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研究

时间:2022-06-30 10:53:49

湖北省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研究

摘要:

通过与其他省份对比,探究了湖北省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体变动情况。结果表明:中部六省中,湖北省的可持续发展特征最为显著。此外,湖北省发展更加稳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并没有因为产业转移以及金融危机产生巨大波动。但是包括湖北省在内的大部分省份共同陷入一个困境,即技术进步成带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最重要因素,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影响不大,且技术进步与效率存在着反向变动趋势。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持续。基于此,湖北省在技术进步的同时,也要注重科技创新,提高纯绿色技术使用效率,才能提升可持续发展层次。

关键词: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湖北省;DEA-Malmquist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8000103

1引言

中部六省是指湖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南等六个省份。在现代,由于中部六省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得天独厚,因此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发展基地。另外,中部地区的土地与资源占比也能突出其独特的优势,其占国土面积10.7%,却拥有30%的矿产资源,由此也造就了中部地区部分省份成为重工业基地的条件。其中湖北省作为中国的水陆交通运输枢纽,地理位置优越,发展前景以及速度更为可观。因此中部地区作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湖北省经济的良性发展尤为重要。

2004年,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战略指出,争取到2015年,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的显著提高。因此中部地区抓住国家政策倾向性的机遇优势,借助于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对全国经济总量的贡献越来越突出。然而,湖北等中部省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仍然不能避免“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非循环、低效率”的发展问题,经济发展的粗放型特点十分普遍。因此学术界面临的问题是要具体分析湖北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的具体成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更好地促进湖北省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构建文明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2实证分析

2.1各主要变量的描述统计

表1是面板数据简单的统计描述。可以看出CO2排放量最多的是2011年山西省,其排放量为61395.62万吨,SO2排放量最多的是2005年的河南省,其排放量达到162.5万吨。湖北省的GDP以及资本投入量次于河南,但略胜于湖南位居第二,但是湖北省的煤炭投入量以及污染物排放量位于第三,CO2和SO2排放量基本稳定在山西省和河南省之后,因此单从此数据分析来看,湖北省的生产要素投入产出比较高,能源使用效率也较高,在中部地区各省中发展较好。

从时间序列的角度看,1999~2011年随着年产值的逐步上升,湖北省二氧化硫的总排放量在2006年出现了下降趋势,这说明环境问题至少得到了初步的改善。

但是只通过简单的计算,不能如实反映各项指标之间的具体关系,并且也不能得出合理科学的结论,因此本文将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

2.2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

2.2.1DEAP软件输出结果

本文利用DEAP2.1软件测算中部六省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其分解,结果如下表2所示。

从表2可知,中部地区TFP年均增长1.7%,GTFP年均增长2.8%。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高于全要素生产率的特征,说明总体来看,湖北省以及中部地区其他省份在十三年间污染物排放是有所约束的。

但是绿色技术效率增长0.1%,绿色技术进步增长2.8%,说明污染物的排放主要是由于引进先进科技控制的。其次,技术效率的分解要素纯绿色技术效率非但没有增长,反而出现倒退,说明技术效率的增长完全由绿色规模效率带动,因此技术效率的增长主要受益于规模经济的发展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技术使用效率的提升。

从表3可以看出,增长速度最快的是湖北省,平均每年以5.3%的速度增长,最慢的是湖南省,年均增长率为0.6%,湖北省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遥遥领先,说明湖北省的节能减排工作落实到位,有效约束了污染物的不断排放,环境不断改善。

但是细化数据分析之后,湖北省的绿色技术进步增长为5.3%,说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由引进先进科技带动,而技术效率并没有显著的提升,从两个分解因素可以看出,湖北省的纯绿色技术效率出现倒退,尽管绿色规模效率有所增长,但是规模经济的作用微乎其微,由于绿色技术使用效率并没有实质上的提升,因此技术效率的增长受到限制,进而影响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进一步增长。

这种靠引进先进科技来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是不能持久的,因为过高的成本会导致后续利润的降低,进而阻碍生产效率的改善,因此湖北省应该着力研发提升纯绿色技术使用效率的方法,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用更加可持续的方式推动经济稳步增长。

2.2.21999~2011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动态变化趋势分析

由上文数据可知,1999~2002年,中部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一直高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并且如表2所示,技术效率指数整体呈现增长趋势,这是由于政府部门在此期间关闭了大量的小火电、小煤矿企业。同时市场化改革引入到能源消耗大的企业,使得稀缺资源在行业间实现了较高效率的配置,推动了节能减排。

而从2003年开始,国家开始实施“中部崛起”的经济发展战略,目的在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此期间,中部地区承接了一些来自东部地区的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由于资本与技术受限,污染治理便被选择性地忽略了。基础设施投资金额不断增加,汽车、房地产等工业的迅猛发展也造成了采掘业、建材业、机械设备制造业等重化工业的急剧膨胀,最终导致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为代表的污染物的急剧排放,甚至在2004~2005年期间,中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在以1.1%的水平增长的条件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仅为02%。

但是这些变化在湖北省表现并不显著,这一时期湖北省全要素生产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发展基本持平,因为这一时期政策倾向重点在于河南山西等重度污染的省份,并且河南山西等省份相对来说具有更优良的承担重工业产业转移的资源等优势,因此湖北省承接了较少的高污染高能耗企业,本省的环境状况并未很严重地恶化。

2008年前后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中部地区各省的全要素以及绿色全要素增长率迅速走低,相比较而言,湖北省受影响较轻,中部地区整体增长率达到13年间最低水平,而湖北整体增长率波动不大,这与每个省份自身的产业结构息息相关,山西河南等省份以重工业为主,为了削弱金融危机的影响,政府大力推动重工业发展,导致环境在短期内进一步恶化,而湖北省重工业占比不如北方省份高,因此环境恶化程度也得以削减。2009~2011年,湖北省以及其他省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明显高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特别是2011年至2012年间,尽管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下降趋势,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却以2.1%的增长率增长。说明自2009年以后,经济增长的绿色性得到一定的体现。

将湖北省与中部地区部分省份对比分析来看,湖北省的增长率一直维持在较平稳的水平,直到2008年之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开始逐步超越全要素生产率,但是不及中部地区整体环境状况恢复地快。这与每个省份的环境基数有关,污染物排放越多,治理效果就越明显,而湖北省一直发展较平稳,说明一旦找准切入点,经济可持续发展空间依旧很大。

2.2.31999~2011年湖北省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中部地区各省市的平均gtfpch均大于1,处于上升趋势。六个省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按照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湖北、安徽、山西、江西、河南和湖南,说明湖北省可持续发展最为显著。从gtfpch指数分解来看,湖北省的gtech值为1.053,表明十三年间湖北省技术进步以每年5.3%的速度递增,但是geffch值却没有显著变动,说明技术效率没有改善,未能对后续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产生长远效益。因此单纯依赖技术进步不能从根本上推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长期提高。

3结论与建议

(1)1999~2011年间,包括湖北省在内的中部地区六省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2.8%,且高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整体来讲,十二年间湖北等地区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有一定效果,这些地区并非重蹈发达国家的覆辙。并且从各项指标分析得出,湖北省在中部六省中发展良好,为其他省份的节能减排以及环境治理工作作出了优先表率。

(2)从指数分解角度看,湖北省技术进步成为推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最重要原因,而技术效率的作用微乎其微,这并不符合集约式发展原则。因此湖北省在完善本省技术设施与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同时,要提高要素利用率和资源配置效率,而效率的提高需要强化市场地位。只有让无形的手自动调节,才能从长远的角度促进本省的可持续发展。

(3)湖北省由于自身产业结构的关系,绿色全要素增长率并未因为产业转移和金融危机而产生剧烈波动,这种发展经验值得思考。说明为了实现绿色发展,不仅要依靠科技进步提升技术使用效率,依靠市场作用带动资源配置效率,还应该努力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改变以往靠第二产业带动经济的发展状况,努力发展第三产业,着重于解放环境压力,依靠绿色发展方式带动经济稳步向前。

参考文献

[1]Fare R, Grosskopf S, Shawna Grosskopf, Garl A. , Pasurka, Jr, 2001, Accounting for Air Pollution Emissions in Measuring State Manufacturing Productivity Growth [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41(3):381409.

[2]Araynam Y, Miysohi K. Regional diversity and sources of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The World Economy, 2004,27(10):15831607.

[3]Fare R,Grosskopf S, Norris M et al. Produtivity growth, technical progress 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eview,1994, 84(1):6683.

[4]郑宝华,演克武,朱佳翔.中国低碳经济下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1):163168.

[5]匡远凤,彭代彦.中国环境生产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经济研究,2012,(7):6274.

[6]王兵,吴延瑞,严鹏飞.中国区域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J].经济研究,2010,(5):95109.

[7]白稳.我国东部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基于DEAMalmquist的实证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4,(5):9196.

[8]杜立民.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J].南方经济,2010,(11):2033.

[9]杨云彦,陈浩.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上一篇:中国书法的顶层设计 下一篇:中小企业理财环境及优化措施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