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饿,不能怪孩子

时间:2022-06-30 02:06:56

大人过度关注,引起适得其反

“吃”是人最最本能的活动,孩子天生就会吃,要不早就饿死了。而今天,大人却过度在意“吃”了,吃多少,吃得好坏,吃得快慢,都成了大人关注的焦点。孩子在若干双眼睛的注视中执行着“吃”的任务,原本享受的过程,变成了“受罪”。

在这个过程中,还得遭遇不当惩罚,恐吓、责骂,甚至打,这么一来“吃饭”就更让孩子难受了。有的孩子在家里不好好吃饭,在幼儿园却吃得很好。

其实,孩子和大人一样,都需要“进食空间”,就是不被关注地自然地进食,这是每个人“享受吃”的必要条件。不信,如果你去注视一个正在投入“吃奶”的婴儿,他会马上做出调整位置的举动,扭头、转嘴或者其他。

试想,如果你吃饭,有一群人围观,你会怎样?

所以,“众目睽睽”是孩子倒胃口的重要原因。

零食过多,活动过少,孩子消受不起

现在,哪个家庭里没有零食?零食也有份量,吃多了,还怎么吃“正餐”呢?而且零食的存在,让孩子没有了“后顾之忧”。他们非常清楚:不吃饭也不会饿到,还有零食可以吃。

另一方面,生活在都市里、生活在大人堆里的孩子,都失去了“疯”的自由,很少有机会出汗,更难得累一累,肚子里那么多营养丰富的东西怎么消化啊!?

管住你自己

管住自己,包括管住你的眼睛、语言与动作。具体如下:

1.尽量不要盯着看宝宝吃饭,要看就看大家;

2.发现宝宝不吃饭,一定忍住,不理不睬,相信“孩子天生会吃”;

3.坚决管住自己的嘴,不做消极暗示,“你怎么不好好吃”,“你快一点,行不行”……

4.控制自己的手,要夹菜,就夹给自己,除非孩子主动要求,最好是鼓励他自己来;

5. 只要孩子能自己动手吃了,就坚决不喂。

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激发食欲本能

5~6个月:婴儿已有自己吃的欲望,他会“抢”大人手上的勺子,用手抓东西吃。要敢于让他自己吃。自己吃,不但能协调动作、促进大脑,更能享受自主进食的快乐。

1~2岁:尽量鼓励宝宝自己握小勺,学习把食物舀进嘴,到18个月他不仅会用小勺吃饭,而且少有掉落,2岁时应该基本能自己进食了。

2~3岁:准备一套专用的儿童碗、勺、盘等,在自由的空间里尽情享受自主吃饭的快乐。

3岁左右:需要确定基本固定的进食时间,保证孩子对正餐的食欲,学习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包括“大家一起吃饭”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给孩子的时间可以稍长一点,逐渐鼓励他与大人同步。

记住:严格限制孩子吃零食,尤其是看电视的时候。这不但影响食欲,还会使体重不当增加。

《婴幼儿家庭喂养及饮食行为的调查》报告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供应的丰富,婴幼儿的饮食现状却出现了不容乐观的问题。很多家长缺乏科学的喂养理念与行为,不了解孩子的饮食规律,为孩子的“偏食”、“厌食”而焦虑,却不知道怎么解决自己的难题。

家长的营养和喂养知识,是影响婴幼儿营养与饮食状况的主要因素。

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曾委托笔者及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彭咏梅教授进行过一项“上海市婴幼儿家庭喂养及饮食行为”的调查。前不久,我们对423

户0~6岁的上海家庭进行了婴幼儿家庭喂养及饮食行为调查,发现了不少引人深思的的问题。

数据一:“定量强迫”多于“定时强迫”。

43.5%的家庭存在强迫喂养现象,且“定量强迫”显著高于“定时强迫”。

有19.9%的家庭“每天至少一顿”是强迫喂养的,9.1%的“每顿”都存在强迫喂养现象。

在强迫喂养中,“定量强迫”77%,显著高于“定时强迫”23%。

也就是说家长更强调儿童进食的数量而不是时间。

而儿童对于“强迫喂养”的反应,主要有4种――

“勉强进食”(57.3%);

“拒绝进食而逃避”(34.8%);

“表示厌烦”(6.7%);

“边睡边吃”(1.1%)。

数据二:母亲与祖父母是婴幼儿主要的饮食照料人。

0岁阶段,母亲投入为46.3%,祖父母投入为25.3%;

1岁阶段, 母亲投入为32.7%,祖父母投入为34.7%;

3岁阶段,母亲投入为33.5%,祖父母投入为35.8%。

各年龄段,父亲在儿童饮食照料方面的投入都很低,不足5%。

主要的饮食照料人的喂养方式会对婴儿今后饮食习惯的建立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数据三:喂养理念和喂养行为不同步,越是接受相关的喂养理念,强迫喂养的行为越突出。

关于喂养理念,家长普遍主张应给孩子营造“不训斥”(88.3%)、“轻松愉快”(98.3%)、“多鼓励”(96.8%)和“少干扰”(95.6%)的进食氛围。家庭成员间最容易发生的分歧在于“孩子吃得量够不够”上。

强迫喂养与儿童饮食行为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即越是强迫喂养,儿童的饮食不良习惯越突出;强迫喂养与父母接受的相关教育呈显著正相关,即父母越是接受相关的教育多,强迫喂养状况越突出。

我们的观点:家庭喂养“知”与“行”背离。

调查反映出现代家长普遍存在喂养焦虑。

营养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证实,家长强迫孩子进食会导致孩子产生反抗情绪与恐惧、厌恶进食的心理,容易出现偏食、拒食行为。本研究中儿童对于家长“强迫喂养”的种种反应,充分说明了“强迫喂养”的弊端。

值得关注的是,本研究发现父母接受的相关教育越多,越容易出现强迫性喂养。这说明,父母接受科学喂养知识的同时,容易走入“越学习越焦虑”的误区。

(调查参与者:顾秀娟,原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主任。彭咏梅,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主任医师)

上一篇:日本“亲子远足”体验录 下一篇:给单亲爸妈的心灵自助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