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声乐感觉的哲理性认识

时间:2022-06-30 07:30:52

对声乐感觉的哲理性认识

摘要:声乐感觉既是笼统的又是具体的,既是生理的更是心理的。分析声乐感觉的理性构成就是遵循歌唱艺术的本质规律,研究、分析和深刻领会作品的深厚意蕴,它是文化素质和音乐修养情感体验和音乐表现力基础上的综合表现。感觉,这个词的意思比较广泛,它是指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在人脑中的种种反映,它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理性的感觉,是把某种感觉提高到一个一定的理性高度,具有某种特殊性和规律性。

关键词:声乐感觉 哲理

一、声乐的感觉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感觉的培养即声乐感觉不但是感性的,而且是理性的,二者更是统一的,它是关于歌唱及其教学艺术的理性感悟和把握,是声乐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因素。

曾有这样的例子,有的学生由于某些歌唱发声技术障碍,声音比较轻,教师要求他“感觉一下自己在十条宽阔的大河边上,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让声音送到很远很远的大山脚下”,但学生始终没能做到,因为学生的发声、技术问题没能得到解决,仅凭空的意念是不可能让声音传得很远的。只有在良好的发声技巧状态下,才能使人仿佛置身于天地间,想象出可能产生的情绪变化。

作为一门艺术学科,歌唱艺术有着深厚的意蕴和独特的规律。表现形式上丰富的技巧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不经过专业训练难以达到:在表现内容上要求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完整表现作品内涵。这就要求必须具备较高的理性感觉。它包括生理的感觉和心理的感觉,而歌唱艺术的审美创造、歌唱艺术中的欣赏能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主要取决于心理感觉的理性程度。

一方面,歌唱的感觉可能是抽象而模糊的。我们平时评论某个学生的演唱感觉好或不好,常常是一个比较笼统的印象。我们可以给数字打出比较精确的评比,可以用0.01秒的精确度来判定运动员速度的快慢。而歌唱却很难做到这么精确,歌唱感觉相对比较抽象。这表现为对歌唱技术运用的程度以及对作品、作者和艺术性的表达程度的深浅,表现为歌唱者所具备的文化艺术修养的高低。就是说,音乐的感觉往往是总体的宏观印象。

另一方面,歌唱的感觉又可以是具体而准确的。以艺术的特殊标准,可以把歌唱的具体技术动作分析出各种形式因素,分析出某些部位运动的正确与否,分析出情感,色彩把握与否。如肌体运动的感觉,就是在歌唱运动中体验到的身体各部位的运动感受。是一种相对明确的感觉,歌唱中喉咙及鼻咽的发声运动感觉和空间感觉、气息运动的感觉、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感觉。都应该做得具体而明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指出其错误,让学生明确地感悟到正确与错误的“感觉”。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一是发声方法上的问题:喉头上提、挤压喉咙、声音无力、乐感差、喊叫现象、白声、羊声、喉音声音发直、声音软弱无力、颤音幅度过大、吐字咬字不清、音准节奏差、有声无情、满足于自我听觉等等。

二是表现力低下,情感浅薄、庸俗地迎合某些观众。表现力低下的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首先是缺少音乐知识,对乐句分句、作品高潮、结构布局、强弱对比、乐音时值、长音保持、音与音之间的联系等缺少理解。其次是缺少情感理解的深度,缺少从理解到表现过程的完善。要能够理解和感受各种情感,然后把感受到的东西积累在自己的感受记忆之中,并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能够成为自己感情世界的一部分。当需要在作品中表现的时候。从感受记忆中提取再现。当然在再现的时候,是通过声音运用来体现的,声音技术上的成熟掌握是完整表现情感的物质保障再次是认识的肤浅。有些学生在解决了某些技术问题、声音取得进步之后就沾沾自喜。满足于声音的优美,忽略了歌唱艺术是运用声音表现思想感情这个最根本的目的。声乐训练的目的是通过有形的声音来表现无形的精神的,虽然,声音本身也有一定的美的感受,但声音技术只是表现精神的手段。如果歌唱者只有好声音,而不在乎歌唱的内容情感,那么歌唱就失去了它的本质意义,人的音乐表现不仅仅在其表演技巧上,而且还应该在其对作品的深刻认识上。

三、从理性上把握歌唱艺术而做到歌唱的声情并茂

1、必须研究分析作品。了解作品的风格、创作动机、创作手法、歌词的思想性、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歌词的高潮点、音乐的高潮、包括哪些地方旋律具有鲜明的特点,哪些地方难度需要特别注意,做到全面了解作品。

2、具备各种情感体验,要能够体会作品中的情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音乐是传情的鸟,是抒情述志的风信标”。我们的学生除了学习音乐专业知识之外,平时应该多了解一些描写各种人物细腻情感的文学作品、电影、电视等,尤其是世界文学大师们的作品,尽量多地体会发生在身边的各种人间情感。平时可以多接触社会,增加丰富的阅历和比较宽的知识面,善于理解和接受别人,多学会一些感动,具有开朗积极的心态,善解人意的心胸,能够感受到喜悦、悲伤、离别、思念、兴奋、悠闲、豪放等情感和情绪,并能够真正地感动。一个麻木不仁的人是学不好艺术的,一个对美无动于衷的人或者激情不够的人是唱不好歌的。因为声音艺术的本质就是夸张地表现人的情感,所以艺术家常常与众不同,常常表现出一种平常人不太能够理解的思维方式,甚至生活方式,因为他们理解情感的角度与普通老百姓是不同的,更带有一种艺术化的激情。

3、运用已经掌握的发声技术,从声音的“库”中调动恰当的声音和歌唱方式,唱出歌曲内容所需要的听觉效果,贴切地表现作品的情感和自己理解的情感,达到听众能够感受到的情感交流。比如要表现强烈的悲痛情绪,就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方法是用较少的气息,较强的憋住的力量,加强声音的力度而不让声音全部出来,产生一种压抑的强忍的听觉效果:另一种是用较大的音量加大量的气息,汹涌而出,声音里可以漏气,甚至出现某种故意产生的破音,形成一种感情控制不住一泻千里的效果。

4、注意把握几种不同的内容和风格作品的表现

如果表现高兴欢乐的情绪,声音就必须有光彩、流畅生动,声音位置比较高些,气息量就要少些。过多的气息会影响灵敏度和明快的声音色彩。声音也不需要用得很重,那样虽然气势较大,但会显得不够轻巧。音量也不必很强,譬如演唱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就不能用太重太强的声音。

表现爱情的歌曲,声音要注意柔和和抒情,动感强,气息流量大,可以表现出激动和热情,轻柔的半声可以表现出缠绵的意境。如演唱《草原之夜》、意大利《明亮的窗户》等,就不必用很强的声音和很激动的气息运动状态来演唱,在平静的气息上,用比较高的声音位置,轻巧地演唱为好。

表现高贵的气质,就要注意声音的圆润 性,气息的稳定流畅,声音位置的统一,声音不能太尖亮。尖亮的声音比较清秀。表现少男少女的天真烂漫较合适。如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伯爵夫人的演唱曲《求爱神给我安慰》采用圆润的声音来演唱就比较符合人物形象。

表现朴素、亲切的情感,就需要注意气息柔和、动感较强的声音。

表现愤怒、仇恨、严厉的情绪时。声音可以调节得相对粗糙而坚硬,爆发性强。

表现威武雄壮的气概需要声音挺拔,要注意喉咽腔部位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不能松驰,要让声音竖起来。

表现神秘、恐怖、阴森的气氛时,声音不能“亮”,要掺进一些沙哑的声音效果。

因此在声音演唱表达情感的问题上,要多几分理智,理解情感,感受情感,恰当地表现情感。

四、声音的感觉重在把握风格

“风格即人”。艺术风格是艺术家在创作上表现出来的独特创作个性和鲜明的艺术特色,它是识别不同时代的不同作家、作品区别的标志。声乐艺术亦然,其作品风格迥异。古典时期声乐作品与浪漫时期声乐作品之不同,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之不同,歌剧与艺术歌曲、民歌之不同,原因就在于语言、时代、作者以及一。歌唱技术使用的不同。如在歌剧中,莫扎特的音乐美与普契尼的音乐美虽同样是抒情的但不是完全相同的抒情美,莫扎特更多地体现心灵的净化和音乐自身的美丽,是理想的崇高的美。普契尼则更多地体现人类丰富爱情生活,世俗的美,是一种述说,讲述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展示一个个真实的悲剧。莫扎特的音乐线条与普契尼的音乐线条都是抒情美,而音乐线条的描画有极大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音乐紧张度,气息和动感流量,音乐语言的夸张程度都有明显的时代和风格的区别。这些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社会地位以及他观察社会方位角度不同而产生作品风格的差异。在我们对他的作品进行艺术再现时,就要充分注意到这些音乐的“感觉”。这些声音的感觉是通过学习了解历史知识、各时代各国家各地区的思想政治文化特征,各作曲家的思想生活和艺术特征,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成为属于自己的“修养”这样才能随心所欲地产生种种美好的感觉。

音乐的表现是作品风格的展现,即作者的创作风格和该作品所包含的内容的展现,演唱者应在对音乐风格的理解、把握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展现。当然,要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时代、个性的区别,需要扎实、深厚、丰富、全面的知识修养,需要高度的音乐审美意识和为之服务的高超的音乐表现技术,好的“感觉”往往需要与音乐有关的诗歌、绘画、雕塑、舞蹈、书法等其他艺术的辅佐,也需要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民族等知识的修养,更需要哲学、美学、逻辑等理性思维的帮助。总之,声乐感觉是文化的修养,音乐素养和理性能力的综合体现。

作者简介:王桂平,女,河南南阳市人,高讲,从事

音乐教学工作

上一篇:图形设计中的摄影图像 下一篇:言语行为理论及电影字幕等效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