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教育思想在当今社会的适用性

时间:2022-07-09 01:58:58

孟子教育思想在当今社会的适用性

摘 要: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位儒学大师,自称是孔子的私塾弟子。孟子的性善论、德育思想、人格教育思想、和谐教育思想在当今社会有很强的适用性。同时,对教育者、受教育者提出了深刻见解。其教育思想中的精华部分,对促进当前的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丰富发展当代教育理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孟子 教育思想 适用性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省邹县)人。生卒年大约在公元前372年至公元前289年。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因其得孔子思想之嫡传,对孔学贡献最大,所以在历史上被尊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①。

孟子作为战国时期的一位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十分重视教育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许多方面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是值得我们珍视的宝贵遗产。本文仅就孟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结合社会现状,作阐述和探讨。

一、“人性善”及其对当今社会教育的启示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人性善恶的问题进行过激烈的争论,当时流行着形形的观点,例如:“性恶论”、“性不善不恶论”、“性既善又恶论”等。其中,孟子提倡的“性善论”是较为重要的一派观点。“性善论”是孟子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它体现了孟子对于人的本质的一种认识。孟子的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都是建立在“人性本善”这个巨大的奠基石上的。②他关于人性的这种观点是对孔子“人性说”的发展。《论语·阳货》里面记载“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是孔子的观点。儒家学派将“性”看做是人本身天赋的自然状态,但究竟是“恶”还是“善”,孔子对这一点没有下定论。孟子则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态度,提出了“性善论”。

《孟子·滕文公上》记载道“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指出,人性应当是“仁义礼智”之类的道德属性。

孟子的“性善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人性本善。

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上》)所谓“善”,就是“仁义礼智”四德;所谓“德”,就是人的社会本质。

(二)人性有“大体”、“小体”两种。

“大体”是人的社会性,即“仁义礼智”;“小体”是人的生物性,即耳目口腹之欲。

(三)“仁义礼智”是先天固有的,但同时也要认识到人的后天主观努力和客观环境对这种本质的影响。

虽然人人都有善端,“人性之善也”,但是如果不扩充它,那么这些端绪就会随时泯灭,“可使为不善也”。“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告子章句上》),孟子说明了扩充善性对社会的重要性,“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孙丑章句上》)。孔子曾说:“生而知之者上也。”(《论语·季氏》)他认为只有圣人才有“生知”。然而,孟子则认为天下之人皆有“良知”,“舜,人也,我亦人也”,“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告子下》)。孟子还认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不过是把人所固有的善端加以扩充而已,如果凡人也能将固有的善端加以扩充,也可以成为圣人。

孟子的“性善论”要求人们回归善性,有着积极的意义;孟子意识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内发说”、“修身”,要求人们为了适应现实的需要,能动地进行自我调节,提高自我道德修养,这对于人的本质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还意识到后天的教育、客观环境等都会制约、影响人的本质发展,认识到教育的“动态”发展,这无疑又是可贵的;而且,在孟子的“性善论”中蕴含着朴素的平等思想:“人皆可以为尧舜”,即上自达官贵人、正人君子,下至贩夫走卒、斗筲小人,在人性上的“四端”是相同的,③这就要求在教育中,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区别对待。

孟子的性善论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已成为儒家的正统思想,而以此为基础的孟子道德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大力提倡的道德教育,对道德教育基本构成中的施教者、受教者及教育环境而言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示。

二、德育思想的精华和现实意义

孟子对于道德教育非常重视。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他提出了一系列对于当代德育仍具有重要借鉴价值的德教基本方法、施教方法、受教方法、环境育人法。

(一)德教为先。

他主张“谨庠序之教”(《孟子·梁惠王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滕文公上》),并以“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为“君子三乐之一”(《尽心上》)。教的内容首先是“人伦”这些道德规范。“德教为先”的主张在孔子那里已经出现,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这就是说,依靠刑罚虽然可以使老百姓惧怕而不犯法,却不能使他们产生羞耻之心,像这样只能凭借外在惩戒的威力使老百姓循规蹈矩,却达不到依靠他们的良心自觉服从道德和法律的目的。而如果经过道德教化,老百姓就能安分守己,才真正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这一思想并有所发挥:“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尽心上》)孟子一方面主张人性本善,另一方面强调人仅仅是有仁义礼智“四端”而已,事实上人与禽兽的差别并不大,即“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离娄上》),人要真正成为有道德的人,或者说,人要脱离动物而成为“人”,就必须“有教”,因此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关于德教的内容,在孔子“文、行、忠、信”四教的基础上,孟子明确提出了“教以人伦”,即所谓“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这成为封建社会重要的伦理规范,对后世具有极深刻的影响。④

(二)人伦之教。

孟子将历史上的教育活动概括为人伦之教。上古三代的学校虽名称有别,但“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认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人伦教育意义重大,如果人人都能履行仁义,恪守既定的伦理规范,那么这个社会就太平安治了。可是,如何推行这样的人伦教育呢?孟子主张将弘扬仁义之道的人伦教育具体化为学为圣贤的教育,因为在孟子看来,圣人乃“人伦之圣也”。他们“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样说来,圣贤既是人伦教育的主体,又是人伦教育的理想目标。

孟子的德育论突出对学习者的理想志向和价值教育,理想和志向是人生的最高目标,是激励人进取的精神动力;他也注重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强调自我教育。孟子强调人作为道德实践者和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他所提出的“存心”、“寡欲”、“养气”、“砺志”、“知耻”、“改过”、“思诚”、“自反”、“忠恕”等道德修养方法,无不注重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强调道德教育者的榜样力量和示范作用。孟子认为道德教育是一种榜样的教育,是一种具有影响力和教化力的模范教育。在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认真继承和发掘孟子的德教方法,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人格教育与当今个性化的社会

在“个性张扬”的社会,我们都在讲“人文主义”、“以人为本”,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出现了很多不好的现象,比如:混淆是非,许多人的坏习惯被冠以“个性”的帽子,人格的概念变得模糊。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孟子首次涉及理想人格的目标、层次、实践和内在动力等方面的问题,建构了一个完整的人格系统,他的人格思想体系给予我们莫大的启示。

(一)理论基础。

孟子的性善论,为其人格教育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性善论的核心内容是“四端说”,他的论述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仁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母”(《公孙丑上》)⑤。

从他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肯定了教育在人格形成中起决定作用。

(二)理想人格。

孟子的理想人格是一个立体的体系,他把人格区分为善、信、美、大、圣、神六个层次:“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知之谓神”(《尽心下》)。

孟子对其理想人格“大丈夫”道德品质的规定是“居仁”、“立礼”、“由义”;修养的重要途径是要在考验与磨难中,锻炼并养成“不淫”、“不移”、“不屈”的坚强意志与高尚节操。⑥

孟子将人格划分为六个层次,根据人们不同的思想觉悟层次提出了不同的道德要求,首先致力于普通人格的开发,然后才是圣人人格的建构,这对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仍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总之,孟子的人格思想包含了丰富内容,虽然他过分强调了理想人格的人性善的内在根据,而且带有一定的美化“圣人”、“君子”等统治阶级代表的倾向,但他所提出的理想人格所应具有的道德标准、对人格不同层次的划分和对成就理想人格所需要的个人修养、外部教育和内在动力所进行的深刻分析对今天的思想道德建设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四、和谐教育思想与和谐社会

什么是和谐社会呢?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第一,和谐社会以人为中心,是以人为本的社会;第二,和谐社会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道德约束来实现的;第三,和谐社会的实现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定时期公共治理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提出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孟子和谐教育的哲学观就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孟子和谐施教的方法主要是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和师生互动。⑦

(一)因材施教。

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认为世上有五种人可施予教育,一种是给他适当地点化,他便能更趋进步,就好像草木虽能自然生长,但得到了及时雨的润化,便会欣欣向荣、郁郁葱葱一样;一种是通过对他的德行进行培养,他就会在日后有所成就;一种是如果能通过培养使他的才能得到发挥,便会通达而有用;一种是通过对其疑问进行解答后,他便会理解;还有一种人虽未能直接接受教育,然而能自觉接受先人礼仪而能自治者。因人施教,可使其各有所造就,充分展现才能。甚至“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拒绝教诲,足以成为人的警策,事实上也成为一种教导,所以孟子说:“教亦多术矣”。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

孟子说:“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孟子倡导人与自然相与共生、和谐统一。他还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于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己矣。”用这种“举斯心加诸彼”的方式,将“父慈子孝”扩展为“仁者爱人”。

(三)循序渐进。

和谐教育遵循自然原则,要求紧密结合人的天性,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所以孟子特别重视学习的循序渐进。他说:“其进锐者,其退速。”他认为,进步过于快的人,退步得也快。他认为流水要“盈科而后进”,而学道则“不成章不达”。这就是说,学习要像流水一般按顺序前进。孟子反对“拔苗助长”。他说:“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一方面主张尽力耕耘,另一方面反对拔苗助长,要求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四)仁政学说。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崇高的政治追求,它以孔子“仁”的思想为渊源,以“性善论”和“民本思想”为基础,包含了政治、经济、教育、法律、人事等方面的丰富的具体内容;强调稳定的政治秩序,突出“民”的主体地位。

(五)稳定社会的措施。

1.经济上

孟子在经济上主张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减轻赋税,他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他指出了经济对稳定社会的重要作用。他还提出“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主张减轻赋税。

2.思想上

孟子在思想上注重伦理道德教化。“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最终他希望创造“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的理想社会环境。

总之,孟子的和谐教育思想有着很高的现代价值,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值得我们珍视的宝贵财富。

五、值得借鉴的教学方法

孟子继承孔子的教学方法,并在实践中发展了这些思想,其中有不少至今还值得借鉴,下面,我们从教与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

1.以身作则

孟子说“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尽心上》);“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离娄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主张教师首先必须端正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正道教育学生。

2.思考的重要性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竹简—引者)而已矣。”(《尽心下》)孟子要求学生读书时,要注意思考,不能死读书、读死书。

3.言近旨远

孟子说“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古人视不下于带,带之上,指眼前常见至近之处—引者)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尽心下》)。孟子主张在教学中要“言近指远”,要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说明深远的道理。⑧

4.因材施教

孟子主张因材施教,提出“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尽心上》),“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告子下》)。不同的学生,具体情况不同,所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和才能。

(二)“学”

1.专心致志

孟子倡导“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他要求学生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他说“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上》)

孟子说:“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告子上》)下棋是一种小事,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也是学不好的。

2.循序渐进

孟子说:“原原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离娄下》)他反对半途而废,急躁冒进,主张循序渐进。

3.过而改之

“行而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君子必自反”(《离娄下》),孟子主张自反、改过,反对过而不改。

4.欲求自得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只有自觉摸索体会得到的知识,才能深刻掌握和灵活运用,“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尽心下》。孟子主张“欲求自得”,求学不能完全依靠老师,还要通过自己的一番探索和钻研,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熟练掌握。

六、结语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是时代的主旋律。教育是科学更是艺术,教育的生机在于创新,在于因时因事的创新。因此,当今社会,孟子教育思想中的精华值得我们细细研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同时,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我们要把孟子教育思想中有价值的部分充分融入新的环境、新的理念,使其更好地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注释:

①王博.中国古代“亚圣”——孟子.湖南教育,2004,3.

②周飞,唐爱华.养气者说——孟子人生箴言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5:4.

③娄正保.浅谈孟子的教育思想.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12,6.

④张登熙,崔华前.试析孟子的德教方法.柳州师专学报,2005.12,4.

⑤周吉林.孟子人格教育思想述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9,3.

⑥杨千朴.孟子的理想人格及修养.扬州大学学报》2003.6,2.

⑦曹迎春.孟子和谐教育思想探析.教育研究,2006.11.

⑧陈增辉.孟子教育思想试评.天津师院学报,1980,3.

参考文献:

[1]王博.中国古代“亚圣”——孟子.湖南教育,2004,3.

[2]周飞,唐爱华.养气者说——孟子人生箴言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5(1).

[3]娄正保.浅谈孟子的教育思想.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12,6.

[4]张登熙,崔华前.试析孟子的德教方法.柳州师专学报,2005.12,4.

[5]周吉林.孟子人格教育思想述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9,3.

[6]杨千朴.孟子的理想人格及修养.扬州大学学报,2003.

6,2.

[7]朱熹.孟子集注.齐鲁书社,1992.

[8]曹迎春.孟子和谐教育思想探析.教育研究,2006.11,上旬刊.

[9]李诚实,周娟.孟子的仁政学说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9,3.

[10]陈增辉.孟子教育思想试评.天津师院学报,1980,3.

[11]张国风.孟子箴言.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2,1.

[12]张奇伟.亚圣精蕴.人民出版社,1997.12,1.

[13]谢祥皓.孟子思想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86.12,1.

[14]罗锋.《孟子》教育思想探微.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6.

[15]蔡泽华.孟子教育观评述.青海师专学报,2002,3.

[16]陈兴安.孟子德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1,1.

[17]李建.论孔孟的教化思想及其意义.齐鲁学刊,2006,4.

[18]黄喜珊.孟子的教学心里探析.茂名学院学报,2003.

5,2.

上一篇:构建科学严谨的评价体系,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 下一篇:创设品牌化与专业化兼具的高职校园英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