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激发学生的有效思维

时间:2022-07-01 11:56:21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的有效思维

摘 要 本文在对课堂教学实践反思的基础上,主要从提供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有“趣”的思维;层层设疑,步步引导;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给学生留出思维空间几个方面总结了激发学生有效思维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有效思维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由此可见,思考对于学习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在几年的教学中,我越来越发现学生的思维懒惰就是他们掌握知识的最大障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有效思维,燃起他们对学习的热情是我们每个教师应深刻思考和探索的。下面我就对此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提供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有“趣”的思维

皮亚杰说过,学生是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选择具有现实性、趣味性的教学素材作为教学资源,创设富有思维启迪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伴性遗传》一节的教学导入环节中,我以学生熟知的红绿色盲作为切入点,首先给他们出示了红绿色盲的发生率,在我国男性约为5%~8%、女性0.5~1%。然后设疑:为什么这种遗传病更钟情于男性呢?这个问题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前是很难答上的,设置它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一开始上课时就牢牢抓住学生的心。

2、层层设疑,步步引导

在教学中,我常常发现,在一节课的前十分钟学生的学习热情都比较高,但随着讲解的深入,学生往往坐不住板凳,不能跟随教师一起学习和思考。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在于学生,往往是教师自己出了问题。教师习惯于把讲解作为教授学生的唯一途径,总担心自己讲得不够多,不够透,于是课堂就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完全成为了客体,只能在那被动的听着教师津津乐道、不厌其烦的讲解。那么,如何能让学生的有效思维得以保持呢?试想,如果讲课能像警察破案一样,层层抽丝剥茧,环环相扣,那学生就不会有时间开小差了。

在教学中,如果能层层设疑,引导着学生不断地跟着教师思考,会使教学更加有效。例如在生物教学中常常会遇到科学史,这种内容如果只是教师一味讲解,学生听起来一定是索然无味的。可如果采用层层设疑,让学生参与到科学史的探索历程中,那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中,“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是一个经典实验,可历届学生都感到这个内容不好理解。我采用了层层设疑,步步引导的方法,激发了学生有效思维活动,攻破了这个难点。我设置了如下问题串:①为什么选用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②如何区分噬菌体中的DNA和蛋白质?③选用什么元素对噬菌体的不同成分进行标记,如何标记?④为什么要强调短时间保温?⑤搅拌离心的目的是什么?⑥实验结果是怎样的?⑦由此你得出了哪些结论?通过设置这些问题串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逐步解开了他们心中的疑惑,使他们领悟到了实验的真谛。由此可见,通过设置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激发学生的有效思维,将被动听转化为主动学。

3、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给学生留出思维空间

在学生学习某一知识之前,他们的头脑并非是一片空白,他们通过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经历,形成了对事物形形的看法,形成了一套他们独有的思维方式。有些学生会对所学知识会产生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可教师对他们这些想法关注不够,也不愿耐心倾听,只要发生学生的想法不符合自己心中的正确答案,就对这些想法进行否定,然后再将自己心中正确答案强行灌输给学生。有时学生产生了一些错误的想法,但教师并不关注学生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而是仅仅把正确答案告诉他们。这就造成了教师反复强调正确结论,学生却在考试中频频出错,而教师往往将其归结为不认真听讲。这种做法显然违背了教育的初衷,教育的意义绝不在于让学生记住多少知识,记住多少前人总结的结论、定理,而在于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思维火花的碰撞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林格伦认为“让学生动、说、做,比让学生听、看更能增强责任心,更能激发学习动机”。可现在由于教学内容多,课时少,为了完成教学进度,教师将留给学生的时间大大压缩了。本该由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完成的内容全都由教师讲授代替了,从而造成了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低下,不习惯自学与交流,过分依赖教师,思维懒惰。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要改变教法,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要舍得给学生时间,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经历观察、推理、验证与交流等教学活动过程。周玉仁曾经说过,作为教师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他们自己跳起来“摘桃子”。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出来的,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真正提高学生思维的有效性要学会在等待中促进学生有效思维。

培养学生的有效思维,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学会学习,这才是受益终生的。作为一名教师,应将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的有效思维真正得到提高。

上一篇:如何构建新型的课堂模式 下一篇:初探地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