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培育

时间:2022-06-30 09:15:04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培育

语文课堂是对学生德育渗透的主阵地。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可以采取3条途径,把教文与育人在语文课上演绎,使语文课成为对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不可或缺的主角。

肩负神圣的历史使命,既教授学生知识、开发学生心智,又塑造学生人格品性

当今世界,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日益加快。有研究报告表明,最近30年人类新增知识的数量,已超过过去2 000年人类所积累的知识的总和。可以说,国家、企业乃至个人的发展优势,愈来愈依赖于知识和科技,广大教师肩负的历史责任是何等重大而庄严!笔者认为,教师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培养一代新人,让他们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技人文素养;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教师肩负的历史使命神圣而广杂,所以在教育活动中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担负着培养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主要任务。教师应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教师可用课文中包含的真挚情感来扣击学生的心弦,激感,沟通共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感,塑造良好的心智品质,形成健全的人格品性。

发挥人格力量的引导作用,既传输自我良好的情感,又用爱心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

实施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使每一个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这种发展包括精神、道德、创造能力、情感以及体魄等诸方面。教育家乌申斯基强调:“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所谓“己不正焉能正人”,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敬其师,信其道。可以说,教师的人格力量对素质教育有重要的影响力。

教师具有不可置疑的威信,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资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言行、对每一种现象的态度,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因此,要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远大的理想,让他们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牢固树立热爱祖国的使命感,增强努力学习、提高能力奉献社会的责任感。教师首先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有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强势的人格力量,这样才可以向学生发挥出伟大而高尚的示范作用。

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则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学生,无论自身状况如何,都十分需要教师的关爱。美好的人生是为爱所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的。从这一角度讲,学生美好人生的开始掌握在教师手中。

教师的爱心能使少年更健康地成长。教师的爱心特别要表现在锤炼学生意志、帮助其心理得到健康成长方面。教师的关心和体贴能使有缺陷和有特殊困难的学生摆脱自卑,倍增信心和勇气。

教师爱学生就要公平对待所有学生。爱学生就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与他们平等相处,用自己的信任与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对好教师而言,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特别,才能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

整体调整,既把握时代特征,诠释教材德育支点,又挖掘德育教育资源,适当延展深化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目标是课程管理政策的改革。语文教师要把握时代特征的要求,在对语文学科整体研究状况把握的同时,站在时展的高度,把握时代精神的内核,开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精心诠释教材德育支点,就能为德育教育挖潜开渠。其表现:努力运用课文佳作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扣击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如学习《春》《济南的冬天》时,教师把自己对作品情感的理解传达给学生,使教师、学生、作品传达的感情达到一种完善的统一,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掀起心底爱恋祖国山川的情感波澜,从心底顿生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大地的热爱。

总之,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周围资源,如课外读物、主题班会、电视网络、新闻媒体、学生资料、家庭社会资源等有利条件,营造宽松、和谐的外部人际环境,与学生倾心交谈,让学生对学习充满自信;正确认识、了解学生的情绪、性格、动机、欲望,真诚地理解、帮助学生,在师生双向交流过程中,通过人文精神的渗透教育,达到对学生道德养成的目的,最终实现合作共赢。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二中)

上一篇:宣誓承载道德教育 管理规范学生言行 下一篇:加强调查研究 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