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是教学创新的根本途径

时间:2022-07-02 02:41:32

创新教学是教学创新的根本途径

在高校,无论搞科研还是搞教学都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从事教学工作尤其应这样。改革创新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永恒动力,创新教学是实行教学创新的根本途径。作为一个称职的大学教师,除了应爱业敬业、精心教书育人外,还必须不断地创新教学。如果只能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照着已有的计划、大纲、教材讲好一门课或几门课,而没有自己的独特思想见解和创造性工作,恐怕至多是个好“教书匠”,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好教师。

创新教学,我的体会是一要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二要有创新能力,这两方面合起来,又可以用9个字来概括,这就是“有思想、勤实践、善总结”。

1创新教学必须有思想

所谓“有思想”,包括两个层面:一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敢于开先河、标新立异,永不满足、永不停顿;二要有创新的思维和独特的见解,能够拿得出改革创新的思路、方案。为此,要加强学习、勤于思考、多动脑筋,善于根据学科技术的发展、专业建设的需要、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国内外相关动态,在不同层面上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分析新矛盾,拿出解决新问题、新矛盾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方法。

我第一次“标新立异”是在1974年。那年,我作为电子技术课的辅导教师,随72级工农兵学员一起去上海航天局工厂进行开门办学。当时普遍的做法是,学员一边上课,一边下车间和工人一起干活,向工人和技术员请教一些问题。我觉得这种做法不理想,学员收效不大,既然已经到了工厂,如果能结合一个技改项目开展教学,效果岂不更好?为此,我主动去上海广播器材厂调研,我的思想得到了工厂领导、技术员和工人师傅的支持,并确立了一个当时工厂急需、与教学内容又联系紧密的项目:研制“电视机壳生产流水线的数字控制系统”。于是我带着6名学员边学理论边干课题。4个月后,既完成了课程教学任务,又圆满完成了系统设计和样机研制任务。我的这次“标新立异”,得到了工厂和学校双方的高度评价,事后应邀在学校开门办学经验交流会上作了经验介绍。

1980年,学校安排我给干部进修班学员讲“脉冲与数字电路”课。我发现这些来自部队各个岗位的学员基础参差不齐,不适合按一种模式、一种方法施教。针对不同的学员,我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基础较差的,加强个别辅导,实行启发式、通俗化、形象化教学;对水平高的,单独“开小灶”,指定内容自学,实行个性化教学。我连着教了三届这种进修班学员,还给军队院校计算机教师培训班讲了一门“计算机原理”课,都是这种教法,从中摸索出了一套适于这类对象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深得学员好评,不同起点、不同水平的学员普遍反映收获很大,有明显提高。我因此被评为当时的学校干部进修教育先进个人。

从那以来,我又相继倡导并组织实施了我校电子技术与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实验体系、教学方法手段、考试考核方法和大学生电子设计制作竞赛等方面的改革。比如1983年,我在国内较早倡导并组织实施了电子类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变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为综合设计性为主的实验和课程设计;变封闭性实验为开放性实验。并同时改革了实验组织与管理模式。这一改革成果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学生欢迎、领导和专家好评,并应邀参加了“93’国际电子高等教育学术讨论会”。1988年,我又在学校发起了本科生电子设计制作有奖智力竞赛,并一年一度组织实施,从而将实践性环节的改革从课内进一步扩展到了课外。这一做法相继在省、大区、全国学术会上交流后,引起了教育部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高度重视,经他们推广,逐渐演变为目前全国两年一度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这项举措,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参考国外教改动态,从计算机应用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国内较早新开了“微机接口技术”课,并在连续开课多届、积累了较多教学、科研经验后,于1992~1993年不失时机地自编、出版了一本以PC/XT为背景机、内容先进实用、原理技术并重、特色明显的相应教材――《微型计算机接口原理与技术》。这本教材被国内高校广泛采用,得到同行专家普遍认同和好评,于1996年获得了全国第三届电子类专业优秀教材一等奖。后来,又在国内较早按照“三个层次”的思想构建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以及按此体系构想进一步确立和实施了“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的课程体系,按原理篇、接口篇和应用篇的模块化结构组织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内容,协调同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以此为基础,我又在国内率先按“三个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系列课程体系构想和以486以上高档PC机为主要背景机,在高起点上新编了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及应用方面的教材,并先后被纳入“九五”全军、全国统编示范性教材和“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计划出版,其后又在短时间内相继推出了与统编教材配套的全国统编示范性实验教程、多媒体CAI课件和硬件实验平台,并且通过改革,逐步形成了与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配套的,由微机部件、微机原理、微机接口和微机应用4部分实验内容组成的,以设计性、研究探索性或综合应用性实验为主的,课内实验和课外设计活动结合的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实验体系。其中统编示范性教材不仅被全军院校和百余所地方高校所采用,并且为总参军训部和国家教育部工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九五”、“十五”新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近十几年来,以各项教学改革成果为基础和主要内容,我先后获得国家部委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次、一等奖1次,军队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次,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次;编著出版教材著作16部,其中全军工科本科通用教材1部,全国统编示范性教材2部,“九五”国家级重点/规划教材3部,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部,获全国电子类专业优秀教材一等奖1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1部、中国图书奖1部和国防科技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多部。这些教学成果和教材都在不同范围内(全军或全国)得到广泛应用。

以上我列举这么多改革事例和取得的成果,并不是要说明我在教学方面做得有多好,而只是想说明,作为一个教师,要想有所作为,必须要有开拓创新精神,要勇于探索,永不言停,绝不能墨守成规,而且要不断地提出与时俱进的教学改革思想方案。

2创新教学必须勤实践

要创新教学,光有思想,不肯实践,不勤奋刻苦,也不行。那样就成了只会耍嘴皮子的“空头政治家”、“口头革命派”,不可能在实际上有所作为。有了思想,还必须勇于、勤于实践,到实际中去实践、检验提出的思想。为此,要有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毅力,要有条件实践,没条件创造条件也实践,努力争取领导的理解、支持和同事的参与,这本身也是一种能力和素质的体现。

当然,要在实际上而不是口头上创新教学,每实施一项新的改革举措,都是很苦、很累、很艰难的,有时需要全身心的投入,甚至需要一点忘我奉献的精神。

比如当年进行开放式、设计性实验改革时,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突破长期的封闭式、验证性实验模式所形成的传统思维定势和制度约束,连早已规范化的课程表都要大动,而这决非一般教师所能办到的,必须取得各级领导和机关参谋的支持;而在这项改革实施起来后,实验题目和实验模式需要重新设计,每个实验所花的时间不仅成几倍地增加,而且在实验期间变得没有课内课外之分、白天晚上之分,实验室需要全面开放,实验室和教师的负担明显加重。后来将实践性环节改革由课内扩展到课外,发起和组织大学生电子设计制作竞赛时,其艰辛和份外付出就更不用说了。每次竞赛要持续一个来月,系里经费的投入不是个小数目,需要去说服领导给予支持;教师从参赛方案的预审预选到元器件的准备,从竞赛结果的验收到设计报告的审读,直至选手的答辩和成绩评定、颁奖等,时间、精力的投入是可想而知的。而这一切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没有任何报酬可言。

上一篇:《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第4版)的先进性、适... 下一篇:我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知识体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