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语文”理念对我国作文教学的启示

时间:2022-07-01 04:21:04

“全语文”理念对我国作文教学的启示

著名教育家张志公曾感慨说:“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这个老大难中的老大难。”写作教学实际上就是指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结合常用的写作表达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简单来讲,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训练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写作技能。

本文将从写作教学的性质出发,结合全语文理念的代表性观点,阐述“全语文”理念对我国作文教学的启示。

一、“全语文”是什么

“全语文”是1967年由Ken Goodman在一篇文章中所提出的一种以“全”为特征的教育理念,台湾学者黄继仁(1997)认为,全语文教学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哲学,也是一组综合学习和教学、尊重教师与学生的信念系统,是一种能够实际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整全教育。当今对“全语文”的界定并没有完全明确,基于前人的观点和研究,我认为,“全语文”理念主要特征有:

语文是一个整体,它的教与学,它的知识、技能和应用都是一个整体。

1.语文教学兼具实用层面的工具性和审美层面的人文性不可偏废。

2.语文教学强调教学情境的真实性和互动性。

3.语文教学不局限于课堂,提倡将语文教学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4.肯定犯错型学习,允许学生犯错,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错误实质上是知识的积累和自我的成长。

二、“全语文”理念对作文教学的启示

写作教学具有综合性、实用性、实践性和教育性。在“全语文”理念的指导下,写作教学应做到:

(一)作文教学要关注整体性的作用

“全语文”理念的重点在“全”上,它提倡的是一种整全性的教育。在实际教学中,也体现了作文教学的综合性,具体表现为:

1.各学科之间的整合。

在实际教学中,作文教学涵盖了其他学科的信息,而其他学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作文教学,在某些方面渗透着作文教学的因素,例如美术课与漫画作文、音乐课与想象作文、科学课与实验报告写作、思品课与德育作文等等。教师可以突出“联系”和“整体”的思想,利用学科之间的联系,整合多学科知识,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整体性发展。

2.完整的教学环境。

完整的教学环境包括课堂情境和课外情境。课堂环境的设置体现在命题的导入、新旧知识的串联、写作思维的启发、师生充分交流的机会和写作练习的反馈上。课外教学情境则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生活素材的攫取、课外阅读的引导与感悟、课外写作意志力的培养等等。设置完整的作文教学情境最终的目的不仅仅是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更在于让学生时时刻刻有一颗爱写作想写作的心,这才是开启写作之旅的关键所在。

3.整体性的合作。

“全语文”理念在合作教学中首先倡导的是师生的合作教学。反馈在作文教学中,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主导课堂,在习作中敢于“下水”。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也强调:个体是通过观察别人学习新的社会行为,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仅要动嘴,更要动笔,教师通过“下水”可以用直观形象的独特方法向学生展现写作技巧,充分调动师生共同学习的热情,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其次,“全语文”要求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懂得分享。在“全语文”世界中,同伴之间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可以在作文教学中引入小组教学的模式,在保证了写作主体性的同时,拓宽了写作素材积累的渠道,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均衡的发展。将师生合作学习与同伴学习两种方法相互融合,让学生在分享中学会合作,相互学习,强化学习动机。这也是皮亚杰所认可的同伴关系的优点:检验自己的思想、体验冲突、协商不同观点。

(二)作文教学倡导写作主体的回归

学生是“全语文”课程的中心。“全语文”理念要求学生学会主动建构认知体系,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提倡在语文学习中发挥个人潜能,创造自己的个性世界。

在具体的语文课堂中,作文教学具有教育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通过写作训练得到自我的提升和成长。二是命题设置具有教育性。这两方面得益的主体都是学生,因此,“全语文”作文教学需要倡导写作主体――学生的回归,在作文教学中逐渐削弱教师的主导地位,改变作文课堂中教师主导一切的现象,提倡学生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及生活阅历为基础,自由选择题材题目,成为一个真正的写作人。由此让学生真正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写作中学会写作。

写作教学也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写作是一种人与人交流的重要工具,而不是一种对语文成绩的检测手段,学生依旧是实践性的主体。结合“全语文”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需要让学生全程参与写作,综合运用一切方法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写作成就感。教师以一个协助者的角色,在写作准备、写作过程和写作评价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参与各个流程,并在适当的时机以多种激励方式增加学生的成就感,让他们始终保持对写作的热情。

(三)作文教学要更加注重实用性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语文学科起着独特的、别的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因为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粹。”写作是听说、阅读能力的升华,是个体自我表达的最重要工具,因此,作文教学在兼具实用层面的工具性和审美层面的人文性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实用性。具体表现在写作教学内容和方法上。

1.实用性写作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作文真实性的要求,包括内容真实和情感真实。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全语文”理念也要求教学内容必须有可学性和实用性。

结合以上两点,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需要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而不仅仅是泛泛而谈,用空洞的教学内容教授学生。要做到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需要做到:

(1)关注素材的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合适的写作材料是写不出真正的好作文的。在正式进行写作训练前,教师需要从各个方面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传授实用性的积累方法。例如,素材的获得包括直接和间接两种,前者需要教师告诉学生怎样回归自然、品味生活、体验校园、思考社会。后者则需要教师以自身丰富的阅读经验和独特的个人体验来告诉学生怎样在有效的课外阅读素材中感悟升华积累。

(2)关注写作技能的培养。写作教学本质上以教会学生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为目标,因此,教会学生真正的写作技巧很重要。写作技巧不同于写作技术,传授写作技术根本上是对写作过程的一种模仿和反复训练,是一种限于写作表面内容、浅尝辄止式的教学方法。而写作技巧则是在写作技术训练的基础上深入涉及写作本质,以灵活力和渗透力为前提,将写作技术内化成写作能力、素养、习惯以及运用的自觉性。在过往的作文教学中,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的语文教材,在写作这一模块,都以示例范文教学为主,多从作文的内涵主旨出发设置题目,而对真正的作文技巧教学却甚少提到,与美国语文教材的写作模块设置相比,国内作文教材缺乏有次序性的思维引导,忽视了学生对实用性写作技巧的需求,整个教学过程区别于美国课本体现的思维流动过程,而是以静态模式呈现,这也是国内写作教学止步不前的原因。因此,关注学生的写作技能培养刻不容缓,这不仅仅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的努力,还需要在备课的过程中,基于教材,走出教材,用自己的合理组织,构建适合学生学习写作技巧的课堂教学内容。

2.实用性写作教学方法

“全语文”理念要求教师在运用中教学。Goodman认为:儿童是用语文来表达他的需要而开口说话,是从运用语文中学习语文的。写作是人与人交流的一种重要工具,而不是一种对语文成绩的检测手段。因此,在写作课中,教师需要:

(1)实用性的写作预演。写作预演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写作草稿,它主要是指在写作课前,由老师布置写作题目,让学生充分在生活学习中搜索素材,在脑海中尽情预演写作内容,可适当记录,但不做习作要求。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写作课堂效率,也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素材感悟生活的能力。

(2)提供真实写作情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用观察法、参观法等具有实践操作性质的教学方法,或通过教学媒体渲染写作情境。

(3)为学生提供真实可靠的读者群。这个读者不仅仅是老师,也可以是同学、父母、其他班级学生等等。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通过写作与他人相互交流的乐趣,真正体悟到文字的力量,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可以在交流中以他人为镜,提高写作水平。

(4)实用性的写作评价。在“全语文”理念的指导下,教师需要打破陈旧的作文评价方式,改变以往教师“一人断”的作文批改模式,使用多样批改形式。首先,“全语文”理念提倡教师灵活批改。教师心中要有对每个学生作文水平的概知,在批改时不以死板的条框去约束学生,而是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合理定制不同的批改标准。其次是重点批改,对特定学生的文章不做全面批改,而是针对某一问题(例如标点符号的运用、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作出相应批改,最大限度肯定学生的习作,增加学生的写作兴趣。最后,在“全语文”实用性思想下,对于作文的评价还须关注学生汉字书写的情况,多从学生的认知环境出发,在命题、写作指导和评阅方面更加贴近学生心理,贴近学情,贴近生活。

总而言之,“全语文”理念颠覆了传统作文教学的“美容式教学法”,是值得我国作文教学深入借鉴的。但与此同时,以“全语文”精神改革写作教学,对我们的教师、学生、学校乃至家长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教师首先要强化自身知识体系,真正在作文教学中贯彻“全语文”理念,做作文教学改革的开路人。

参考文献:

[1]郭懿芬.“全语文”是什么[J].课程・教材・教法1999,(1).

[2]董蓓菲.“全语文”教学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5,(7).

[3]赵山青.从我国全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报.2007,(465).

[4]陈卫飞.香港全语文写作教学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小学教学:语文版.2001,(7).

[5]程梅.初中作文教学有效性初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居凌燕 扬州大学文学院 225000)

上一篇:数字逻辑设计课程平时成绩评定方法探讨 下一篇:情景模拟教学法对本科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