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洗剂治疗肛周皮肤病506例疗效观察

时间:2022-06-30 08:15:30

中药外洗剂治疗肛周皮肤病506例疗效观察

关键词:肛周皮肤病;外洗剂;中药坐浴

中图分类号:R57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9-0013-01

3年来,应用自拟中药外洗剂坐浴治疗常见肛周皮肤病506例,收到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急性湿疹82例,慢性湿疹155例,瘙痒症158例,皮肤炎80例,尖锐湿疣21例,白斑病10例。男279例,女227例;年龄12~66岁;病程1~5年。全部患者均为门诊就诊者。

1.2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药物组成及用法苦参30g,白鲜皮、地肤子、蛇床子、苍术、黄柏、防风、枯矾各15g,花椒、冰片各6g。每剂每次水煎30min,取汁200ml,连煎5次,5次过滤药汁混均后倒入容器中保存备用。每次坐浴取药汁100ml,加温水300ml稀释药液,薰洗20min,每日2~3次。7天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2.2 辨病证加昧治疗急性湿疹:加龙胆草20g,夏枯草20g,艾叶15g;慢性湿疹:加当归15g,桃仁15g,制首乌15g;瘙痒症;加紫草10g,蝉蜕15g;皮肤炎:加大黄15g,夏枯草20g,野10g;尖锐湿疣:加大青叶15g,马齿苋20g,土茯苓15g,百部30g,乌梅30g,鸦胆子lOg;白斑病:加补骨脂30g,石榴皮10g。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显效:皮损消退50%以上,瘙痒明显改善;有效:皮损消退30%以上,瘙痒减轻;无效:皮损及瘙痒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见表1。

4 讨论

湿疹、瘙痒症、皮肤炎、尖锐湿疣、白斑病是不同的疾病,但都有共同的症状,瘙痒、渗出、炎变、皮损等表现。祖国医学认为主要与风、湿、热、毒、虫邪客于肌肤,或湿热下注、或血虚生风化燥,热毒结聚、入侵,浸淫肌肤所致。笔者采取异病同治的方法,抓住主要症状,辨病证加味进行治疗。方中苦参、黄柏、龙胆草、大黄、夏枯草、野、大青叶、马齿苋、土茯苓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泻火之功效;地肤子、白鲜皮、蝉蜕、百部、花椒、艾叶能清热利湿。祛风杀虫,止痒;紫草清热凉血;防风增加祛风作用;枯矾敛湿止痒,花椒温阳通络,配冰片加强其清热止痛作用,当归、桃仁活血化瘀补血,制首乌滋阴养血;补骨脂具有温肾扶正之功,外用于治疗白癫风,有使色素新生的作用。配石榴皮具有刺激黑色素细胞形成的作用,再加上日光的综合作用。可增加黑色素细胞的密度,增进酪氨酸酶的活性,促进黑色素的生化合成与运转,从而促使肤色恢复正常;乌梅酸涩温,具有涩肠止泻,长于收敛,鸦胆子能清热、燥湿、杀虫、解毒,截疟,止痢,腐蚀赘疣,治疣及瘤。鸦胆子仁或油对正常皮肤或粘膜面有刺激作用,系一种细胞毒,临床上治疠或状瘤有效。对小鼠的实验性状瘤,用鸦胆子仁或水剂(油剂效果较差)能使瘤组织细胞发生退行性变或坏死;作用于正常皮肤组织与癌组织时,也具有类似的作用;以上诸药共奏清热燥湿、解毒泻火、祛风止痒、凉血收敛、杀虫去疣之功效。

中药溶液外用具有消炎、杀菌、吸潮、清洁等作用,且局部坐浴具有以下优点:①使药物长时间直接作用于病灶部位,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②促进破损皮肤的血液循环和机能代谢,有利于药物的吸收。③温药液浸泡皮疹,能使皮肤表面温度升高,毛囊口、汗腺口开放,软化角质层,有助于药物的透皮吸收。对肛周皮损、瘙痒等症状的控制,效果极佳。但肛周皮肤病极易复发,应以预防为主,病情好转后应坚持坐浴1~2个疗程以巩固疗效。

预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改善身体素质,同时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过度紧张。(2)注意皮肤卫生,勿用热水或肥皂水清洗皮损处,不乱用刺激性止痒药物。(3)避免刺激性食物,如鱼、虾、烟、酒、咖啡等。(4)治愈后应避免各种外界刺激,预防复发,如热水烫洗、过度洗拭、暴力搔抓等,对过敏的食物、生活用品,如各种皮毛、化妆品等应忌用。(5)最佳清洁剂是水。冷水冲洗后再用烘干器干燥,现已有多种此类功能洁器问世,对肛周皮肤病的预防颇有益处。

上一篇:沈允浩治疗盆腔炎经验 下一篇:茅苍术优质、高产及无公害人飞工栽培技术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