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环境影响分析论文

时间:2022-07-01 11:53:57

国际贸易环境影响分析论文

【内容摘刘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是当今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理论分析的框架不断演变,但学者对贸易自由化对环境影响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实证分析则主要集中于“污染天堂”的检验和“环境库茨涅茨曲线”的检验。国内学者在理论和实证方面都做了很多研究,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关键词】国际贸易;环境;研究当今世界经济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是贸易自由化。国际贸易所起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影响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并进而影响该国的生态环境,WTO在一次报告中肯定了贸易和生态环境之问的联系(Norstrom和Vahugan,l999)。关于对外贸易对环境的影响的相关研究可以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来进行综述。一、贸易与环境关系的理论研究1、贸易自由化对环境影响的争论学术界对国际贸易所导致的环境后果方面存在争论,部分学者认为国际贸易无论从短期还是从长期来看,它所引起的环境效果都是消极的,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贸易自由化将导致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如一些经济学家受《贫困的增长一书的启发提出了出口量超过了一定限度会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进而出现生态环境代价超过经济利益的贫困增长的理论观点。Chichilnisky(1994)从环境环境标准差异形成的比较优势角度分析了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影响,指出由于产权制度松懈以及对资源的过度开采是贸易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元凶。Daly和Goodland(1994)认为贸易自由化加大了世界商品的贸易量,对环境产生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产品运输增加所产生的空气污染以及原料的消耗。Mukhopadhyay和Chakraborty(2005)指出,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自由贸易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得到了大多数经济学家和环境经济学家的认可。他们认为至少存在着三个理由支持这个观点。首先,清洁的环境是一种正常商品,收入越高则对其需求越大(收入效应),所以发达国家的居民对清洁环境有更高的需求,并愿意为此支付更高的成本。发展中国家的居民可能更加看重的是经济收入,这一比较利益的差异会致能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产品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其次,由于缺少技术人员和复杂的技术装备,发展中国家对生态环境的监测成本和对污染的控制成本相对较高。第三,发展中国家基本上都处于工业化阶段,城市化的进程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这会加剧发展中国家的能源紧张问题,会导致单位产品的污染含量增加。而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产业结构是由工业向服务业转移,而这种转移会降低单位产品的污染含量。上述观点所运用的研究方法有两个来源:一是对马尔萨斯学说的继承,强调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的极限,缺点是没有考虑技术进步的可能性。另外一个是纯粹的自然主义思想,带有浓厚的生态宿命论的色彩,其特点是过分拘泥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法则之下。这两种观点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派观点认为:全球性与区域性的贸易自由化不是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采用贸易限制手段解决环境问题只会造成进一步的扭曲,而基于比较优势的国际专业化分工能够促进全球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贸易自由化还能推动各国之间清洁技术的传播,有利于环境保护。因此,需要进一步开放市场,推动自由贸易。Hudson(1992)认为如果环境的外部性能完全内部化,那么自由贸易将是配置自然资源的唯一有效方式。Anderson和BlackHurst(1992)、Gorden(I997)认为贸易自由化政策实施的同时,采取适当的环境政策,可以改进全球福利。有的学者则提出贸易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从而间接影响环境质量,Voigt(1993)~I证了墨西哥许多领域的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主要原因是缺乏经济的支持,解决的途径就应加大贸易,发展经济。许多经济学家如Stevens(1993)、Antweiler、Copland和Taylor(2001)都从贸易影响环境的内在机制,分不同的效应进行具体分析,探清各种具体因素的影响效果及大小。一般都得出贸易自由化对环境有正的影响。其他自由贸易的倡导者则从经典的H—O模型出发论证贸易自由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压力的可能性,得出贸易自由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结论。2、贸易的环境效应理论分析框架的演变最早将贸易的环境效应进行分解的是Grossman和Krueger(1991),他们在对NAFTA(_]g美自由贸易区)贸易的环境影响研究中,将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分为相互关联的三个效应:规模效应(scaleeffect)、结构效应(compositioneffect)、技术效应(techniqueeffecto沿着这一思路,一批学者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别考察各个效应的影响效果,得出贸易对环境总的影响。Stevens(1993)等把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影响归结为三个主要方面:规模效应,反映经济活动的规模变化;结构效应,代表被生产商品束的变化;技术效应,体现产业生产技术的改变。规模效应被认为具有加剧环境恶化的作用,而从污染产品向清洁产品的生产结构转变以及清洁技术的应用会使全球环境状况随着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推进而大大改善。他认为贸易活动不是环境问题的根源,相反,贸易自由化可以为环境保护增加资金投入,提高技术水平,以及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关于三种不同效应,最早用贸易模型进行分析的是Copland和Taylor(1994)。他们在模型里将国家分为两组:北方国家(发达国家)和南方国家(发展中国家),将产品根据污染程度的不同进行分类,假设污染只局限在本国,不存在跨境转移,同时假设两种类型国家的政府都使用征收污染税的方式来控制污染,不同的是北方国家的税率高而南方国家的税率低。随着两国进行贸易,双方国内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由于收入的不同,北方国家的污染工业规模缩小而南方国家的将扩大,结构效应使北方国家的污染减轻而南方国家的污染加重。而从规模效应的角度来看,由于贸易促使经济活动扩张,对各国的环境都是不利的。同时,贸易提高了各国的福利水平,人们的收入增加,提高人们对环境清洁产品支付的意愿,政府将会提高污染税率(假设不存在政府失灵),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就会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更多的污染控制措施和设备。这样,从技术效应的角度来看,单位产品生产造成了污染下降。研究表明:如果对洁净环境需求的增长速度超过收入的增长速度,从理论上讲技术效应就有可能抵消规模效应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但是,对于南方国家来说,较低的环境标准使他们在污染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将会超过技术效应对环境的正面影响。得出的结论是:贸易自由化减轻了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在另一篇论文中Copland和Taylor(1995)进行了一个类似的研究,与之前的模型区别是:假设污染问题是全球性而不是地区性的。他们假设各国控制污染排放是实行排放许可证制度并且允许许可证的交易,南方和北方国家进行贸易后,结构效应的结果是:南方国家的污染产业规模扩大而北方国家清洁产业规模扩大,这样,北方国家污染许可证价格下降而南方国家的价格上升,南方国家就会发现为了适应产业结构的改变,最好的办法是增加污染许可证的发放,而北方国家的反应是回收一些国内的污染许可证。但是除非双方增减能够100%的抵消,否则,与贸易自由化前相比,贸易发展将会导致更多的污染排放。随着理论分析的不断深入,Copland和Taylor(2004)通过建立开放经济的一般均衡模型,引入国家问要素察赋差异扩展了Copland和Taylor(1994,l995)南北贸易模型,其研究结果表明:要素察赋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环境政策差异对比较优势的影响。二、贸易对环境影响的实证分析1、“污染天堂”假说检验前面的理论综述部分表明,贸易自由化将导致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的结论得到很多经济学者的支持,发达国家的“污染产业转移”使发展中国家成为“污染天堂”。Mani和Wheeler(1997)为产业转移理论提供了证据,认为富裕国家苛刻的环境标准迫使污染产业向环境管制较为宽松的发展中国家迁移。证据是1960-1995年期间OECD国家污染与非污染产业的产出比率持续下降。与其同时,污染产业的进口与出口比率都逐年上升。同时还发现拉丁美洲和亚洲(不包括日本)污染与非污染产业产出比率上升。而污染产业进口与出口比率都明显下降,这现象充分说明了污染产业转移的存在。令人遗憾的是,作者没有向我们澄清引起产业区域重新定位的直接原因是环境管制。而后Wheeler(2001)却向我们提供了与“污染天堂”假说完全相反的证据。他指出那些吸收了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最名的国家如巴西、墨西哥、中国的城市污染水平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在后来的研究中Levison和Taylor(2002)和Ederington和Minier(2003)出于对环境政策解释贸易模式的模型认识认为将环境政策视为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对研究的结论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前面的实证研究分歧很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就在此。2、环境库茨涅茨曲线的检验Grossman和Kruger(1995)首次提出了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先是趋于恶化,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环境质量恶化的态势达到一个临界值,之后环境质量趋于改善。用曲线表示这一关系其形如倒U与表征收入差距演变过程的库茨涅茨曲线相似,因而被叫做“环境库茨涅茨曲线”(Envi—romentalKuznetsCurve,简称EKC)。这一假说的提出引起学术界的激烈争论,因为如果经济发展是库茨涅茨曲线出现的充分条件,那么环境库茨涅茨曲线说明社会可以在增长中解决任何环境问题,从而低收入水平下的环境保护政策无疑是奢侈而没有必要的。关于对这一曲线的实证检验,一些学者从他的存在条件出发,说明只有满足一定的条件,才会有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这一关系出现。LOPez(1994)验证了库茨涅茨曲线的存在要依赖于污染和清洁要素间的高技术替代弹性以及对风险厌恶有一个较高的偏好。另外,如果环境改善认为是控制污染投入的结果,那么正如Andreoni和Levinson(2001)所说的那样,为了满足库茨涅茨曲线,技术必须能够规模报酬递增。到目前为止,虽然还有学者存在异议,但学术界对于存在环境库茨涅茨曲线揭示的环境质量演变轨迹基本是认同的。在此基础上学者们所作的研究一是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污染物的实证研究来检验环境库茨涅茨曲线是否存在。如最开始的Grossman和Kruger(1995)的跨国家研究,采用的是SO2和烟雾的排放量。结论是两种污染物的排放量在某一个临界值水平之下会随着收入的增长而提高。一旦超过这一临界值,污染排放水平开始减少。同年他对可吸入污染微粒物的EKC检验,却否定了倒U形曲线的存在。另外一些研究如Dasgupta(2002)表明对于全球性的污染(如C02)以及一些很难被消除和清理的污染物,环境库茨涅茨曲线似乎是不存在的。Dinda(2000)发现悬浮固体颗粒密度(spm)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之间存在正U型关系。当然,出现这些实证结果可能是特殊地域、特殊环境指标存在特殊演变规律,也可能与指标选取的时间跨度有关系。要知道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准确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另外一些学者在研究污染指标与收入水平关系的同时加入其他的一些解释变量来检验是否会对曲线形成产生影响。Cole(2004)通过研究贸易开放度、结构变化等因素发现,环境质量改善阶段的出现得益于高收入水平下不断增长的对环境法规的需求和对环保技术的投入,贸易开放,制造性产出所占比重降低和污染型产品进口的结构性变化。发展中国家是否能重复相似于发达国家的环境演变道路关键在于对生产型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能否降低。总的说来,通过贸易和经济发展改善环境质量似乎并不存在一条预先可知的路径。贸易能够引起经济增长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本身既可能有利于环境也可能对其造成损害。如果比较优势由环境管制的差异所决定,那么贸易很可能对环境是有害的。对于一些污染物尤其是对本国环境有重要损害的如与酸雨有关的N02,EKC曲线也许存在,但就全球范围的污染排放,比如CO2和温室气体来说,EKC曲线是否存在还不十分清楚。三、国内关于贸易对环境影响的研究国内学者对环境与贸易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从1993年才开始涉足该问题的研究。徐嵩龄(1997)~我国的环境形势和对外经贸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外贸出口的客观因素。赵玉焕(2002)指出了环境对贸易具有制约作用,环境可以作为一种对外贸易资源和产业。佘群芝(2003)对自由贸易和环境保护从理论和实践角度进行了分析,指出应当利用环保热潮,发展对外贸易。近期的研究仍然以实证为主。李秀香、张婷(2003)以C02排放量为例,采用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了出口增长对我国环境影响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杨涛(2003)采用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了我国的FDI流入与污染治理投资、GDP、名义工资等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是环境规制对FDI流入量的影响是负面的,但不是主要因素。段琼、姜太平(2002)分行业考察了环境管制和国际竞争力的关系,得到结论:无论是污染密集型产业还是清洁产业,国内环境政策对国际贸易竞争力有负面影响的假设都不能成立。彭海珍、任荣明(2004)分析了环境管制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得到结论是加强环境管制会使企业增加环境质量投资,短期内可能会弱化企业的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但长期来看,可以提升企业的环境竞争力,并且可以将其转化为企业的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四、总结通过对以上文献的分析,可以发现现有研究对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存在着较大的争论。在理论层面上,虽然己经形成了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论以及环境管制的贸易效应论,但是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由于各种理论是建立在不同的假定之上,因而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和争议。在实证方面,国外现有研究多采用可计算的CGE模型,也有部分学者采用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投入产出模型、空间分析与GIS模型。尽管研究方法不同,现有的大多数结论仍然支持贸易自由化会促进环境污染的改善。在环境规制的贸易效应等方面的实证研究尚没有得到一个相对统一的结论。对于中国的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主要就是从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来进一步探讨以上问题,中国是一个对外贸易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大国,也是环境问题严重的国家。中国的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质量之间到底存在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一个取合的关系,还是能互相促进,同步发展呢?环境法规和作为环境政策的绿色贸易壁垒对它们又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这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国内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功,但存在一些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忽略了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影响的关系,只考虑其中的一个关系,必然会影响实证结果的准确性。另外在实证方法、变量选取和数据处理等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国外研究模型的生搬硬套,多少脱离了我国市场经济现状和对外贸易的实际情况。并且将这些紧密联系的问题割裂开来探讨,将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错综复杂的联系相互割裂开来,只研究其中的一个方向的联系或单一的联系,这样的研究结果很难令人信服。因此,从全面考察经济和环境系统联系的角度,考察中国的对外贸易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联系,对上述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审视,得出一个在理论上和实证上都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并具有一定的政策导向性的结论是非常必要的.

..

上一篇:粮食局落实科学发展观交流材料 下一篇:国际贸易专业课双语教学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