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艾滋病”:危机离你有多远

时间:2022-07-01 06:16:00

“新型艾滋病”:危机离你有多远

查加斯病也被叫作“新型艾滋病”,于1909年由巴西内科医生卡洛斯·查加斯首先发现。是一种由单细胞寄生虫造成、由昆虫叮咬传播的热带疾病。虽然它被外国专家与艾滋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但这种病并没有人们想象当中那么可怕。

病人或因心脏爆裂猝死

此病通过一种名为锥蝽的吸血昆虫传播。锥蝽叮咬受害者后,一种叫“克氏锥虫”的寄生虫会进入人体血液循环中,最终进入心脏并在心脏中生存繁殖。

感染者在患病初期出现与患艾滋病相似的症状,这种病像艾滋病一样,容易通过血液传播,还可能在妊娠和生育期间由母亲传播给孩子。大约1/4的感染者会出现心脏肥大或者肠肥大的症状,如果病情发作,肥大的器官会突然爆裂,导致病人猝死。

可能潜伏数年后暴发

在感染初期,美洲锥虫病像艾滋病一样难以被发现,可能潜伏数年然后暴发。患者一般经历两个阶段——急性期和重症期。急性期之后,病情表面上会趋于缓和;再经过数年后,患者才会进入重症阶段,出现便秘、腹痛以及消化系统疾病等病症。如果尽早发现,感染者可以通过3个月的药物治疗痊愈,然而由于该疾病潜伏期十分漫长,且发现后治疗费用高昂,所以很多患者不得不放弃治疗。

目前全球感染者据估计有1000万人,多数患者来自中美洲的一些国家,而美国人被感染的人数则接近30万。

防患于未然

虽然“新型艾滋病”起于美洲,但并不代表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由于现在人口出入境频繁,随时有可能把病原体携带回国。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传播此种疾病的昆虫也有可能进入我国。防患于未然,是最重要的一步。

家庭防护。家庭住所周围应清除垃圾、杂草、填平污水坑;卧室要挂好门帘、窗纱,晚上睡觉时放下蚊帐;可适量喷洒驱虫药水,也可点蚊香、灭蚊片及艾蒿等。做到这些,基本可以杜绝大多数叮咬人类的蚊虫。

个人防护。北京友谊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任爱民表示:维生素B经人体新陈代谢,从汗液中排出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气味,可以驱虫,因此可以多食糙米、豆类、干果、硬果、花生仁、水果、绿色蔬菜、奶类、河鲜、海鲜等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而用适量薄荷或西红柿,揉出汁涂于人体的皮肤上,也可以防止蚊虫叮咬。

疫区防护。由于公务或私人旅游进入疫区时,必须遵守更加严格的防护措施。深圳市疾控中心主任程锦泉表示:由于现在尚未出现针对“新型艾滋病”的疫苗,只知道它通过血液等途径传播,所以防虫工作仍然是进入疫区后的重点。在疫区尽量穿着长袖衣裤,部分涂敷驱避剂,睡觉时应注意避免身体紧贴蚊帐。一旦出现无诱因的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等早期症状,务必及时就诊,以便排除。

相关链接

几种常见的虫媒传染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一种较为常见的虫媒传染病,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病变为主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感染乙脑病毒的猪为主要传染源。蚊为传播媒介。夏秋季发病,有严格的季节性。主要表现是高热、剧烈头痛、神志障碍,严重病人可有昏迷、抽搐、呼吸衰竭,可因严重脑水肿及脑疝而死亡。

疟疾:一种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而引起的寄生虫病,临床上以发冷、发热、贫血、肝脾肿大为主要特征,传播媒介是按蚊。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骨骼和关节酸痛,乏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

森林脑炎:一种由森林脑炎病毒引起的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为森林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我国,患者主要是伐木工人。以吉林、黑龙江两省多见,四川、河北、新疆、云南等省和自治区也有病例发生。野生啮齿动物及鸟类是主要传染源,蜱为传播媒介。

新疆出血热:是一种蜱媒急性传染病,本病除经蜱传播外,羊血经皮肤伤口及医务人员接触急性期病人新鲜血液后,也可感染发病。在我国,流行于新疆,患者主要是牧民,发病高峰期为4~5月份,临床上以发热、头痛、出血、低血压休克等为特征。

蜱媒回归热:又称地方性回归热,是由钝缘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螺旋体病,不规则、间歇发热为其主要临床特征,我国新疆有该病流行。

莱姆病:我国于1985年夏在黑龙江海林县林区首次发现。病原体是伯氏包柔螺旋体。它是一种由硬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好发于春、夏季。临床表现为慢性、炎症性多系统损害,除慢性游走性红斑和关节炎外,还常伴有心脏损害和神经系统受累等症状。本病分布广泛,在五大洲20多个国家都有病例报告,我国已证实有20省、市、自治区有本病流行。

Q热:病原体为贝氏立克次体。本病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常在野生动物(啮齿类)与家畜之间传播流行,牛、羊为人体Q热的主要传染源。感染方式主要由呼吸道吸入传播,也可通过消化道及蜱的叮咬、粪便污染伤口而感染。主要症状有畏寒、发热、剧烈头痛、肌肉疼痛,可发生肺炎及胸膜炎,部分病人还可发生肝炎、心内膜炎、心肌炎、血栓性脉管炎、关节炎、震颤性麻痹等。

细菌性疾病:蜱能传播一些细菌性疾病,如鼠疫、布氏杆菌病、野兔热、蜱虫热等。

粒细胞无形体病:蜱会传播一种“吞噬细胞无形体”,它会使血小板、白细胞减少,医学界将这种病称为“无形体病”。我国最早是在安徽芜湖发现了首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此后,在湖北、浙江、河南、山东、山西、江苏等地都有发病报道。

新布尼亚病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V),是由新布尼亚病毒引发的疾病,被称为新布尼亚病毒感染。该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鼠、鹿、牛、羊等野生和家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

其他病毒:其他需要关注的还有跳蚤可传播鼠疫、鼠型伤寒等疾病,螨可传播恙虫病等。

上一篇:“糖”女孩的秘密 下一篇:“临终关怀”让生命终点洒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