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原则

时间:2022-06-30 08:36:34

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原则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未来教师角色作了这样的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由此可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不符合时代要求,时代要求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问”是教师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渠道、手段。课堂教学能否成为学生主体参与的、交互的、和谐的、高效的、完整的学习过程,提问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提问能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学习情绪高,注意力集中和思维活跃的状态,真正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相结合。研究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对正在进行的语文课改和全面进行素质教育,突出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全体学生都得到较好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提问是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环节,1912年,美国学者史蒂文斯最早掀起有关课堂提问的研究。他认为,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提问和回答的循环,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大约占去了普通学时的80%,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阿斯纳把教师称为“职业提问者”,认为“提问是教师刺激学生思维和学习的一种基本方式”。

美国教学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手段。”在课堂中,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采用多种方法提问,能激起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很多语文教学研究者都认为,课堂提问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发挥提问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提问的价值性原则

要使提问有价值,需要深研教材,吃准重点,突破难点,巧妙设问,因为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问应围绕教材重点,思想内容,结构写作特点等,以期达到读懂全文,培养阅读写作方法,开启学生智慧的目的,在不需要提问时,不必勉强设问。“假问题”与“伪问题”是浪费时间且没有价值的问题。下面举几例:《最后一课》小弗朗士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何作用?《我的叔叔于勒》中“我”与“我”的父母的性格特点有何异同?《荷塘月色》这篇散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这些问题就是能紧扣中心的有价值问题。

二、提问的难度适中原则

难度适中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围绕教学目的,基于教学基础知识和教学重点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二是提问要合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问题应与中等以上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这就是说要注意分寸,所提的问题不能低于或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让学生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让学生的认知冲突由第一层次向高一层次过渡,而课堂提问就是要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可在授课中应用展现学生尚不能理解的事物,使学生感到惊讶,疑惑或矛盾,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唤起求知欲。所以课堂上所提问题太简单或者太难都不能引起他们的认知冲突。

张志公先生曾这样说:“问得平直、太浅易,学生想都不必想就答出来,这种问题的用处不大。问得太迂曲、太深奥,学生想半天连问题的要点还弄不明白,这像猜谜语,也没有什么好处。问题笼统不着边际,学生可以随便回答两句,很难说他对,也很难说他不对,这种问题最不好,不但不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反而会养成他们说空话,敷衍了事的习惯。提问不是走过场,有那么回事就算,也不是考考学生,更不是要难为学生一下。提问的目的是促使注意,启发思考,加深印象。”因此问题的设计一定要适合学生的能力、兴趣、教育程度与学习经验,循序渐进,提纲挈领,恰到好处。如教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问题就以“忘却”和“纪念”这对看似矛盾的标题入手;《祝福》在文章开头祥林嫂问“我”有无魂灵和地狱时,她盼望得到什么样的回答?这两个问题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它需要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创造批判,这就促使学生认真通读课文,调用平时积累,整体把握文章的精髓。

三、开放性原则

仔细观察教师的课堂提问,都具有一个特点――持续不断地问封闭式的问题。封闭式问题只需要学生简单地回答问题“是”或“不是”,会伤害学生对自己掌握知识的信心,而且经常会导致教学对话陷入僵局。

下面举例说明封闭式问题是怎样不利于学生回答问题的。当我们问学生:“你可以告诉我一些关于你的房子的情况吗?”如果这个孩子回答“不”,我们就会失去考查这个学生对自家房子介绍的机会。如果他回答“可以”,我们仍然必须问:“你家的房子像什么?”因此本来一个表述清晰的问题就能解答一切,但用封闭式提问就要两个问题,且还有可能遭到拒绝。

教师必须使用“你知道吗?”“你能告诉我吗?”“你曾经历过吗?”等这种类型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有具体的内容,并且不需在回答前考虑“是”或者“否”。我们要以开放式主干的问题取代封闭式的问题。由“什么”“怎样”“为什么”或“以什么方式”等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之窗。他们将引导学生留意回答问题的语言应用问题,这些问题的主干不容许学生有选择不回答的权力。

在问“你多大?”“你住在哪种房子里?”“你的故事是怎样有趣?”时,学生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回答或者保持沉默,但不能用“不能”“不可以”“没有”这样的词来回答。

从“你懂了吗?”到“你今天从文中理解了什么?”的微妙转述,改变了这个问题的整个意向。拥有开放式主干的问题,期待学生与我们分享他们的个人看法,要肯定学生的知识。这种提问方式细微却又显著的变化能造就学生的天壤之别,即是使学生成为学习者,还是削弱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四、提问的逻辑性原则

许多教师认为语文课不同于数理化课,提问不要求逻辑,想到哪里问到哪里,从而产生了大量的无效提问。逻辑性原则指提问要围绕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储备进行,要体现出学生思维的逻辑关系和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师要了解前后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了解新知识和知识背景之间的关系,等等。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来的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在课堂中逐一提出并加以讨论解答。它与一般提问不同的是:它不是教师课堂授课时的点缀,而是把整体教学内容表现为一系列连续性很强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步步剖析,并且随着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完成整个教学任务。

教师若根据以上原则设计问题,语文课堂就会因为提问精彩而有效。

参考文献:

[1]李莹.从孔子的启发式教育看今天的课堂提问.现代语文,2007,(3).

[2][美]Marylou Dantonio,Paul C.Beisenherz著.宋玲译.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上一篇: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下一篇:新课标下的口语交际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