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感受历史

时间:2022-06-30 12:37:29

创设情境,感受历史

摘 要: 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情境有以下几种方法: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强化学生的体验,增进对问题的理解;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借助图画,实物再现情境,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借助音乐渲染情境,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创设表演情境,寓教于乐,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情境教学法 创设方法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可见,感知历史,或者说体验历史,是历史学习中的一个主要环节,也是基本环节。因此,创设教学情境,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动是教学艺术的要求之一,而历史课在再现当年的人与事的过程中也最容易情景化。由于中学生的特定心理,只有情景化了的东西才最容易使他们接受。历史课程的情境教学,是指根据情境教学理论、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历史的认知规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具体教学的目的和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大脑的综合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建立愉悦的表象,优化认知过程,掌握历史知识,陶冶情操,建构正确的观点和能力的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强化学生的体验,增进对问题的理解。

历史学科过去性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的讲课必须生动形象,富有感情,引人入胜,才能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体验过去,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语言描绘,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很大的指向性作用。提高感知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活,并且带着感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

历史是不能重演的,但是,历史课堂教学却应当让历史“重演”,那就是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情境”作为历史课程教学中富有情感色彩的场景和氛围,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联系学生生活展现历史情境,能够强化学生的体验,增进对问题的理解。如学习《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一课时,可根据课文“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插图和其他实物挂图(包括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让学生根据这些石器的不同形状推测想象它们的制作方法及用途,将预先准备的材料(北京人生存时代周口店一带地形地貌的简要情况,在周口店发现的相关考古资料)分发给学生,提示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科学而大胆地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情景,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对行文流畅、文字优美,科学性和想象力丰富的学生给予鼓励。情境创设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能让学生穿越时空,感受历史,分享文明。

二、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创设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就是将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手段,以“故事”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尽可能多地理解和建构知识。学生喜欢听故事,创设趣味性、启发性的故事情境,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如学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时,让学生收集:(1)小学语文课中学过的有关小故事,如草船借箭等;(2)成语、歇后语小故事,如“望梅止渴”、“曹植七步成诗”、“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等;(3)英雄人物的品德,如曹操节俭的故事等。课堂上请学生代表讲述,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称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三、借助图画,实物再现情境,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

历史教学讲究“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知识落实到图上,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除了教材中的插图、照片外,教师平时要多搜集多积累资料,再利用挂图、投影、剪贴画、录像,或利用多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生动的情境。要想使历史“活”起来、“动”起来,教师不但可以在黑板上边讲边画,还可以抽出时间指导学生,激发学生好学的兴趣。

历史活动中涉及地理关系时,大多比较概括和抽象,增加了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困难,结合地图学习历史,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困难。如学习完《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单元后,请学生仿照附录的“鸦片战争前清朝疆域图”动手画一幅简易地图,结合课文内容,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19世纪40年代后,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受损、山河支离破碎的情况。这样需要很多文字才能说明的战争场景,一看地图便能豁然开朗。因此结合地图学习历史具有直观、立体的作用。

四、借助音乐渲染情境,真正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让历史课生动起来,音乐辅助能发挥出特有的魅力。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课文内容,把音乐和文字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视听结合,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寓历史知识于艺术享受之中,能够创设一种感人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不仅让他们得到美的享受,还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培养审美情趣。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大部分音乐作品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唱的歌曲,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心声和风貌。九・一八事变后,面对破碎的山河和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亿万中华儿女满怀悲愤,踏上了抗日救亡的征途。一首首抗日救亡的歌曲应运而生。《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五月的鲜花》、《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到敌人后方去》、《黄河大合唱》等歌曲广为传唱,一人唱,万人和。

在学习完八上第四单元《伟大的抗日战争》后,我校开展学唱抗日救亡歌曲竞赛活动,将历史、音乐、游戏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唱”中从艺术的角度感知这段催人奋进的历史。竞赛中没有背书的负担,只有学习的乐趣,没有考试的压力,只有竞争的欲望。活动中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在亲身感受实践和具体操作中获取新知,提高能力。

五、创设表演情境,寓教于乐,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让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去准备,去体验,去思考历史,这样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不断追求新知识的欲望,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对“死”的东西缺乏兴趣,如果能将“死”的东西“演活”,则不但能激起他们的兴趣,而且能挖掘他们的能力和潜力,所以我也尝试着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模拟角色表演的情境,增强学生主体性、参与性,通过让学生模拟过去历史的片断,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模拟的历史情景中,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参与,带着情感去体验,带着疑问去思考。如学习《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一课中“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一章时,先让学生思考:“战国”的含义是什么?处在这样一个战乱时代,怎样才能避免厄运?然后让学生表演短剧《商鞅变法》(包括孝公求贤,三次长谈,舌战群儒,立木取信),在课堂上再现当年的情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激励和启发学生,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角色表演的热烈情绪渲染了整个学习情境,整个过程实际上是学生从一次创新到又一次创新最终达到升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了提高,心灵得到了震撼,潜能得到了释放。

总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实施者、参与者,其直接的作用就在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并使其有所收获。因此,教师要创设合理的情境,充分利用素材中的人、事、情,因地制宜,灵活运用。要组织好情境教学,教师必须有高超的教学技能和正确的教学方法、语言表达能力,要有广博的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阅历等,以便及时调整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否则,好的教学效果难以获得。教学是一门艺术,对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相信,经过不断的尝试和革新,情境教学法将会有更多的突破,它的运用将会给历史教学注入持久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齐健,魏效冰.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2]齐健著.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11.

上一篇:对情境教学法的探讨 下一篇:高中英语教学中创新精神培养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