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理念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探索

时间:2022-07-01 05:09:00

生本理念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探索

摘 要: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进步和教育水平的持续提升,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的高中历史课堂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进步需求。所以,建立创新、自主、合作的高中历史课堂就变得非常关键。内容简要分析了生本理念构建高中历史高校课堂的方式,力求为今后的相关工作提供参照。

关键词:生本理念;高中历史;课堂

生本教育理念就是指真正以学生为主的,为学生学好而设计的教育。此类理念在许多学校运用后获得了很好的成效,得到了教育领域的注重。生本教育理念与传统教育理念存在很大差异,生本教育属于一类新式理念,其可以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切实感受到教育的真谛,也可以使学生更高效地学习,必定会成为未来教育界的主要研发和发展方向。

一、生本理念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特征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平等性。课堂是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平等交流的平台,课堂体现的是和谐的学生和学生、老师和学生关系。(2)开放性。如果需要,课堂上可以进行探讨,可以是学生和学生讨论,也可以是老师和学生的讨论。(3)自主性。历史课堂上问题的提问方与解决方均是学生,学生求知欲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前提。(4)合作性。高中历史课堂中应用小组协作模式,成员在历史课堂进行交流讨论。各组员均具能够管理他人与接受他人管理。(5)生成性。学生在高中历史课堂进行讨论、研究以及展示的阶段,会找到很多新问题,此类问题或许会变成课堂教学的重要材料。

二、生本理念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方式

1.有效更新教学理念

老师不能只重视教书,需更加重视用书。比如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课程,历史老师曾经只是简单介绍讲解,然后通过设计表格,要求学生把相关知识填入表格,之后把教学内容简单带过,就算是教授完成。现在历史老师改变了教学理念,基于课程内容的根本线索,规划出一系列丰富的教学活动,比如设定“时代变迁发展体现――中国古代手工业与现代手工业比较”题目,将学生分组,每组自行讨论问题,结合其他资料对中国手工业发展变化研究讨论。如果有新问题当堂提出,并由别组对问题进行讨论,最后由小组代表进行回答。把相同的课程内容应用不同的教学理念进行教授,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教学成效也会有所提升。

2.把握总体课程目标

我国新课改要求教学中需充分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所以,老师需以三维目标理念时刻提醒自己、要求自己,切实改变曾经只关注课本中知识的教授方法。例如,教授辛亥革命大背景的时候,历史老师可以规划一个“走进先烈心中,体会先烈情怀”的课程教学情境,运用深情的解说,激发学生的强烈情感,在情绪的影响之下,学生感受到先烈献出自己的生命,我们要永远铭记。讲解“中华民国”成立的部分,历史老师可以设计出“展现材料搜集成果,感受民国初年变化”的主题活动。要求学生自主搜集且展现“中华民国”相关的文字和影像资料,在搜集的材料中感受民国初年的氛围。以上历史教学的设计更好地消除了学生单纯记忆知识的限制,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这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内涵和意义,进而有效满足三维目标的相关要求。

3.重视学习过程

传统教学通常仅以教材上知识的教授为核心,老师往往只将历史知识灌输学生,更重视教学结果。但新课改要求老师不仅要重视学习成效,还需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所以,老师在教学阶段需明确学生的需求,建立自主学习理念,为学生树立独立学习意识,使学生在学习阶段渐渐学会学习方式和团队合作。比如,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中的《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这堂课,历史老师能够首先要求学生应用一句话简述心中的文学内涵,多数学生应用博大精深、迷信落后以及神秘莫测来形容,切实体现了学生对这方面课程的感性认知、需求和疑惑。结合学生的现实状况,历史老师可讲解19世纪以来出现的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同时对20世纪的西方文学和苏联、亚非拉美文学取得的主要成就做出阐述,综合各种文学特点,向学生展现文学历史的繁荣发展。最后,引导学生提高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形成高尚的文学审美情趣,提高个人文学修养,以学生为本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教学成效。

综上所述,生本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和思考,切实提升了高中历史教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学习,激发了学习历史的兴趣,最终有效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孙小军.以生本理念打造高中历史高效课堂[J].成功:教育,2012(10):164.

[2]吴红宇.浅析构建生本高效课堂实践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6):251.

[3]孙涵.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4(8):70.

[4]宋振.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J].戏剧之家,2014(13):185.

上一篇:浅谈现当代贫困地区中职教育的发展趋势 下一篇:正确认识英语学习过程,努力提高英语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