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提问的层次性

时间:2022-06-30 11:48:45

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提问的层次性

摘要:课堂提问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教师的提问能力,所问问题的质量都会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进而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课堂提问时,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把握提问火候,选好提问方式并及时给予反馈。

关键词:小学;英语;提问;层次性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112-02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教师的提问能力,所问问题的质量都会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进而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课堂提问时,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把握提问火候,选好提问方式并及时给予反馈。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课堂提问的层次性(回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原则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包括两个层次:其一是教师所提问题的本身具有不同的层次,是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而设置的教学提问;其二是教师要依据学生的水平与能力的差异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而设置的教学提问。

教学提问本身的层次性应符合由低级到高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这不仅是教学目标的要求,也是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处理的要求。

针对学生的水平与能力的差异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提问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符合教学的可接受性原理。教师的课堂提问要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困生尽可能提出较基本、较浅显、较容易的问题;对中等生则提出适当思考即可回答通过对比即可判断的问题;对优秀生可提出较难或较深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不同的水平上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思、有所答、有所得。按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问,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主体作用得到体现,从而促进个性的发展。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出现“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与教师提问的难易程度有直接关系,因此,课前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和结构,把握好教学内容的连贯性,以及知识点和重、难点的比例。教师要因人而异,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难度适当的问题,使所有的学生都学有所获,这样,不但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而且还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因此,今天我们主要探讨课堂提问的层次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提问的难度

英语课上教师的提问既要有尽可能大的广度(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问题提浅了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提深了又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提出的问题应当遵循少数“尖子”经过独立缜密的思考能够解答,多数学生包括学困生经过老师不同程度的点拨后也能答出的原则。这就要求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出正确的估计,并在此基础上把握教材,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

二、提问的对象

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相应层次的学生作答,对好的学生多提些有难度的、开放性的问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提些简单、容易回答的问题,不要让他们成为游离于课堂之外的“边际人”。因此,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感和针对性,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三、提问的步骤

教师在问题设计上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使学生理解层次不断深入。对难度大的问题可以分解成一系列由浅入深、由旧导新、从易到难的小问题,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逐步突破难点,把握要领,掌握规律。

四、提问的时机

课堂提问最好是在学生有一定的想法、有质疑而不知如何表达时;在学习到重点、难点或需要追根求源的地方;在学生找不到突破口、思路无头绪时。教师提问后一定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在整个班级参与的情况下提问,教师一般是先向全体学生提问,等全体学生思考一遍之后,再指定某个学生回答。这样使每个学生在有人回答问题之前都有时间思考问题。(5)英语课堂提问要层次清楚、针对性强。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一次性展现给学生,要按照教学程序或问题层次循序渐进地问,问题的设计要根据教材的要求及重难点,努力做到三个步骤:①有温故知新的复习到新课导入的过程。②有从语言的理解到言语技能运用的过程。③有从归纳总结的聚敛到触类旁通发散的过程。所以,教师每个问题的提出都需有的放矢。

美国Gillian Brown教授说:“教师的提问如果引起了全体学生的思考,这便是成功的提问。”而有些教师只将目光盯在自己所确定的正确答案上,只要有学生能将这个答案说出,便对其他学生依然举着的手视而不见,继续自己的教学。不难发现,这其实是一种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方式,那些对问题还有自己看法的学生是否能完全接受老师所给的答案,令人怀疑。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教师还没能充分意识到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教学的模式还停留在过去传统的告诉学生如何解决问题上,而不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己研究问题、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可以对问题加以正确引导,让学生畅所欲言。教材中的插图可用来引导学生看看想想,提一些why开头的疑问句。如三年级教材中有一课关于情绪表达的内容:“Why is Peter sad?Why is Eidde happy?”书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可在观察思索后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教师再和学生一起讨论,确定问题的答案。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其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即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按照教学程序、课堂结构和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精心设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紧扣地设计阶梯式的问题,从而体现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和层次性。具体可先提几个回忆性检查知识的问题,后抛出一些理解、运用、分析和创造知识的问题,从而达到从低级认知问题向高级认知问题的过渡。

上一篇:会计专业英语词汇特征分析 下一篇:如何提高《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