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激励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探究

时间:2022-07-01 07:46:37

道德激励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探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为我国各大高校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推动作用。学生的管理工作是高校运行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道德建设在我们国家备受重视,因此如何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予以应用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对此,文章通过下文对道德激励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重要运用上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有关管理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道德激励 高校学生管理 重要运用

现阶段,我国正在社会转型的阶段徘徊,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样新旧观念的斗争程度也逐渐的被加深。高校是培养人良好思想道德的摇篮,在学生的管理中运用道理激励机制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但是,这样的方式需要有关工作人员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与探究。因此,这是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

1.重要性分析

在对高能力、高素质的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高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承担着艰巨的历史使命,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不断地发展。这样就将较大的压力带给了高校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将更深、更高的要求抛向了高校教育与管理的理念,而道德的激励正是这种深层次的教育,它为更加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管理,对国家需要的人才进行培养上有着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首先,我国以人为本的治国执政理念在教育中的延伸是道德激励的本质所在,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贯彻中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就高校来讲,在面对社会纷繁复杂的环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上怎样进行强化,引领学生如何对正确的人生道路进行认识,作用上越来越明显;其次,将道德激励在高校学生管理中构建起来,是教育发展与变化的基本要求,能够将高校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的体现出来,对学校的教育管理体系上能够很好的进行完善,为高校培养素质全面、身心健康的高等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次,根据高校自身管理学生的制度来讲,在管理机制整体中道德激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同高校的制度管理和法制约束上是一致,令高校的管理趋向人本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2.在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中应用道德激励存在的不足之处

2.1高校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激励中,淡薄的意识导致激励效果不明显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我国教育教学所体现的观念,宗旨都是全心全意的为学生服务。针对高校学生来讲,重点是管理,也是各个教师绝对不能推卸的任务和责任,所以,在对高校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中,要将主要的目标定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在高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道德教育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可以看出在高校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这种意识淡薄,激励效果不够明显的情况却严重的制约了这方面工作的有效进行。

2.2.高校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激励中,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为其带来阻碍

在新背景、新的时代下,在我们的面前不断地出现一些奥妙、新奇的事物,让很多人迷恋其中。高校是学生自身发展和知识学习的关键阶段,对新事物的好奇心理要高于已步入社会中的人,但是,鱼龙混杂、五花八门的社会环境充分的侵入学生这一弱点,这样为道德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现阶段,在我们生存的环境中,享乐、个人和拜金主义在不断的发展,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自控能力的提升上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影响。例如,变化巨大的网络游戏,很多学生沉迷于此很难自控,这对学生的学习上就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造成学生们在学习中与实际情况相脱离,对道德激励对学生的作用上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2.3高校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激励中,激励目标流于形式致使目标不到位

在我国很多高校中,提高学生的成绩是很多教师所追求的,很多学生觉得将自身的学习成绩提升上来就可以了,很少关注或注意道德素质如何。因此,这就导致在高校中道德教学流于形式,存在较为片面的内容,这样就会有很多的弊端出现在其中。

3.在学生管理中应用道德激励

道德激励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与方式,从根本上来说属于精神激励,如何将这种精神激励价值体现出来是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进行使用的关键所在。

3.1对高校育人理念进行深化,将道德激励作用凸显出来

学生是高校教育与管理的主要对象,怎样培养人也是其育人理念的基本内涵。实际上,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育人理念存在于高校中,例如求实、创新、博学、慎思等,这种特有的育人理念引导和激励着学生们向着高校提倡的育人方向去发展。但是,以德育为基础的精神教育在这些育人理念中还比较缺乏,令学生们明白学生中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学习的用途和最终的目的上却非常的模糊,这是现阶段我国高校育人理念中的不足所在。因此,高校在本身育人的观念上需要进行反省,而就现阶段的思想形式来讲,对育人的理念上进行深化,向道德教育中融入,例如将德育的作用在求实、创新、博学、慎思中体现出来。鼓舞学生将崇高的道德精神建立起来,对学生的思想上管理予以强化,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核心道德教育,令学生有效的应用已学知识,将道德崇高的事业观建立起来,向社会主义建设中积极投入。

3.2在教学方式上进行转变,使用道德激励方式

站在精神层面的高度上育人理念倡导道德教育,而实际的道德教育的基础应该为实际的常规教育,这是高校培养学生中应用道德教育的根本方式。而现阶段我国高校的教育方法、内容和形式经常将实用性、专业性放在主要的位置上,对精神指导层面上涉及的非常少,道德教育的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很少出现,这就导致学生学习的目标如同一团乱麻,核心凝聚力在其中非常模糊,这样高校对学生的管理难度就被提升了上来。因此,对道德教育激励作用高校一定要重视起来,对以往的教育教学方式上进行转变,积极引领高校教师对道德教育上进行使用,在激励学生时学会应用道德教育的精神,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对道德激励的普遍约束性进行把握。令学生们的学习目的具备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将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予以实现。

3.3对学生管理制度上进行创新,将道德激励机制挖掘出来

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中学生管理制度是基本的制度,也是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中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将道德激励应用到高效对学生的管理中要将这方面作为突破口,在学生的管理制度中将道德教育融入进去,将道德激励的价值和潜力挖掘出来。道德激励具备的感性特征是这种创新的主要来源,令学生在接受管理制度法制化管理的前提下,对道德精神的激励上能够很好的进行感受,对学生的管理上能够予以强化。同时,将学生管理制度中融入了道德激励,人文性的关怀还会存在于其中,能够更深的认识和进一步认可对学生管理自身的制度,进而在管理学生中高校能够用道德约束和制度约束双管齐下。

3.4对学生评价体系上进行完善,将道德激励长效机制建立起来

教育心理学的探究证明,每个人都具有希望被认同的心理,因此发现,科学、民主的肯定评价在教育学生中具有无法取代的激励价值。在对学生内在品质进行激励的过程中,道德激励就显得更为必要,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也是价值体现的关键所在。而现阶段,在面对社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我国高校主要以学业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表现出狭隘化和单一化的情况,社会功能思想饱含与其中。这样对高校教育、评价与管理上会非常的不利,这样就会产生很多的不良后果。应将“德”作为学生学习前提,高校在对学生进行评价中更应该将德放在首要位置上,由于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能够达到品学兼优的标准。因此,高校需要将规范的、科学的评价学生的制度建立起来,对评价学生的体系上予以完善,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中将道德激励当做重要的工具,要树立长远的目标,将道德激励的长效机制建立起来,对以德治校予以弘扬。

4.结语

总而言之,将道德激励应用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与我国教育教学倡导的方式上相适应,更是学生道德发展中不能缺少的重要手段,在对高校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道德激励将新的活力为其注入了进来。这就需要高校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要将其作为培养学生的关键策略。

参考文献:

[1]芦志强.浅论道德激励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管理实务.2013(5).

[2]李慧玲.探析高校学生管理中道德激励的运用[J].道德教育与发展.2012(7).

[3]蒙秋明.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11(03).

[4]郝文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6) .

[5]建坡.新时期提升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战略思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6]于宏,旷永青.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效机制的原则[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3).

[7]操维琦,李兴华.道德激励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2013(4).

上一篇:基于流程管控的调控运行业务全过程评估管理 下一篇:橄榄树与小毛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