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医学专业学生“三导向”培养模式的应用分析

时间:2022-06-30 02:49:57

精神医学专业学生“三导向”培养模式的应用分析

[摘 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促进下,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对医学教育,尤其是精神医学专业学生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使精神医学专业学生的业务能力、知识水平、专业素质、职业素养等得到全面的发展,可以通过应用“三导向”培养模式,分别从医学生的职业情感、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三个方面为导向进行培养。

[关键词]三导向;精神医学专业;职业情感;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9-0202-01

随着时代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医学教育方面,尤其是在精神医学教育方面的改革和发展也在不断地深入,再加上精神医学专业属于实践性要求比较高的学科,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其具有服务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优点,对精神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不仅要对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全面的正确的理解和熟练掌握,而且需要拥有更强的实践业务能力。而以精神医学生的“职业情感、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对精神医学生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三导向”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以医学生职业情感为导向

以职业情感为导向指的是要以医学生在职业上的认知、情感和发展等方面的教育为基础,在加强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大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使精神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得到有效的结合,并且还能够与日常生活、职业道德等进行有机结合。从具体上来说,可以对精神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入手,加强法律法规意识的培养,加强精神医学生在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对职业的规划等方面的能力,使医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得到有机融合,促使精神医学生的个性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以医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是为了能够使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得到有效的融合,使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有效结合,在具有较高素质专业的教师队伍教育培养下,对基础医学、科学方法、自然科学、实践技能等方面进行教育培养,使精神医学生能够将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有效的整合,激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相关的科研活动,使精神医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三)以医学生社会适应为导向

以社会适应为导向指的是精神医学生要满足当前社会对精神医生的需求,需要具备健康的身体,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生命具有充分的尊重态度。因此,需要对精神医学生的体育、心理学、生命和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丰富,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与心理健康有关系的活动、讲座和辅导等,使精神医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养。

二、应用“三导向”培养模式的方法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对精神医学专业教育来说,其在教育过程中主要分为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等两种教学内容,而这两种教学内容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具有密切联系。精神医学专业最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精神医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充分地运用到实践中,使精神医学生除了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之外,还能够在实践中得以运用。但是在目前的教学理念中,大部分仍然是保留着为了教学而进行教学的传统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为主,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理论无法与实践得到合理有效的结合。因此,需要学校与教师在进行精神医学专业教育培养的时候,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要对精神医学专业在现今社会上的市场所需具有充分的认识,不断创新和改善相关的教学体制与内容,以此来使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得到有效结合。

(二)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于精神医学专业来说,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教授,虽然在教学内容上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充实,但是也使得学生在学业上的负担在渐渐地加重,过于重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精神医学生在今后工作上业务能力的发展,无法尽快地适应社会。因此,需要学校与教师要重视学生在精神医学专业学习上所具有的个性化特点,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对相关的典型精神疾病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及时解决,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充分地发挥其积极性,使学生的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

(三)提高沟通能力的重视

对医疗行业来说,沟通交往能力是相关的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素质,再加上医疗行业是属于服务性的行业,尤其是对于精神医学专业来说,对从业人员的沟通交往能力的要求就更高。因此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务必要提高对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关注,要将相关的心理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具体和全面的讲解,让相关的从业人员对病患者的心理、生理等都具有全面的了解,从而为今后精神医学生与患者、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步伐也在不断地加快,对精神医学方面的重视也在逐渐地提高,而在精神医学教育上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通过在精神医学教育上应用以医学生的“职业情感、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出来的精神医学生在工作态度、知识水平、职业情感、执业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对医疗精神医学人才所提出的高要求。

参考文献

[1] 刘吉成,张晓杰,云长海,罗庆东,白丽.以医学生未来发展为目标的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04).

[2] 周馨竹,赵阿勐.精神医学专业学生专业实践技能提升策略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11).

[3] 赵阿勐,王玉花,王娜,李平,周馨竹.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相结合对精神医学专业发展的促进效果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3).

[4] 赵阿勐,闫凤武,王娜,孙正海.精神医学专业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2).

上一篇:关于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未来发展新技术研究 下一篇:一个中国女孩的国际义工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