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德为先学为本

时间:2022-07-01 04:30:19

教育 德为先学为本

摘要:古人云:“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我们不容忽视良好品德的培养,尤其在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浪潮猛烈的冲击下,很多人迷失自我。因此我们应在教育教学中把德育教育放在首要地位,造就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因素;品德;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1?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271-02

元代的学者吴澄曾说:“学必以德性为本。”清末康有为先生也曾提出过“以德育为先”的口号。正所谓“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德,即品德和修养,包括为人正直、善良、诚恳,又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进取心和事业心。古人云:“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道德,是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它决定着人生的方向。学生学习,学以增知,学以立德,学以创业,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而且要重视内心品德的“自省”,孔子评判颜回输冠的故事,正是一个德重于知的很好例证。目前社会的很多不良现象都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教育要培养出高质的优秀人才,学生的德育工作便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一、影响学生良好品德的因素

1.家庭因素。首先,现代社会大多数的家庭是独生子女,从小便在家里娇生惯养,在家庭内部说一不二成了“小皇帝”,但父母的迁就、溺爱很容易使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专横、任性、懒散、依赖等性格特点。还有一些由于社会生活压力大而外出打工的家庭,孩子被留在爷爷、奶奶家里而成了“留守儿童”,另有一部分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孩子得到的爱不完整,这样的孩子容易形成缺乏自信从而形成孤僻、自卑、自私、自暴自弃等性格特点。不利的成长环境严重影响了孩子良好品德和性格的形成。其次,家长忽视或无视自己的言行,缺乏应有的正确表率,因此造成了很多不良影响,极易使孩子的心灵、行为受到诱惑和影响,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不良品行,做出那些令人吃惊的行为事件。

2.社会因素。当今社会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使得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思潮冲击着整个社会,纯净的学校教育内容同复杂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使得学生思想混乱、情绪波动。首先,社会上不断滋长的“一切向钱看、及时行乐”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淡化了学生集体主义和无私奉献精神。其次,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如走后门、请客送礼、等,也在不同程度地污染着孩子单纯的心灵。另有一些不法人员也趁机以各种各样的物资利益去诱惑孩子把他们拉向罪恶的深渊。最后,随着多媒体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那些不良视频、电影、书刊、杂志等也在不同程度上污染着学生的思想。以上种种社会现状严重地妨碍着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如何有效开展学生的德育工作

面对当今家庭和社会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在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德育教育已经迫在眉睫,那么我们应如何去弥补这些不足呢?

1.从思想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我们的思想教育落到实处,首先要认识德育教育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更不能靠生硬地灌输。我们要把思想教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在中华传统美德的学习中去了解感受那些热爱祖国的志士、修身立德的贤士、齐家治国的英雄们感人至深的事迹。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等等,在思想上陶冶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励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2.纸上学来终觉浅,落实德育须躬行。(1)言传身教、陶冶感染。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来说,要从自身做起这也正是对“师范”的很好解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起到表率作用。在现代家庭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在家做家务的很少,个人自理能力也很差。如个人的卫生、日常的值日和每周的扫除活动等都弄得乱七八糟,因此我经常亲自带领学生和他们一同劳动、整理个人内务等,对于在劳动中表现积极的同学要充分的给予肯定赞扬,我的做法不但起到了榜样的带头作用也使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对于在学习上落后的学生或那些经常违反纪律的学生我都给予他们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鼓励和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和表现力。因此我们要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不论是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还是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学生,或是自身有障碍的学生我们都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2)社会实践、参与活动。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不能止于言,还要在实践中用实际行动去强化验证,如在向灾区捐款、捐物和向贫困地区捐赠图书的活动中让学生观看相应的视频资料,同时组织学生开展班团会,使学生懂得应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并畅谈自身的感想感受积极主动地为灾区、贫困地区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在学雷锋活动中充分利用“学雷锋活动月”对青年团员开展“学习雷锋事迹,学习雷锋精神”的教育。利用课余时间到校外,清除街上小广告及白色垃圾,到公园进行“环保游”擦洗灯柱、擦座椅、擦标示牌等。他们不怕脏、不怕累,这样的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也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3.严格要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品德。古语有训:“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良好品德的形成要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针对学生违反日常规定和一些没有礼貌的行为,应及时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疏导,以防微杜渐。因此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除了陶冶感染和实践活动外,还需日常的严格要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家长有必要杜绝前面所提到的那些不良嗜好,家长也要正确引导和严格要求使孩子远离那些不良的社会风气,这是孩子养成良好品德的重要保障。对于一些情况特殊的学生,更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密切配合,对学生集体的关爱及道德的约束,以促成其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学生固然要以学好各门学科获得知识文化为根本,但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没有一个人能够脱离群体、脱离社会而独立发展,现代化建设需要团结合作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因此在发展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就更需要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的现代化人才,为民族振兴和祖国的繁荣富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浅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良性互... 下一篇:外科护理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