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语言魅力

时间:2022-06-30 03:55:20

高中生物教学语言魅力

【摘 要】语言是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教学语言表达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教师要重视教学语言的感情交流性,使教学语言“言为心声、声情并茂”,体现出教师爱的精神力量和个人魅力。那么,高中生物学教师如何保证语言的魅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高中生物 生物教学 教学语言

一、读音要正确

读音正确既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是教学语言科学性的具体体现。生物学名词术语多,有的名词具有特定的读音,有的名词比较生僻,难以辨识。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读音错误会有损自身形象,影响知识的传授,降低教学质量,进而使学生对其所学内容产生疑问。如“龋(qǔ)齿”不能读作“禹(yǔ)齿”,“分娩(miǎn)”不能读作“分晚(wǎn)”,“伸缩泡(pào)”不能读作“伸缩包(bāo)”,“胼胝(piánzhī)体”不能读作“并蒂(bīngdì)体”,“桫(suō)椤”不能读作“沙(shā)椤”,“腊叶标本”的“腊(xī)”不能读作“腊(là)”等等。

二、措词要准确而不模糊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对知识点的描述是严谨的。语言表达不够科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并导致思维混乱。因此,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必须正确引用生物学的名词术语,要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达知识的内涵,做到准确而不模糊,切不可胡言乱语。如在讲述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时指出:无机高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形成)有机高分子(组成)多分子体系(演变)原始生命。4个动词存在着意思上的差异:“生成”有由无到有的意思;“形成”有发展变化的意思;“组成”有相互结合的意思;“演变”有逐渐变成的意思。它们的正确使用,向学生展示了生命起源的化学过程,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识记。再如,“人进行呼吸作用时吸进氧气并呼出二氧化碳”这句话表达不够科学,因为人吸进的气体是外界空气,而呼出的气体是含二氧化碳较多的气体。

三、用语要辩证,防止绝对化

生物的种类繁多,形态、结构和功能多种多样。不同的生物间虽存在着众多的共性,但也存在着一些特殊和例外,往往不能一概而论。在用语言表达时要考虑全面周密、唯物辩证,不能片面、形而上学地看问题。教材里常用的“一般”“主要”等词有其特定的含义,并非可有可无,绝不可主观地用“都是”“凡是”等词取而代之。如讲“控制生物性状遗传的物质都是DNA”。这句话显然是把话说得绝对了,不够科学。应该说“控制生物性状遗传的主要物质是DNA”。当然,为了说得圆满,该肯定的话又说得留有余地,这本身也是不科学的。如“构成细胞的每一种化合物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这句话中的“都是”就不能用“一般是”来代替。

四、名词术语力求规范化

生物学具有自己的专业术语,每一专业术语都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因此在教学中,要正确使用生物学的名词术语,不要滥用习惯语、口头禅来替代生物科学的名词、概念和原理,并且要着意纠正平时习惯性的说法,以防前学科概念对科学概念的形成产生负迁移效应。如把桃核叫做种子;把蝗虫的翅称为翅膀;把鱼尾说成鱼尾巴;把爬行动物扬子鳄称为鳄鱼;把哺乳动物鲸称为鲸鱼;把皮肤浅层的静脉叫做青筋;把人的肱二头肌称为“小耗子”;此外还有“狐狸”“杨柳”“猿猴”等,这些都是错误的。再如“家鸽除了嘴和脚,全身都是毛”这句话中的“嘴”“脚”“毛”3个词的使用都是不规范的,应分别用“喙”“足”“羽毛”来代替。当然,在讲解某些动植物时,可以恰当地介绍当地的俗名,以加强和实际的联系,但必须使用生物学名称进行教学,保证语言的科学性。

五、防止语言有目的论或拟人化的倾向

生物学教学不同于科普讲座。科普讲座为使听众易于理解,常使动植物人格化。但在生物学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是科学的基础知识观点,必须正确。因此要自始至终地贯穿生物学基本观点,绝对不能对自然界中的生物及其现象作目的论或拟人化的解释。如“开花是为了传粉,传粉是为了结果”“运动引起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由于环境污染严重,鸟类都不敢飞来了”等等,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因为它是用目的论观点来唯心地解释动植物现象。有的教师为追求语言的个性,常将讲述的对象予以人格化,却忽视了科学性是生物学教学语言的基石。如“同学们,别小看了白细胞,它们是人体内真正的‘铁血卫士’。一旦发现入侵者----病菌或异物,他们就会紧急出动,从大街小巷中‘冲杀出来’(透过毛细血管壁),与入侵者展开殊死的肉搏。激烈的战斗,导致了人体组织出现了红肿……”作者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白细胞的功能,把白细胞的活动拟人化。通过一系列拟人化的词语(如:发现、出动、冲杀、肉搏、战斗……)把白细胞比作保家卫国的战士,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却导致了科学性错误。

六、生物教学语言应通俗易懂

生物学科是一门处于科学前沿的、具有发展潜力的古老而新兴的学科,许多新技术和手段的出现,更为生物学科戴上了耀眼的光环,这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实施创新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虽说语言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但它仅仅是对听觉产生刺激,如果没有创新的语言,就难免会令学生生厌。所以教师用语要简洁、流畅、创新,切忌罗嗦。语言通俗易懂就是语言要形象化,生物教材的内容决定了生物教学过程中必须使用许多直观教具,同时还需配有相应的形象化语言。教师要对学生的一般水平和心理状态有所了解,使教学语言能够适合大多数学生;其次,就是要根据学生的水平进一步把学生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变成学生易于理解的形象化语言。

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组织,再以相应的口头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生物教学语言的口语化是指教学语言既不同于一般的口头语言,又不完全是书面语言,因此,我们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当根据自身实际,努力增强教学语言口语化的修养。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会一些俗语,也就是谚语。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能用简单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上一篇: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例论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