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隐逸文化之乡

时间:2022-07-01 05:04:03

打造隐逸文化之乡

[摘要]渭源县历史文化悠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商末周初孤竹国二贤伯夷、叔齐就隐居于渭源县境内的首阳山,并安葬于此。当前,围绕首阳山景区打造隐逸文化之乡已成为渭源县旅游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渭源县;首阳山景区;隐逸文化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4-0065-03

渭源县位于中国大陆版图中央,境内融汇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三大古代文化,既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又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汉高祖二年(前205),首立县制,因商末周初孤竹国二贤伯夷、叔齐隐居于该县境内的首阳山而命名为首阳县。公元551年,又因渭河发源于该县境内的鸟鼠山而改名为渭源县。

渭源县位于黄土高原陇西台地边缘与西秦岭地槽西端两大地质构造单位的交汇地带,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连接处。境内分为北部黄土梁峁沟壑干旱区、中部浅山河谷川区、南部高寒阴湿区三种类型。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地形地貌、千年文明的演化、深厚的文化积淀,使渭源拥有得天独厚、颇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既有渭河源部级森林公园莲峰山、十里“画廊”天井峡、云端仙境太白山、鸟鼠同穴渭水源、“陇原香格里拉”双石门等自然景观,也有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的全国独一无二的悬臂式纯木拱桥灞陵桥、秦长城遗址等历史人文景观。同时,渭源县又由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驻足于此,甚至长期隐居于此,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和墨宝手迹。既有相传出自唐著名画家吴道子之手的原秀峰岩(今五竹寺)石窟壁画,又有商周圣贤伯夷、叔齐,三国名道封衡,隋代名士李安,元代藩王汪世显,明代遗将郭节等贤哲异士、名臣勋将留下的脍炙人口的千古佳话,它们共同展示着古老渭源的辉煌历史与灿烂文化。

因此,基于自身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自然景观、地方特产资源,渭源县近年来致力于治理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业,先后开发了渭源16景。但数据显示,渭源县对旅游文化事业大投入并未真正带来旅游业的大发展。游客的数量、质量和消费水平并未有实质性的改善。究其原因就在于摊子铺得太开,将有限的财力、人力、物力和精力分散到太多的景点建设当中,导致渭源县旅游业虽景点众多但缺乏特色,景点与景点之间联系不紧密,缺乏叫得响、有品位的旅游文化品牌。渭源只有在前期建设的基础上,采取重点突破,特色鲜明,密切联系的方针,展开有的放矢的旅游文化建设项目,建设自己独有的文化旅游品牌,才能实现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纵观渭源已经初步展开的各旅游景点,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优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景点是其突出的旅游资源。这其中尤以孤竹国二圣伯夷、叔齐隐居的首阳山及其埋葬之地夷齐古冢最具代表性。

一、首阳山―夷齐古冢旅游文化资源现状分析

首阳山位于渭源县东南34公里处。山脚下一片狭长谷地,莲峰河静静地从山前流过。首阳山群由大山、二台、三台、四台、五台、老君山、释迦庵山、玉女泉、皇洞、后五台等组成,层峦叠嶂,风景秀丽。

相传商末周初孤竹国二贤伯夷、叔齐隐居于此采薇,成为千古美谈。这既吸引大量文人骚客驻足于此,也吸引了佛道出家人士隐居于此,避世修行,因此,此地留下了大量历史文化景观。在其历史上的辉煌时期,曾汇聚儒、释、道三家不同风格的建筑、雕塑百余处。虽历经战火和“”的大破坏,至今仍存有儒、释、道各类明确可辨的文化遗迹数十处。可以说是旅游览胜、访古修身的去处。

距首阳山不到6公里处,就是夷齐古冢。其山势巍峨高峻,蜿蜒东去,主峰像一位盘腿端坐的慈母,伯夷、叔齐的墓冢在山湾的正中,犹如一对酣睡在母亲怀中的婴儿。双冢掩映在苍松翠柏下,幽静肃穆。墓前有清陕甘总督左宗棠楷书的墓碑“有商逸民伯夷叔齐之墓”,篆额“百世之师”。两边对联是:“满山白薇,味压珍馐鱼肉;两堆黄土,光高日月星辰”。横额为“高山仰止”。墓后是供奉伯夷、叔齐像的清圣祠,初建于唐贞观年间,祠内有著名雕塑家何鄂以优质玻璃钢雕塑的伯夷、叔齐像。

首阳山―夷齐古冢以罗莲公路相连,交通便利,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可谓“三千年首阳双冢,一山儒释道三家”。但就是如此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美丽自然风光的旅游休闲胜地,现在的实际状况却不容乐观。游客数量长期在低水位徘徊,各个具体景点的建设也停滞不前。山内的各个景点显得凋敝破败,基础建设聊胜于无,景点之间不能形成完美的旅行回路。山门前的建筑则各行其是,无法与山内的文化景观形成完美的配合,更无法彰显其历史文化内涵。莲峰山庄纯属现代建筑。对面的民族风情区散落则是根本与此地无关的几个破旧的蒙古包。山庄背后的农家乐也缺乏统一规划,风格各异。景观与景观之间既缺乏有效联系,也不能展现该地区所应有的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感。无法使游客沉浸其中,当然也就无法留住游客。

夷齐古冢现状也大体一样,山门陈旧,古冢野草丛生,先贤以及墨宝也未能有效保护,清圣祠也显得破败。环绕周围的山地、林地,有些被开荒种地,有些则杂草丛生,缺乏相得益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综观这两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景点,不难发现,渭源县目前的旅游现状,即有景点、有历史、有文化,但无规划、无整体、无衔接。要实现渭源县旅游文化事业的跨越式大发展,首先需要突破的就是景点的整体规划,使各大景点既能彰显自身的特色,又能彼此衔接融合,成为有机整体,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化品质,实现旅游、文化、社会彼此水融的综合性发展,进而不仅能留住游客,还能吸引新的游客,发展新的旅游文化增长点。

二、首阳山―夷齐古冢旅游规划的文化意蕴

首阳山―夷齐古冢旅游区作为渭源最具代表性和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名胜,选取该景点作为渭源县旅游文化事业发展的突破口顺理成章。笔者做该景区的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时,重点考察了该地区的地理交通环境、风土人情、历史文化遗迹和现有的各项基础设施和景观设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围绕伯夷叔齐的历史典故重点打造历史文化风光名胜游,弘扬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树立具有代表性、独创性的旅游文化品牌。

(一)指导思想:打造隐逸文化之乡

当今,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污染日益加重,城市生活充斥着喧嚣与浮华,人们日益向往田园牧歌式的宁静生活。伯夷、叔齐是中国隐逸文化的始祖,开启了此后中国文人墨客“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追求,至今仍为当代人津津乐道。渭源县首阳山作为伯夷叔齐的隐居之地和安葬之所,围绕其打造隐逸文化之乡的旅游品牌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这不仅切合当今建设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国家方略,也与渭源打造生态县的建设目标相一致,突出了渭源旅游文化的独特优势,从而使渭源文化旅游在甘肃省内、国内获得独特的旅游地位。

(二)规划设计的布局

在确立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之后,鉴于首阳山―夷齐古冢的环境和地理构造,笔者对该景观区进行了全新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区,并按照隐逸文化的主旨重新打造各个区域的景观设计和景观建筑。

首阳山景点为隐逸文化览胜区。该区共有两部分:

山脚下一片相对开阔的狭长地带为隐逸休闲养身区,分为隐园、逸园和隐逸文化展演厅。隐园主要为农家休闲、水上垂钓;逸园主要为宾馆别墅、林中栈道和休闲品茗;隐逸文化展演区包含展示厅和演艺厅两个主体建筑,展示隐逸文化的发展史,并排演隐逸文化和传统民俗表演项目。该区建筑一律采用质朴的仿古建筑,以突出隐逸文化的主旨,避免过于现代化,以保持与山内建筑风格的一致性。

山内为历史文化保护和览胜区。对于现代新修的不符合主题风格的现代建筑能加以翻修利用的就加以利用,不能加以利用则要坚决拆除。对于被战火和毁坏的文化遗迹、寺庙和道观采取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原貌。对于保存较好的历史文化遗迹,要坚决加以保护。最后在各主要景观点之间修设回环栈道,使其连接为一个整体,以便于游客怀古览胜。

夷齐古冢景点为隐逸文化始祖祭奠区。该区突出威严庄重的气氛,以契合每年举行祭祀活动,同时满足游客对文化祖先随到随祭的需要。该地区需要重修山门,整修墓冢,加固和翻修清圣祠,拆除周围违章建筑,开辟采薇园。

(三)景区文化旅游品牌的拓展

隐逸文化的主旨即远离城市的喧嚣与躁动,回归宁静的乡野生活。围绕这一核心,重点打造以下几大旅游品牌:

第一,文化怀古游、修养体验游是其主打品牌,以吸引不同年龄层次和文化旅游需要的游客。

第二,首阳山山会旅游。借助一年一度隐逸始祖祭奠活动,利用隐逸文化展演厅,打造全新的首阳山山会。汇集文化演出、民间山会、地方特产展销会等于一体。

第三,文化与旅游发展论坛,开辟会务旅游品牌。以伯夷、叔齐文化研讨会为核心,承接国内外各类文化学术会议和旅游产业发展研讨会,开辟文化游的新增长点。

第四,青少年传统文化素质拓展游。组织各类文化寻访、野外生活与探险的青少年夏令营、冬令营活动。既培养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又能利用其自然地理优势锻炼青少年野外生存能力和精神意志品质,同时还能培养未来的潜在游客。

要言之,首阳山―夷齐古冢旅游区,从景观规划、建筑风格和旅游品牌的设计都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墨客重“隐逸”的这一文化主线来设计:从形象上展现渭源作为隐逸文化之源的风采;从学术上提升渭源作为隐逸文化之源的学术品味;在政治文化上提高渭源隐逸文化旅游的品牌效应,提高渭源县在国内旅游文化界的地位与影响力;在旅游经济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渭源县的旅游文化竞争力。

三、结语

现今社会是全球化快速发展的社会,也是文化均质化、单一化,传统正在日渐消失的社会,旅游则是唤醒人们心中沉寂已久的文化记忆的重要方式。渭源县既是伯夷叔齐的隐逸之所,也是哺育中华文明的渭水之源,又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在自身旅游文化发展事业中发扬这种优势,不仅能增强渭源县自身的文化竞争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知名度,更能为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也能为增强文化认同感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打造隐逸文化之乡不仅仅是渭源县开发旅游的策略,更是发展文化的战略。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与边疆地区项目成果,项目编号10XJCZH011;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成果,项目编号SKQNYB10032。

上一篇:什么都可以原创的程度与评论的标准 下一篇:不拘一格的重庆水库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