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角形的“四心”

时间:2022-07-01 08:27:37

江苏张家港第三职业高级中学215625

摘要:本文就高中阶段解析几何和立体几何两章中,有关重心、垂心、外心、内心等“四心”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并在教学实践中对有关的“四心”问题作出总结. 希望学生能通过联想,把三角形的四个“心”联系起来,把知识融会贯通起来,能够快速地解答问题,并能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重心;垂心;外心;内心

在初中几何中,三角形的四心就已经出现过,它们都是一些特殊线段的交点. 在高中阶段,有解析几何和立体几何两章几何内容,有关“四心”的问题是这两章内容应用层面的问题. 本文结合在教学实际中的总结来浅显地分析有关问题.

首先来整理一下三角形的“心”.

1. 重心:三条中线的交点,在物理中作为重力的受力点,分中线的长度比为2∶1.

2. 垂心:三条高线的交点,顶点与垂心的连线垂直于对应的边.

3. 外心:外接圆的圆心,三条边的中垂线交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4. 内心:内切圆的圆心,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到三边的距离相等.

其实还有“旁心”,外角平分线的交点,因为在中学范围内出现得少,就不细究. 这四个“心”当中,内心、重心一定在三角形里面,另外两个的位置都取决于三角形的形状,锐角三角形在里面,直角三角形在边上,钝角三角形在外面.

在教学中,尤其在上高三复习课时,如果遇到出现一个“心”的问题,就会启发学生,能不能换作其他的“心”. 这样就能系统全面地去看待这样一类问题了. 在解析几何、立体几何中,笔者就碰到过这些问题,现整理如下.

[⇩]在解决问题前,先把求对称的问题分下类别,理清求解过程

1. 点关于点对称

如图1,求点A关于点O的对称点点B.

[A][O][B]

图1

[A][l][B]

图2

比较容易解决,利用O点是A,B两点的中点.

2. 点关于直线对称

如图2,求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点B.

设点A的坐标为(x1,y1),直线l为

Ax+By+C=0.

可以设点B的坐标为(x,y),常有两种思路来解决:

(1)转化为1的情况,过点A与l垂直的直线为Bx-Ay+C′=0,代入点A的坐标可以求出C′,再联立方程Ax+By+C=0,

Bx-Ay+C′=0, 求出AB和l的交点,即图1中的O点,后面的求解不重复叙述.

(2)直接解方程,

A

+B

+C=0,

=. 利用的是AB的中点在直线上,l和直线AB垂直. 这里对于特殊直线,平行、垂直坐标轴的直线单独处理,特殊直线的求解比较容易.

3. 直线关于点对称

如图3,求直线l关于点O的对称直线l′.

[l][P][O][l′]

图3

直线l为Ax+By+C=0,点O的坐标为(x0,y0).

设点P(x,y)为l′上的任意一点,利用它关于O点的对称点在直线l上,所以有A・(2x-x)+B(2y-y)+C=0,整理一下就得到直线l′的方程.

4. 直线关于直线对称

如图4,直线m为A1x+B1y+C1=0,直线l为Ax+By+C=0,求直线m关于直线l对称的直线m′. 先求直线m和直线l的交点O,联立方程A1x+B1y+C1=0,

Ax+By+C=0,

可以求出O点的坐标,记求得的结果为(x0,y0).

再利用过点O的直线m′与l所成的角与m与l所成的角相等来求解.

设m′的斜率为k(斜率不存在的情况单独考虑),l的斜率k0=-,

m的斜率k1=-,则m′为y-y0=k(x-x0). 而斜率k满足:

=

,求出k舍去和k1相同的值后代入点斜式即可.

[⇩]解析几何中,如果知道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坐标,如A(x1,y1),B(x2,y2),C(x3,y3),怎么求三角形的“四心”

1. 求重心思路:如图5,在ABC中,求重心O的坐标.

[A][O][G][F][B][C][E]

图5

教材参考中有结论:

O为

.

E为BC的中点,坐标为

.

又=2,设重心O为(x,y),则x-x1=2

-x,

y-y1=2

-y.求解出来,即得结论.

2. 求垂心思路:如图6,在ABC中,求垂心O的坐标.

CG,AE分别为AB,BC的高线.

CG:y-y3=(x-x3),

AE:y-y1=(x-x1).

(斜率不存在的情况单独考虑)

[A][F][C][E][O][G][B]

图6

带入具体数据,联立方程就可以解出垂心O的坐标.

3. 求外心思路:如图7,在ABC中,求外心O的坐标.

[A][F][G][O][C][E][B]

图7

G为AB的中点,坐标为

,简记为(xG,yG). E为BC的中点,坐标为

,,简记为(xE,yE). OG,OE分别为AB,BC的中垂线,故OG:y-yG=(x-xG),OE:y-yE=(x-xE)(斜率不存在的情况单独考虑). 将OG,OE的方程联立就可以求出外心O的坐标.

4. 求内心思路:如图8,在ABC中,求内心O的坐标. 应该说求内心的计算过程是最为烦琐的一个,下面来进行细心的分析.

CG,AE分别为∠C,∠A的平分线.

[A][F][C][O][G][B][E]

图8

关键就是求出角平分线,先来求AE,因为AE的走向与AB,AC相比可知kAEkAB .

理论依据是各自直线的倾斜角大小关系和斜率之间的联系.

kAB=,kAC=,利用

=

,求出kAE .

方程会求出两个解按kAEkAB取. 则AE:y-y1=kAE(x-x1).

同理求出CG的方程,有点区别的是kCG取舍的条件是kAC

则CG:y-y3=kCG(x-x3). 联立这两条平分线的方程就可以求出内心的坐标.

[⇩]解析几何中,如果知道三条边的直线方程,如AB:A1x+B1y+C1=0,BC:A2x+B2y+C2=0,AC:A3x+B3y+C3=0,如何求“四心”

这里作简要分析,因为退一步说,联立方程可以把3个顶点都求出,就成了前面一个问题,就可以按前面一个问题的思路解决.

1. 重心:联立三条直线的方程,求出三个顶点,然后用重心坐标公式解决.

2. 垂心:求出点A和点C的坐标,再求出AB,BC的高线CG,AE,再求交点. 求解过程中,已知的直线方程中直接有直线的斜率信息,当然斜率不存在的情况都可以单独考虑.

3. 外心:这里先求出三个顶点的坐标,再按前面一个问题的思路分析,有关直线的斜率也是从方程中直接得到的.

4. 内心:求出点A和点C的坐标,再求出∠C,∠A的平分线CG,AE,最后求交点.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有关直线的斜率还是从方程中直接得到.

[⇩]立体几何中,三棱锥顶点在底面三角形中的射影,这里少了一种重心的情况,下面主要分析垂心、外心、内心的情况

1. 垂心:如图9,在三棱锥P-ABC中,点P在平面ABC上的射影O为ABC的垂心.

[P][A][C][O][D][B]

图9

条件是PA,PB,PC两两互相垂直.

解析因为PA,PB,PC两两互相垂直,所以PA面PBC,则PABC.

又O为点P在平面ABC上的射影,

则AO为PA在平面ABC上的射影.由三垂心定理可以知道AOBC. 同理可以知道COAB.

故O为ABC的垂心.

2. 外心:如图10,在三棱锥P-ABC中,点P在平面ABC上的射影O为ABC的外心.

条件是:(1)PA=PB=PC.

或者是:(2)PA,PB,PC与底面所成的角相等.

[P][A][C][O][B]

图10

解析因为O为点P在平面ABC上的射影,

所以PO面ABC,POA,POB,POC都为直角三角形. 若(1)PA=PB=PC或(2)PA,PB,PC与底面所成的角相等,即∠PAO=∠PBO=∠PCO,加上PO=PO=PO,可以证出这三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所以得出结论AO=BO=CO,O就为ABC的外心. 这个命题的逆命题也成立.

3. 内心:如图11,在三棱锥P-ABC中,点P在平面ABC上的射影O为ABC的内心.

条件是:(1)P到ABC的三边AB,BC,AC的距离相等,即PD=PE=PF.

(2)面PAB,面PBC,面PAC和底面ABC所成的角相等.

解析因为O为点P在平面ABC上的射影,

所以PO面ABC. P到ABC的三边AB,BC,AC的距离相等,有PDBC,PEAC,PFAB. 且PD=PE=PF,马上可以得到它们的射影ODBC,OEAC,OFAB,且OD=OE=OF.

即O为ABC的内心. 条件面PAB、面PBC、面PAC和底面ABC所成的角相等. 可以得到ODBC,OEAC,OFAB,且∠PDO=∠PEO=∠PFO,可以得到三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所以也可以得到OD=OE=OF,即O为ABC的内心. 同样这个命题的逆命题也是成立的.

[⇩]解析几何中,虽然不是直接求的“四心”,但有很强的联系,即和中线、高线、中垂线、角平分线有关系

如图12,知道点A的坐标,还有l1和l2的直线方程,求解三角形,即求出三角形另外的两个顶点的坐标.

[A][l2][l1]

图12

这两条直线分别为中线、高线、中垂线、角平分线时,怎么求?先看高线的情况,如图13,先求AB,它过点A,且和l2垂直,用点斜式可以求出,同理可以求出AC的方程,将AB的方程和l1联立可以求出点B,同理求出点C.

再看中垂线的情况. 如图14,先求点A关于l2的对称点B,再求点A关于l1的对称点C,问题就解决了. 求对称的方法在第一个问题中作了详细分析,这里不重复.

[B][l1][C][l2][A]

图14

然后看角平分线的情况. 利用求对称的方法,如图15,先求点A关于l2的对称点D,再求点A关于l1的对称点E,利用两点式就求出直线DE的方程,分析可知点B和点C也在直线DE上,所以将DE和l1联立就可以求出点B,将DE和l2联立就可以求出点C.

[B][l1][C][l2][A][E][D][・][・]

图15

最后来解决中线的情况. 直接求点不太方便,利用方程组来解决比较好办. 如图16,CE为AB边上的中线,BD为AC边上的中线. 设点B的坐标为(x,y),则E点为AB的中点,E=

,,利用B点在l1上,E点在l2上,得到方程组. 即B点满足l1的方程,E点满足l2的方程,联立求出的就是B点的坐标,同理可以求出C点.

[B][l1][C][l2][A][D][E]

图16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转变学习方式,培养探究意识 下一篇:浅论数学课堂教学信息反馈与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