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与信息技术教学的整合

时间:2022-06-30 01:33:51

浅谈数学与信息技术教学的整合

摘 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新课程理论探讨的一个热点。笔者结合自身的的教学实践谈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246-01

一、激发学习兴趣

布鲁诺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而信息技术能将录像、图片、动画、声音、文字等展现出来,使原本陌生枯燥的书本知识变得生动鲜活,以此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实现课堂组织教学的首次“飞跃”。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依靠"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进行课堂教学,媒体运用比较单一,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乏味感。如何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二、提高教学有效性

传统教学中,教学效果往往要通过批改学生作业或测验才能了解到,学生反馈的信息相对滞后,计算机的交互性能还可以提供各种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容量大、反应快不同程度针对不同学生的检测题。计算机可以实现对学生课堂练习的即时反馈,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急于了解自己学习效果的愿望,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在做下一步教学决策时更主动。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当堂反馈,及时补救”,不让错误传入下一堂课,解决了传统教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利用计算机的测试功能,可当堂对本课的全部知识进行全班达标检测。并能按顺序调出检测题,选择答案。利于纠正错误及时补救,不让错误在头脑里“过夜”。老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安排和适时拟定对差生的补救措施。这样利用多媒体手段在课堂内实现形成性检测,及时获得学生学习掌握程度的信息,当堂巩固,当堂矫正,更有效地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累积性知识误差。

三、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针对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有意注意弱的特点,教学必须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而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化抽象为形象,还可创设出丰富多彩,活泼融洽的教学氛围,还可以将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通过模拟仿真手段形象地表现出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课堂组织教学的二次“飞跃”。

四、更好地展现学生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多媒体辅助教学打破了齐步前进,解决了传统教学不能解决的“多边互动,因材施教”问题。即优秀生可以快一点前进,差生可以慢一点。利用计算机的分组辅导,个别辅导、交互辅导功能,教师可以将整体教学和个别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因材施教,比较自由充分地发挥个性,不至于因为要照顾差生放慢速度而使优生吃不饱,也不至于因为要照顾优生加快速度或加大难度而使差生吃不消,优生和差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优生从被动等待中解放出来,差生从被动压抑中解放出来;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呈现出多边互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场面,每个学生都在自觉地寻求知识发展自己;于是主动性、积极性、趣味性由于多媒体技术的介入而融为一体,学习效率和教学技能相应得到提高。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技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一些传统电教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等可以同时表现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功能,而计算机最具魅力。在教学中,我试图改变"教材"指挥"教师"的被动局面,切实发挥教师作为教学决策者的作用,将教材与教师的关系视为平等互动的关系,有目的地对教材部分内容及呈现形式进行调整,加强体验性学习内容,弱化一些经验性的学习内容。

五、升华学生思维

当教师讲授完新课后,随着下课时间的临近,学生的注意力由高度集中到逐渐分散,渐渐变得心不在焉,为此教师适时运用课堂小结组织好教学过程的第三次“飞跃”,教师在电脑上点一下事先准备好的关于课堂小结音响资料,动画飞入,给学生以视觉和听觉的享受,使学生在惊喜、兴奋中加深印象,体会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直角的初步认识》时,当学生认识了直角,学会了画直角后,我设计了一个拓展题:经过屏幕上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射线可以在屏幕上任意旋转),要求学生用鼠标拖动、旋转两条射线,利用电子直角三角板工具,能画出多少个直角(无数个)?学生可以在电脑上直接操作,也可以通过网络控制平台与教师直接交流,教师也可以在网上实时监看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同时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老师的辅导,因材施教也就落到了实处。

上一篇:我国大学战略联盟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下一篇:我国后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多样化模式及其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