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视窗”:用图片讲百姓故事

时间:2022-06-30 06:34:12

“民生视窗”:用图片讲百姓故事

美国《生活》杂志在1978年复刊词中这样写道:“图片的魅力就在于使人惊奇,使人受到教育,使人快乐、感动、久久难忘……必须是人们看到的、美丽的、能够吸引人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画面。”图片既能激活版面,抓住读者眼球,又是一个独立的新闻品种,它不仅能给受众现场感和视觉上的冲击,而且使报纸富有个性。2006年底,牡丹晚报对栏目进行了调整,开辟了“民生视窗”,把镜头对准普通、平凡的市民,用图片语言讲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展现百姓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展示身边的人和事

“民生视窗”的定位是,把新闻场景、新闻人物和新闻故事直接摆在读者面前,用一组图片和500字左右的文字,叙述一个故事,展示生活在菏泽这座小城里的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

每年二三月份是山东艺术类考生专业课考试的时间。2007年,菏泽报名的艺术类考生将近1.2万人,由于菏泽没有考点,学生们只能到外地考试,其中很大一部分学生要转战数个城市。为了了解他们的生活,牡丹晚报派了一位女记者跟随一位参加艺考的女生采访了3天。《艺考》用12幅图片和不到600字的短文,从家长为孩子准备行囊,送孩子上车时的担心和叮咛,到考生复习、小憩、交流、吃饭,再到等候、上场前整妆、考完再赶场等画面,展示了艺考生的生活。新闻发出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报道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经过积极争取,2008年,菏泽第一次设立了艺考点。

《我们学校的日本老师》记录了一所县级中学来了一位教日语的日本志愿者,通过日本老师教学、逛街、给妈妈打电话、和学生做游戏、到别的老师家做客等生活的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废纸老刘的幸福生活》则讲述了市井小人物的生活原则:知足、快乐、对未来充满希望。

一年多的时间里,“民生视窗”讲了近百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有付出不图回报的志愿者,有对生活充满信心的“破烂王”,有身怀绝技的民间高人,有暑假打工挣学费的大学生,有幼儿园里的男老师,有居委会干部,有敬老院里的老人,有拍卖师,也有律师……近千幅图片用“瞬间”串连成一个个故事,让人觉得亲切、温暖。

小角度反映大主题

“民生视窗”把日常生活中的新闻放在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每一期故事都有明确的主题,不仅具有时效性,还紧随时代的发展,体现现代社会的主流和趋势。

2006~2010年,我国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民生视窗”希望通过影像记录下历史的发展,记录下菏泽百姓的生活变化。2006年底,“民生视窗”开始了一个要5年才可以完成的策划《我爱我家》:在市民中选择5个既平凡又有特点的家庭,在每年他们认为最值得记录的那个日子,拍摄一组他们的生活图片,5年后,办一个“我家这五年”图片展。到目前为止,《我爱我家》已经进行了两年,其中《我爱我家・上岗》用7幅图片和不到600字的短文,展现了一个零就业家庭在政府的帮助下,经过培训实现了再就业的喜悦和对未来生活的规划。《新家》讲了一个贫困家庭住进了菏泽首批经济适用房的故事,体现了政府为解决城市低保家庭住房问题而做的工作和努力。此外,《买车》、《开店》等也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这两年菏泽的发展和变化。

2007年,村、办事处两委民主选举,《选村官》用8幅图片报道了市郊一行政村选举当家人的新闻,记录了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和公民民主意识的增强。《再见,老屋》则展现了城市建设中经常遇到的拆迁问题。

民生故事涉及医疗、教育、住房、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从普通人的生活可以折射出党和政府对改善民生所做的努力。

人情味突破平淡主题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普遍感觉,在这个钢筋水泥建构的城市里,人情味越来越淡薄,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加重。社会呼唤、人们也爱看有人情味的东西。“民生视窗”没有人们常说的重大突发事件和重大新闻主题的报道,新闻的主角也极少有光彩照人的明星人物和公众人物。记者的镜头里是百姓,是发生在普通市民身上的故事,反映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展现的是普通人身上的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勤劳善良、乐观向上的品质。

60多岁的李老汉很时尚,爱上网、爱旅游,他有一个香油坊,还有一个10多年的老习惯:每年春节和中秋节给社区里的每位五保老人送几斤香油。他不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他说:“如果有能力,帮帮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是做人的本分。”于是就有了《李老汉和他的香油坊》。

一位102岁的老太太,经常去村里一个私人麻纺作坊打工,高兴的时候还为乡亲们唱上两嗓子。《百岁打工 乐在其中》7幅图片传递给受众的是老人的自立、乐观和豁达。

《认亲》、《无脚鞋匠》、《我想妈妈》等一组组充满人情味的图片,带领受众体会那些被我们忽视了的平常的、美好的情感。

细节成就个性

细节展现着人物的行为和事态的进展,使新闻生动、独特、丰富和深刻,从而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细节不仅引导人们认识事物的形态,而且提示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

“民生视窗”通过少则七八幅、多则十几幅图片和500字左右的短文展示新闻事件,讲述日常生活中的新闻故事,其中细节的展现尤为重要。受众看到的画面,是有声有色、有故事情节的场景,是对生活的特别瞬间准确、生动的记录,既要有一张能反映人物特性的主打照片,还要有描绘细节的特写照片,另外,围绕主题的不同侧面的照片,不仅要有横片,还要有竖片。

《百岁打工 乐在其中》的主打图片,就用了老人正在院子里纺麻线团的场景,那是记者在村里人指点下,找到老人打工的那家作坊时看到的第一个场景。老式的纺车、认真的表情、身后的原材料、身边小几十岁的工友、洒满阳光的院子,共同构成了一幅让人好奇又温馨的画面。特写是老人笑的画面,眯起的眼睛和抿起的没牙的嘴,一缕白发从黑色的帽檐下掉出来,老人的快乐感染着每一个人。

讲求细节,首先要讲新闻的真实性。真实是新闻赖以生存的条件,也是新闻摄影的生命。数字技术在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多少破坏了新闻图片在受众心中的真实感与神圣性。图片制作软件为“没拍好”的图片提供了后期制作和修改的可能。然而,生活是不能被修改的,只有真实的照片才能更加生动、准确地传播新闻,也才能感人。

(作者单位:牡丹晚报)

上一篇:通过新闻热线贴近读者 下一篇:新闻图片说明写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