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问题在课堂中的“自由化”

时间:2022-07-01 11:30:02

浅谈数学问题在课堂中的“自由化”

[摘 要]本文先概括地指出数学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它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因此,设计好创造性的数学问题是很有必要的。接着就当前数学课堂的方法过于呆板,氛围沉闷的局面,提出了把枯燥乏味的数学问题“自由化”。最后结合实际的教学,具体阐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设计问题,必须要处理好问题的主体性、开放性、拓展性等7个方面。

[关键词]数学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 自由化 探索 创新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所以说问题是思想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总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就不会深入思考,那么学生也就只能停留在表层和形式上思考。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教学活动安排在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中,自觉地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数学教材是枯燥无味的,教师必须善于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内容生动化、有趣化,使学生在理解新知识的过程中,“以静求动”,创设一个“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方法过于呆板,氛围沉闷的局面.这在很大程度上使许多教师难以从习惯的教学定势中摆脱出来,教学还只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单边活动。强制灌注学生数学问题,在数学问题上只单纯的一问一答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把枯燥乏味的数学问题“自由化”,不只用教材,而要精心设计问题,让数学问题灵活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本人认为,必须要处理好问题的以下几个方面:

一、问题的主体性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途径是自己发现,但是传统的学习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和探究,从而导致在实践中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即为典型)。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约束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为此,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启发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人。学生经过搜集、整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资料,将自己提出的问题积极探索,发表见解,讨论交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发现的过程,并在发现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三角形》一课时,教师出示各种形状的三角形,让学生观察,测量(发给学生各种三角形),让学生主动提出三角形的特征,有两边相等的,相等的边所对的角也相等,有三条边都相等的,三个角也相等的,有的有一个角是直角……有的学生提得更为系统,所有三角形最少有两个角是锐角,三个角都相等的均为60度等?????,打破了教师强加定义的局面。

二、问题的开放性

素质教学呼唤创新精神,而任何创新都源于问题。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本练习往往只要求学生找出一个正确的固定答案,无需再多思考其他。这种训练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是必要的,但却制约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有碍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开放数学问题。如3.2

三、问题的拓展性

因学生的个性差异,他们对问题的接受能力也有所不同,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应有多样性,拓展性。在面向全体学生之余,也要多给有余力的学生一个自我发挥的机会,以免问题过于简单,而没有思考的余地。如教学完质数和合数后,让学生找出20以内的质数和合数,如果单纯地让学生找,就未免太乏味了,若把它设计成:把下面表中的质数用红笔圈起来,把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用蓝笔圈出来。从表中你还能知道什么?

从表中,学生得出在自然数中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2,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合数不一定都是偶数,奇数不一定都是质数等。这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取得了知识间的联系。

四、问题的双重性

在课堂中学生回答问题,主要是举手或是具体的指名回答,这容易分散学生的思维,以为老师肯定不会提问到“我”的。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双重问题,既能切中学生的思维,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六年级复习教学中,向学生提问时,可以从学生的座号着手,“请号数是最小的质数的同学回答,30的最大约数回答”等等,这样学生回答了问题,又得到了复习知识的好处。

五、问题的合作性

新课程倡导“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途径。同时相互帮助集思广益,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发挥小组、群体活动的主体功能、互动功能、激励交往机制,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平等竞争、相互协作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率,真心把教师的主导作用放在指导学生的能动学习上来。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为了达到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培养小组合作能力,达成意义建构的目标,我设计了小朋友到超市去购物的情景,提出了“要求买一样是10元以上的东西,一样是10元以下的东西,你可以怎么买?”的问题。让学生在组长的帮助下,通过选择物品、尝试计算、理解巩固等小组学习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问题的生活性

新课标强调“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源于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

数学问题在生活中无时不存,无处不在。数学问题的提出尽量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因地制宜,进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在课堂中,教师要多设计生活中的问题(如超市中的购物问题,游乐园中的数学问题,各种活动中的数学问题等),不仅给学生赋予生活意义,使学生懂得数学价值,而且还增长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理念,真正做到“生活化”和“数学化”相结合。

七、问题的挑战性

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挑战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更深入的思考,才能激发较强的求知欲,才能发挥出学生各自的不同看法。当自己的回答得到老师的肯定后,学生会露出胜利的喜悦,更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如在教学一年级的《长与短》后,我设计了以下这个提高题:

师:蚂蚁三兄弟走了三条不同的路,看看谁走的路最长?谁走的最短?你准备怎么想?

生1:用眼睛看,感觉谁长谁短。

生2:数哪条路线拐的弯多,拐的弯越多就越长。

生3:数3条路线所占正方形小格子的边数,边越多,路就越长。

师:刚才你们用看和数的方法,想想看,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接着学生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这时,教师又提出一个假设性的问题:

师:如果你是蚂蚁家的老四,你能设计出一条最近的路吗?你准备怎么走?为什么?

这一练习设计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出现,极富童趣,能引发小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为蚂蚁设计一条最近的路”这一问题,具有挑战性,有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和比较。学生们各抒己见,还能作出简单推理,这是我感到最欣慰的事情。

总之,问题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就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因此,教师要积极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创造性设计课堂问题是设计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讲究课堂问题的技巧,让数学问题“自由化”,在数学教学中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上一篇: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下一篇:如何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