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不是无情物 唯有真情最动人

时间:2022-07-01 04:47:43

文章不是无情物 唯有真情最动人

一位阅卷老师说:“作文,不应让形式上的花架子,文化上的舶来品,矫揉造作的假情感,卖弄文采的晦涩语占上风。”这段话,直指今天作文现状中的弊病。

走进中学生的作文,我们常常见到或讲述他人的故事,或再现一段影视的作品,读来却味同嚼蜡。更为严重的是,今天的中学生,总爱拿古人说事。满纸都是流泪的李清照、怀抱巨石的屈原和采菊东篱的陶潜。这些文章语言生动,但难以感动读者。鲁迅先生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而今天,当我们连自己的泪与笑都封存在心底的时候,谁还会去做那个敢于直面人生的猛士?

再看看作文中的情感吧。只要一感动,我们就会泪流满面。看到小草也会落泪,看到蒲公英也要想到为梦想而飞。还有的文章,亲人离去,父母离婚,似乎情感的表达只能建立在苦难的基础上,虚假、做作之风泛滥。

另外,许多中学生的作品,语言朦胧晦涩。有些语言看似生动,但难以掩盖其空虚的心灵。引上几句名言,打造几个比喻,再来几个排比,堆砌几句古诗,文章亦文亦白,矫揉造作,令人费解。看上去文采飞扬,实则华而不实。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这段文字意在告诉我们:当我们用文字记录生活、抒发心灵、宣泄情感、表达感悟的时候,不要忘记,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总关情。只有用饱蘸着情感的笔墨写就的文章,才能打动人心。

一、真情文缘于真实的生活:讲述自己的故事

想起于漪老师的忠告:“文章不应当是硬作出来的,而应该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心坎里的清泉来自何方?来自五光十色的生活,来自从生活中汲取材料的本领。

亲情世界是永远的常青树。天黑,落雪,父母的手机提示语“女儿,别怕”,让“我”享受了家的温情;一个父亲,用男子汉的粗厚手指为女儿缝补衣角,缝好被子,这别样的画面让“我”在昏暗的灯光下读懂了孟郊的心境,更读懂了父亲别样的柔情;爷爷睡在沙发里,奶奶轻轻地为他盖上毛毯……亲情的长河里,总有撷取不尽的感动。

校园生活是亮丽的风景线。远逝的岁月里有他们16岁的记忆:那里有他们终生难忘的人生路上的恩师;那里有青涩的感情,为了一段朦胧的爱,可以流泪,可以欢笑;那里有班级众生相,每一个同学都那么鲜活地存在于记忆中……

社会生活是多彩的万花筒。走进故乡的炊烟,还有那宁静而淡远的小巷,你就走进一份宁静;走近巷米花的老头、拉家常的女人和挺立了上百年的榕树,你就寻找到消逝已久的精神家园。

写作,不单单是徜徉在语言文字间,更是醉心于多彩的生活里。用“我”的观察和体味,讲述自己的故事,笔下自然而然会荡漾着情,笔下的形象和文字也就最能扣人心弦。

二、真情文需要朴素的表达:淡淡地叙述,自然地倾诉

有人说,假话、套话、空话、废话、大话“污染”了我们的作文,朴实、清新、“绿色”的文风被抛弃了。这里不得不提及朱自清先生。赵景深先生说:“朱自清的文章不大谈哲理,只是谈一点家常琐事,虽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过几笔,却常能把他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朱自清的文章没有华丽的铺排与藻饰,却在朴素自然中流淌真情。朱自清先生曾提出一个重要的论点:“所谓求真的‘真’,一方面是如实和直接的意思,在另一方面这‘真’又是自然的意思。自然才亲切,才让人容易懂,也就更能收到化俗的效果,更能获得广大群众。”这种“谈话式”的艺术语言亲切自然,极好地拉近了读者和作者的距离。下面略举几例,让我们一起来具体感受一下朴素表达中的感人力量:

1.谈话式的细节刻画

听见敲门声,我迅速拉开门,一位老人背着背篓佝偻着腰站在走廊上,两头差不多都着了地,像一张拉满弦的弓正对着楼道天花板。

我俯身一看,竟是幺叔!

我忙拉幺叔进屋内坐。但他说什么也不肯进去,说:“农村人,家里穷,没什么好送的,刚宰了年猪,给你送来一块肉,不大,你可不要嫌弃不要。”

我一向爽快,也就毫不客气地说:“幺叔,您送的哪有不要的理儿,肉我收下了,您可要在侄子家多玩几天。”

“还玩?你又不是不知道,我一个人过,家里连看门的就没有,虽没有什么东西怕偷,可牲口这些活玩意儿还等着我去伺候呢。不回去不行!”

(节选自高考满分作文《难题》)

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作者细腻而真实的心灵感受。幺叔的形象真实而动人,没有铺排,没有修饰,三言两语,便透露出自己质朴的心思,善良的本性。语言干净质朴,再现了生活的本真。

2.谈话式的叙事风格

父亲种了大半辈子的田,即使生活好了,他依旧奔忙于田间,因为那是他的根,宁忘一世业绩,不忘生存之根本。

夏天刚走,秋天就悄悄点燃了山村万物。

高粱红了,瓜果熟了,岩坎上的野山菊摇荡着粉黄的花朵,远远地就闻到了她的清香。

最按捺不住激动的是满垅沉甸甸的稻穗儿,在和风拂动下,身姿摇曳,泛起层层金色的波浪。

这时候,父亲最忙,一天几次往田边跑,晨曦里看几回,夕阳下,又看几回。他走上田埂,弯腰捋一束稻穗儿,摊开手掌吹吹,而后一粒粒地数着:“一、二、三……”一抹阳光洒在他脸上,那眼神,就像自己的孩子呱呱落地一样陶醉。家里不少那点粮,但是父亲依旧那么卖力。

终于到了开镰的日子了。

黄澄澄的田畴上,“嚓,嚓,嚓,嚓……”的割谷声由远及近,仿佛频频传送泥土的回报。父亲弯腰挑起刚打下的第一担稻谷,伴着夕阳的余辉从田埂上走来……

(节选自高考满分作文《父亲的根》)

本色纯净的淡淡倾诉,却令人心动。读这样的作品,就像是在一个温暖的午后,作者就坐在你的对面,淡淡地向你讲述。故事淡淡的,讲故事的语气也是淡淡的。也只有这样,才最容易在一份恬淡中获得最醇厚的思考。

3.谈话式的抒情方式

小时候,看到邻家阿姨的孩子小星坐在门口欢快地吹口琴,你二话不说,立刻夺下我手中的小火车,拖着我走出家门,边走边嚷:“你也学吹口琴!不过咱学就学出名堂,瞎吹有啥用?”妈,我知道你根本不懂音乐,你就是眼红邻家小孩的优秀,我知道你不服输,要强!可妈,你知道吗?我一听“口琴”这两个字,头皮就发麻,我真的憎恨这个!

10岁时,看到邻家阿姨带儿子去学象棋,你立刻将手中的针线活狠狠地扔在地上说:“走,你也学象棋去,你看人家小星,你有他一半就好了!”妈,你知道吗?小星喜欢象棋,每次他都是笑着去的,而我每次躲在你身后咬着手指头,死活不愿意进到棋室里!

14岁,看到邻家阿姨的儿子学奥数,你狠狠地用食指戳着我的额头说:“看看小星,你怎么就不长进呢?学啥也不如别人!明天你和小星一起学奥数,听到没有?”我刚想说“不”,但看到你头上的白发,我忍了!妈,我真的心疼你!感激你为我做的一切,可我真的不喜欢!怕伤你,所以我默默接受一切安排!

(节选自高考满分作文《妈,请让我安静长大》)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读这样的文章,你会读出眼泪,为作者的深情诉说而落泪,为作者的真情告白而感动。一位好强的母亲,一位倔强的女儿,她们之间的情感真实却动人心魄。而这份真情,用“你”“我”之间的对话,用一个女儿对一位母亲的告白方式,汩汩流出。

其实,当真情溢于笔端的时候,任何华美的装饰都显得徒劳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写作的至高境界应是如此。

三、真情文需要真诚的为人:有情有义之人方能写出有情有义之文

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引人求真,向善,尚美。但是,作文的真善美源于做人的真善美。有人说,做好文的前提是做好人,此言极是。李白洒脱的人生成就了文章的飘逸,杜甫的一腔赤诚演绎了文章的厚重。文品即人品,所以,有情有义之人方能写出有情有义之文。

有情有义之人常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在常人眼里,平凡的事情如指间沙,但在多情人眼里,却是极佳的写作素材。一块白水豆腐,让朱自清想到了冬天的父亲;一个普通的生枣核,激起萧乾的爱国情。

有情有义之人常有一颗善感的心灵。一棵草的鸣叫,一朵花的吟唱,都能牵动起有情人的万斛情愫。他们的心灵常常敏感易碎,因而内心常被感动。于是,他们便会把这份小小的感动化成文字,写进文章。鸿雁、、梧桐、细雨,多情的李清照在一个难眠的雨夜,彻夜难眠,触景生情,写下人生的绝唱。

有情有义之人常有一份悲悯的情怀。他们善良的人性体现出一份慈爱与博大。铁肩担道义,心中有责任,他们常带着一颗救赎的心,借助文字,弘扬他们的追求、信仰。季羡林老人,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将人生的际遇和一株古藤联系在一起,警示悲剧不要重演,呼唤美丽与世同行。

当我们呼唤作文真情回归的同时,何尝不是在弘扬一份良知、道德,呼唤一份真情、真爱的回归呢?

(任海林:太原市教科研中心语文教研员,教育硕士,高级教师)

上一篇:第一章 家庭篇 下一篇:李雷和韩梅梅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