传统语文教学,对话式教学并不只看重结果,其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视远超对教学结果的重视。在对话式教学模式下,教师摆脱了以往课堂教学中的主宰者角色,而成为引导者和参与者,带领学生达到灵魂和性灵发展的高度,对生命的成长展开探索。教师应对自身知识加以充分利用,为学生创设有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情境,拓展并延伸思维能力与感知,促使学生在学习文本内容的过程中逐步完善思维方式,不断丰富思想与认知。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为例,不少学生对于文章的总体思路不甚理解,对于作者的“我一连几小时……我为什么要出生。”“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去窥看自己的心魂。”这些言语中所蕴含的情感难有深刻体会,显得茫然。笔者就此将对话渠道拓宽,分析了园中十五年史铁生全部所思所想的主线,以及他所追寻的三个问题:①身体残疾了,是不是就要从此结束?②我为什么要出生?③我应该怎样活。进而带领学生分析出文章的思路――追寻和解答,第一部分写风景、写自己的思绪,写对问题的思考与追寻,第二部分以对母亲生命的理解解答。在此基础上,学生从更深层次上展开与作者和文本内容之间的对话,对于文本内涵的理解随之加深。

三、结语

对于阅读而言,对话是其本质所在,更是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真正的对话教学应做到教师、文本和学生三者相互平等,重视文本的发掘与学生个体的体验,着眼于文本内涵,达到灵魂交融与启迪心智的目的。

上一篇:小学生体育课堂学习激励方法初探 下一篇:让高段学生在课堂中high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