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探讨

时间:2022-07-01 03:18:07

“三位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探讨

摘 要:校内生产性基地建设需要积极发挥行业引导作用、加强企业主体地位,有效实施学院内涵建设,建立基于共同利益的“行、企、校” “三位一体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平台,使学院能够更好地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的技能人才需求,使行、校、企形成具有持续发展力的合作联盟。

关键词:“三位一体”;生产性;办学力;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4-0272-02

引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按照“对接产业(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促进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依托“学校、企业、行业”,以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合作期限和合作规则,共同投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合作创新,共同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才能实现“学校、企业、行业、学生”四方利益的最大化。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现状

高职教育强调实训基地建设,是基于对实训基地功能要求的考虑。培养高职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和岗位素养,必须有良好的实训环境和实训条件。安排学生在实训基地进行有计划、能控制和有指导的实训活动,更能发挥学校教育的影响力,更具有系统性、简约性和实效性。目前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问题上,学校大多采取自主建设模式,未能真正有效整合行业企业资源,发挥学校主导优势,从实践观念到实践行动还存在着一些建设瓶颈:

(一)行业指导性不明显

行业协会与企业、学校之间的共同利益点较少,主要功能也停留在政策引导层面,重程序、轻实质。在校企合作建设上未能体现优势,在自身建设问题上难以建立权威,对于校企合作双方的协调力度不够,指导性不明显。

(二)企业主动性较欠缺

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时候,虽然也考虑到科技和人力资源等因素,但与学校共同培养人才应该说不是企业直接追求的目标。而是一种基于社会责任的附带目标。企业对于技能人才重招用、轻培养,认为在校企合作中的收益不大,导致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在校企合作的机制建设,资源的优化组合,助力提升办学效益等方面缺乏主动性。

(三)学校办学力不突出

办学力是指学校的综合办学能力,主要包括学校的教师教学力、学生学习力以及综合管理力。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硬件条件较弱,实训设备不足,教师的科研能力不强,现场教学资源库、案例开发,实训教学管理水平不高,高职院校自身办学力不强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开展,也制约了“行、企、校三位一体”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

二、“三位一体”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原则

有效整合行业、企业资源,充分发挥住校的主导作用、行业的指导作用、满足企业“效果、效率、效益”的最大化。建设“学校、企业、行业” 三位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平台,实现“专业产业对接,系部企业互动,课程与岗位融合”专业建设模式,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多方共赢。使学校在办学定位、专业设置、教师培养、教学资源库建设等方面切合市场需求,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发展力,实现生产性实训基地高起点建设、低成本管理和高效率运营。进一步将高职教育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

三、“三位一体”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措施

实现行业、企业、学校实现深度融合,发挥行业主导作用、企业主要作用、学校主体作用,促进生产性实训基地办学效益的形成,将行业、企业、学校有机捆绑,形成相得益彰的利益链条。

(一)加强行业主导作用和功能建设

行业协会作为社团法人结构,是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具有较好的政策解读和政策支持作用。在校企共建项目中,应该加强和突出行业协会在行业领域的主导地位。由于行业协会自身也代表相关行业的动态需求,在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方面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企业横向联系、搭建校企合作战略平台方面也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在提高行业协会的积极性方面特别是在其功能建设方面应该加强政府支持,在校企合作中应明确其职能定位,给予行业专项经费支持,使其承担服务职业教育,引导校企合作科技服务和培训服务的功能。

(二)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多渠道提升企业积极性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动力是“三效”的最大化,首先企业是一个利益主体,当企业看到校企合作能给企业带来技术进步、人力资源培养成本降低、合作机制灵活有序,能有效促进产值增加时,必然会在态度上对校企合作服务持较高的期望并积极支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如果在建设方案中充分尊重合作企业的需要,同时满足学生岗位技能提升和岗位素养培养的需要,企业会在校企合作行动上尽可能调低合作风险,同时给予大力的扶持和配合。

1.共建共享、校企互培

校企双方提供设备,共同组建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加强“订单班”建设。通过宣传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加强订单班学员对企业的归属感,缩短社会适应期。通过建立严格的基地管理制度,执行企业培训模式和培训模块。实训基地提供符合资质的项目教师及管理人员,提供配套管理及服务,组织好企业经销商售后技术人才和订单班培训及认证。

2.共享交流、互动反馈

信息交流交流平台的是校企双方及时反馈合作信息,扩大校企双方的合作范围与影响力度。通过世界大学城空间或项目实训基地宣传栏,进一步推广企业项目品牌的影响力和实训基地品牌的影响力。实训基地管理中心积极组织项目教师参与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培训,推进项目持续发展。

3.联办竞赛、促进提高

每年度针对性开展校内专业技能竞赛,及时了解学生“学以致用”情况,企业通过基地竞赛平台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不断提升和强化“订单班”的学生素质,形成人才梯队建设培养机制。

4.感恩企业、提升责任

设立企业奖、助学金,针对学习成绩优异和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给予奖励和资助。推崇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提高企业的社会地位和公共形象,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

5.校企共荣,持续发展

校企合作的基础和原则是互惠互利。项目建设目标是满足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撑。学院可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将培训模块体系适当植入到非“订单班”课程教学计划中,方便企业通过不同形式筛选优秀学生,逐步建立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储备机制。

(三)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凸显办学实力和持续发展力

高职教育是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变化与调整的结果。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区域经济中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又是高职教育专业调整和改革的重要依据,其产业结构也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及其发展规模。在校企合作方面,学校要变主体为主导地位。通过内涵建设提升成效反映,通过良好的办学机制形成办学的持续发展力,通过学校软实力的提升吸引行业、企业的关注。

学校的办学力也是“行、企、校”三者的结合的前提,是共同发展的需要和共同利益的保障。学院办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的高技能型人才,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实训平台等方面具备初步的办学优势,才能在行业中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才有可能促成校企合作机制的长效建设,才能让行业参与,企业投资,共同打造生产性实训基地,也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技能人才,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让企业有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将学院的“人力资源供应”和“零距离就业效应”渗透到企业的产业价值中。

总结

基于校企合作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建设模式是多样的,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学院要充分发挥主体,通过有效措施将行、企、校三方整合为实训基地建设共同体,共同承担实训基地建设的责任,共享实训基地建设的成果,保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持续发展和适应区域经济建设的需要。近年来,我校在加强规模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内涵建设,有效整合行业企业资源,在“行、企、校”三方的共同支持下,先后立项完成中央财政支持的汽车维修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湖南省“汽车检测与维修”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湖南省中职师资培训基地项目。基地运行有序,培养的毕业生较好地适应区域企业的需要,同时也成为区域企业技术革新和技术服务的平台,实现“三位一体”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Lassar,W M.Strategy and Control in Supplier Distributor Relationships:An Agency Perspectiv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613-632.

[2] 罗炜,唐元虎.国内外合作创新研究述评[J].科学管理研究,2000,(4):14-19.

[3] 邱远.对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问题的思考[J].职教轮坛,2008,(15).

[4] 秦旭,陈士俊.产学合作的系统分析及运行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5,(5).

[5] 王娟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及其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4,(4).

上一篇:侵权行为概念研究 下一篇:法制化视角下的学校教育惩戒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