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落后乡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7-01 05:03:55

浅谈对落后乡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 要:2013年初,在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建设1000个农村文化礼堂作为省政府2013年10件为民办实事中的重头戏。从此,一座座文化礼堂承载着提升软实力,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目标愿望在农村相继建成开放。集村务管理、文化传承、学习教育、娱乐休闲功能于一体,并以此为平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村民根据地”赢利了广大农民的高度赞同。看戏再也不用临时搭台,农科培训、祭祖、庆典再也不愁没有地方。可以说,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要把这件事一如继往地做好,还有许多的困难和问题,其中,对落后乡村的文化礼堂建设就是其中之一。

关键词:落后乡村;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村务管理;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一、落后乡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现实意义。

早在2011年,浙江省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9000美元,单列数据已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标准,可以肯定,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在全国已列属于发达地区。然而,我们将目光投向农村,农民是否也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相应的水平呢?答案是否定的。单一的农耕经济模式,滞后的农科水平,有限的自然资源很难突破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的现状,农民微薄的收入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之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逐渐消亡,社会不良风气在农村的蔓延侵蚀,农村地区的道德水平整体下滑,价值观部分扭曲,进一步加剧了我省各地区农村发展水平差距的拉大。从上述成因可以看出,落后乡村的形成绝非是单纯由于先天资源优势的不足,许多是精神层面和意识形态的问题。从这个角度上讲,在落后地区建设文化礼堂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农村道德文化水平,促进落后乡村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平台。

二、落后乡村文化礼堂建设重点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平衡区域发展,给落后乡村文化礼堂建设“加码”。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在各地区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从建设文化强省的全局出发,势必要求各级政府和相关文化部门从宏观上对落后乡村给予倾斜,在资金上予以扶持,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使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总体上基本平衡。

一是要建立文化礼堂建设扶贫专项资金,其投入标准和比例要高于其它发达地区。对专项资金要专人管理、专项使用,防止发生层层克扣和用于其它项目建设,做到阳光下操作,每一项专款使用都要做到公开透明,切实把钱用在对落后乡村文化礼堂的建设上,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享受到文化扶贫的实惠。

二是深化“结对子”工程。每个落后乡村都要与一个相对发达的街道、乡镇或者单位、部门建立一对一式的扶贫关系,有专门的扶贫责任人,将“结对子”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考核目标,不虚挂其名、不务其实,每个月都有扶贫计划和行动。同时,扶贫责任人要与结对子的乡村支部成员、文化站长、文化志愿者建立联系,形成一张脉络清晰,运行高效,帮扶有力的扶贫网络,通过信息互通,多方合作,群策群力,不但在经济上,同时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文化层面上快速实现脱贫。

(二)因地制宜,打造虽简而精、虽小而全的特色文化礼堂。

虽然,文化礼堂建设,上级相关部门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但要确保持续健康发展,长期开展活动,成为当地农民的文化乐园、精神乐土,绝不能一味地依靠上级补助经费,必须依靠自身所有的资源优势,拓宽经费来源途径,通过发展当地经济,健全完善的系统造血功能,形成良性循环。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绝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从目前情况来看,只有着眼现有资源,整合当地优势,建造适合当地农民所需的文化礼堂更合乎当前现状。

去年,我省新建的文化礼堂中也有部分是落后地区的,这些地区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为新建或即将新建的其它落后地区提供借鉴。个人认为,针对落后地区的现状,以下几种模式可以值得参考:一是提升式,就是将现有的农村文化活动场所进行规模扩大,完善设施,达到文化礼堂“二堂五廊”的功能要求;二是利用式,利用祠堂、老宅,在不破坏其构造和文保要求的前提下合理改造文化礼堂;三是共享式,根据本村实际情况,利用现有资源与企业、学校、其它村镇合作,共建、共用、共管文化礼堂。以上几种模式对于推动落后乡村的文化礼堂建设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即节约开支,又杜绝浪费。另外,修建文化礼堂要符合本村的实际情况,在完善功能的同时还应该具有本村的特色。不能样出一式、东施效颦。无论从建造结构、功能布局、活动开展、日常管理都要有彰显契合自身特点的文化内涵,本着可旧但不可破,可简但不可无的理念,打造虽简而精、虽小而全的文化礼堂。

(三)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文化礼堂的各项活动顺利开展。

任何组织群体都存在人事变动的现象,制度的设立就是为确保人们不因人事变动而影响之前已经形成或即要形成的一种规范。作为落后乡村的文化礼堂建设,不但要满足当地农民的文化需求,更为重要的是承载着依靠精神力量实现治穷、治愚、治劣的文化使命。这些文化需求、文化使命的实现必然要依靠于制度,只有不断完善的制度才能保证文化礼堂正常持续地开展。一是建立管理员责任制度,从选人,考核,奖惩都有明确的要求,明确管理员工作职责,具备文化礼堂组织开展各项活动的能力。二是建立日常管理制度,从礼堂的场地、硬件设施到卫生环境秩序都有明确的量化管理标准,防止出现脏、乱、差现象。三是建立安全责任制度,严禁私拉电线,严防失火,定期消灭“四害”,防止发生失盗,无故损坏等问题。四是创建文明礼堂制度,坚决杜绝聚众赌博、酗酒滋事等一切不文明的行为,通过开展“五好家庭”“爱心婆婆”“孝顺媳妇”等各类评比活动引导村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醇厚、和谐的民风得以重塑,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得以弘扬,将文化礼堂变成村民的文明教育基地。五是建立目标考核制度。对文化礼堂的全年活动制定细化方案,确定成效目标,建立评估体系,以老百姓是否满意为标准,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充分发挥“二堂五廊”的功能作用。

上一篇:基于性别视阈下的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思考 下一篇:高职教育人文关怀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