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科学严谨的评价体系,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7-01 02:42:21

构建科学严谨的评价体系,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 要: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现行研究生教育中存在诸多影响因素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以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对构建科学严谨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创新能力 评价体系

一、引言

研究生是当前科技创新的重要承担者和未来的主力军,研究生教育是实施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和国家发展的迫切要求。[1]

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生不仅是国家科技发展综合素质提高的依托力量,而且是国家未来创新发展的精英。[2]研究生评价体系的科学化有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进一步增强国家竞争力。构建科学严谨的评价体系是研究生教育的当务之急,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保障,理应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也是国家竞争力和综合素质稳健提高的迫切要求。[3]

二、制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分析中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研究生扩招后教育资源短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师责任感降低、教育理念落后等因素,已成为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原因。[4]对制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如下。

(一)研究生创新意识缺乏

创新是一种实践能力,而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先导。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事物的动机和意识,是激励和发挥人们所蕴含的潜在力量的思维活动。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即为创新能力,其形成基于对各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然而,创新能力作为一种精神状态和综合素质更是一个人思想品德和知识智力两方面融合后的产物。[5]因此,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生应当具有的创新意识是多方面的,比如明确的问题意识,发现问题的敏锐洞察力,而不只是简单重复和验证前人已有的研究。很多高校研究生理论知识扎实、但习惯于接受、掌握现成的理论知识,缺乏质疑、探究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研究生创新思维欠缺

个体发挥创造力的前提条件是具备创新思维。人只有具备了创新思维,才有可能进行创造性实践。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保守性和“以过去为定向”的特征,是一种经验主义文化模式。[6]在这种文化模式下浸润的中国研究生,必然会有创新思维不足的缺陷。目前我国高校依然采用陈旧僵化的培养方式,缺少训练研究生创新思维的载体和基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高校一定要重视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切实提高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

(三)研究生创新成果不足

研究生创新能力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等学术科研成果。我国研究生学术的成果在数量(SCI检索)和质量(被引用次数)上都与国际高水平研究大学相差甚远。很多研究生倾向于将相关文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想简单地重复或移植,却很少对论文课题有独到的见解和做出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导致论文的创新性严重不足。

以上分析的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诸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行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不科学。因此,构建科学严谨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是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重要举措。

三、构建科学严谨的评价体系的对策

针对上述分析,为更好地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对构建科学严谨的评价体系提出如下建议。

(一)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

以研究生学科特色为依托,凝练学科专业方向并结合各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教学和科研的紧密结合中促进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高层次的创造性人才。

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应以科技发展和增强国家经济增长为导向,大胆吸收和借鉴国外成功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加以吸收运用,以坚实的理论功底为基础增强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满足社会发展对各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二)强化学位论文研究过程的管理及评价

创新实践作为创新能力的体现形式,包括了创新实践过程和创新实践成果。但在学位评价实践中,多数学校只重视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位论文研究过程的评价。导师要加强对学生研究过程的管理,同时学校还要定期召开专业内的开题报告会、研究阶段性报告会等对学生的研究过程进行评价。

(三)协调评价的导向性和判断性相统一

目前各高校的各种评优、奖励制度依然采取“成绩第一、品德第二”这一硬一软两大条件,却极少明确提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高等学校厚此薄彼的导向性作用下,教师、学生相应地把获取知识放在首位,而忽略了创造能力的培养。

因此,学校应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项要求融入制定各种评优、奖励制度中去,使之成为优秀人才的一种素质特征,从而起到导向性的引领作用。同时,评价要与导向相适应,使得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奖励和表彰。

四、结语

创新能力培养成为当今研究生教育的主题,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成果,高校作为担负最高学历层次教育的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基地,应挑起创新知识、构建知识创新体系并培养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历史重任。本文对现行研究生教育中制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以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导向,提出了构建科学严谨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创新是长期实践与积累的结果,因此,为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获得长远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该领域的研究还有待继续深化和细化完善相关研究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水平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霍晶,葛岩.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4):40-42.

[2]印桂生,董宇欣.高校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7):253-255.

[3]张茂林,董泽芳.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基本特征.煤炭高等教育,2010(6).

[4]印桂生,董宇欣.高校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7):253-255.

[5]吴志华,廖志豪.创新型人才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9):9-11.

[6]骆建华.论中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文化阻力及个性化培养[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8-102.

上一篇:关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若干思考 下一篇:孟子教育思想在当今社会的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