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文献目录学的发展

时间:2022-07-01 03:16:22

浅析中国文献目录学的发展

内容摘要:文献目录学是研究文献著录的学问,是研究文献要首先接触到的领域。从先秦文学开始,没有书名或者作者名称,为后人带来不小的麻烦,阅读起来非常不方便,比如《孟子》《公孙龙子》之类。直到汉朝的时候,朝廷才开始注重目录的收录,搜集民间的文献,希望能弥补战乱带来的文字损失,于是也就开始有了文献的目和录。

关键词:文献学 文学

魏晋以后,书籍日多,目录学也有相应的变化。采用了新的分类法,把《七略》的六分法改为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

宋代目录学,大致可分为两派。一派是重视书籍的分类,注意分类的义例,这以郑樵的《通志》为代表。另一派是重视书籍的解题。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和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都属于这一派。他们也不是不讲分类,但重点是在于各书的解题上。

宋元之际,马端临所著《文献通考》,其中的《经籍考》,有七十六卷之多。《经籍考》只是一部书一部书地介绍其要点,这是跟《别录》很不相同的。但由于收罗的材料多,便于参考。

清乾隆间,在修《四库全书》的同时,分别为著录及存目的所有书籍撰写提要,其中包括作者介绍、全书内容和流传情况,并论述书中得失、辨订书中文字。全部提要,由纪昀定稿,汇集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二百卷,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经部有《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等十类。史部有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十五类。子部有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语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十四类。集部有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五类。各部有总序,每类有小序,论述学术流变及分类旨趣。这是目录学史上的一部空前巨著,在区分类别及论述学术源流、评价各书高下等方面,间有新意,而粗疏草率之作也不少,在使用时须作具体的分析。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外,还有《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解题简略,删除存目,便于检阅。

清人所写目录书,种类之多超越前人。清末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和近人范希曾的《书目答问补正》于浩瀚文献中,为读者提出若干种基本读物,便于参考,流传较广。余嘉锡著《目录学发微》和《四库提要辨证》,是目录学上有功力之作。陈垣先生在目录学上也有贡献。

目录之学,自魏晋以后,分类渐细,这跟书籍的日益繁富,工作不易深入,有很大的关系。近世的公家收藏,仅仅作到“编次甲乙以便检寻”已不容易。目前国内各大图书馆,编目工作已成为很大的负担,有待于妥善地改进。

章学诚著《校雠通义》,总结了目录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发展了《别录》、《七略》、《汉志》的遗绪,强调目录工作中要讲学术源流,要道器合一,要学贵专门。对于编目上的体例,书中也有论列。这是目录学史上很有创见的书,但还没有受到史学界应有的重视。尽管此书陈义过高,实行起来有种种困难,但如按照它的要求,我们的目录学工作则不仅只是供检寻之便,而且还可以对读者读书起指导作用。我们应该吸取此书的精神,结合当前具体情况,进行研究,对目录学工作有所改进。

综上所述,文献的录入也是经历了坎坷与曲折,从先秦到宋代经历了发展变迁,才是现代的我们,能够读到先人的文章。

(作者单位:新乡广播电视大学)

上一篇: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发展的问题与路径探究 下一篇:罗森塔尔效应在职校语文课堂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