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铸就戍边情

时间:2022-06-30 03:48:46

五月的春风带着花草的清香,在七师一三七团阿吾斯奇牧场,春意刚刚从漫长的冬季里苏醒过来,云很低、草很绿,山上的羊群缓缓地移动着,远远望去,就像是一片一片的云。

所有在这个季节来过阿吾斯奇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爱上这里,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里还流传着一个顺口溜:一年四季风如狼,五月大雪没帐房,天气一日春夏秋,早穿棉袄午穿绸。

美景和恶劣的天气,这都是真实的阿吾斯奇牧场,几十年来,有很多人因为这里的美景来到这里,也有很多人被这里恶劣的天气折磨至离开,但是项瑞芝却始终都没有走,他留下来只为心中的信念。

1981年,刚从新疆军区某高炮部队复员的项瑞芝,就被分到了阿吾斯奇民兵值班连。来到边境的第一天,老战士就把他带到了界碑旁,告诉他,祖国的土地哪怕是一棵荒芜的草木都不能丢。

如今的项瑞芝59岁,任牧场党总支书记、教导员,当年的一腔热血让他在这里坚守了整整32年。

走与留

32年,对于人生来说几乎是生命中全部的精华,对于项瑞芝来说更是如此,多年来,他有过很多次机会离开阿吾斯奇,但是心中的信念让他一直选择留下来。

1987年,项瑞芝的父亲专程从四川老家来阿吾斯奇看望他,老人刚到山上,就刮起了十级大风,下起了暴雪,长途跋涉了几千公里,看到牧场这样的环境和自然条件,与“天府之国”的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相比,这里简直就是“炼狱”。

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天气的父亲,第二天就离开了阿吾斯奇,父亲临走时,扔下一句话:你要是我的孝顺儿子,就从阿吾斯奇撤回来!

项瑞芝是个孝子,在这个高寒缺氧,远离都市的大山中,他对父母和亲人的思念比谁都强烈,但是为了边防的安宁,他还是拒绝了父亲。

提到这件事,项瑞芝说:“想父母的时候,我会一个人悄悄地爬上一个山包,望着远方,在山顶上静静地待上半天。”

1992年,在乌鲁木齐经商的老战友来看项瑞芝,看到这样的环境很为他惋惜。老战友对他说:“你到我的公司去,让你管理经营部,赚了是你的,赔了是我的。”

项瑞芝说,他当时确实很犹豫,跟他一同分到牧场的战友,不要户口,不要组织关系,几年间陆续走了,他要走也没人拦得住。

几乎是同一时间,山下的和丰县也发来了调函,调他去县城的一家工厂当厂长。面对着两个可以决定自己命运的机会,项瑞芝迎着大风,站在一个山包上,望着脚下的边防哨所和连队。走与留?项瑞芝在心里激烈斗争。

一边是唾手可得的与妻子幸福生活的美好图景,一边是驻守边关的职责和与牧民们朝夕相处共患难的感情。

最后他来到了界碑前,当他举起右手,向庄严的界碑行完最后一个军礼,下决心要走的时候,望着界碑,他的想法却又发生了转变:如果连自己这个当过兵的党员都当了逃兵,那么在这里守边的军垦人,还能安心吗?

最终,他拒绝了战友的好意,撕碎了调令,又一次选择坚守在阿吾斯奇,带着对亲人的深深愧疚,坚守在边防一线。

苦与乐

2009年2月17日,一场罕见的暴风雪突袭了阿吾斯奇牧场。

当天下午3时,正在组织牧工抗灾保畜的项瑞芝接到报告,牧场牧工陶小兵和他的羊群被风雪吹散,下落不明,人畜极有可能被风雪裹入哈萨克斯坦境内。

在项瑞芝这个老边防的心里很清楚这意味着什么。项瑞芝立即带领10名党员干部,冒着暴风雪,向着陶小兵和羊只可能迷失的方向寻找。

他们步行了十几公里,经过3个多小时的艰难寻找,终于在距离牧场场部10多公里的一个小山沟里找到了陶小兵和他的羊群。这时,陶小兵已经被冻伤,在风雪夹裹中的羊群怎么赶也不走,如果再这样下去,人员和羊只随时都有冻死冻伤的危险。

项瑞芝当即决定,先派人送陶小兵回牧场救治,他自己留下看守羊群。他在风雪中坚守了9个小时,直到18日凌晨3点多风雪稍小些后,才把羊群赶回圈舍。此时,项瑞芝的脸已经被严重冻伤。

躺在病房中的项瑞芝心里的苦与乐交织在一起,一方面陶小兵的20多只羊没能保住,在风雪中被冻死了,另一方面,总算是把他救了下来,没有造成更大人员伤亡。

其实多年来,项瑞芝一直在苦与乐中矛盾前行。

平时,项瑞芝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虽然身为党总支书记,但他从来没有用自己手中的权力给家人办一件私事。

近年来,一三七团在阿吾斯奇牧场实施了危旧房改造工程,先后建起了82套住房。房子建好后,人人都想要好一点的位置。

“当时,妻子希望我能留一套冬天背风、便于拉卸饲草料的房子给自己。”项瑞芝回忆道。

可是,项瑞芝清楚,这是牧工们盼了多年的安居房,不能因为自己的私利影响大家的利益。最终,他还是选择了位于上风口的房子。

牧场在承包退耕还林地时,项瑞芝的妻子提出想包一块好地,被他一口回绝。之后,一些准备提着礼物上门说情的人,听说他连家人的要求都拒绝了,也就打消了送礼求情的念头。

日与夜

项瑞芝认为,只有把人留住,才会有更大的戍边力量,边防才会更加安宁。留住人,必须先致富,项瑞芝认准了这个理。

多年来,项瑞芝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就是改善牧场职工的生存环境,让牧场职工的生活好起来,留下来。

项瑞芝配合上级抓边境连队的体制改革,力推种植业放开经营,并把牧业划分草场,集体羊群作价归户,实行牧场服务,职工一家一户经营的模式。这一改革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各族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在植树造林改善环境的同时,项瑞芝还带领牧场党员干部,走家串户,向职工宣传致富信息,与职工一起商讨脱贫致富的办法。牧场通过发展旅游业等,使大部分职工实现了多种经营,逐步走向了富裕。

近年来,在项瑞芝和牧场党总支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阿吾斯奇牧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盖起了漂亮的新房,生产的“绿恒”牌牛羊肉也成了乌鲁木齐和克拉玛依等城市的抢手货,并远销郑州、武汉等大城市。

项瑞芝还带领支部一班人在党员中开展了致富帮扶活动,许多牧工家庭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最高的达到60万元。

73岁的老党员边不加普退休不退志。他养羊1000多只、牛100多头、马50多匹,年收入80万元,成为养畜致富的典型示范户。58岁的加克,在牧场生活工作了36个年头,在项瑞芝的关心下,成了牧场有名的养殖大户。

牧场职工富裕了,边防线也更牢固了。想走的职工留下来了,在这里守边放牧,外出务工的职工子女也回来了,他们接过了老一辈兵团人手中的“枪”。

32年,项瑞芝已经不记得他和阿吾斯奇一起经历过多少个日夜,这些日夜里他始终把稳边、固边、兴边、守边视为天职,对使命的忠诚,对责任的执著和对牧工的爱护,都浓缩在了他最质朴的人格魅力中。

点评:

多年来,项瑞芝获得了一项又一项荣誉,记者也在多种场合采访过他,但印象最深的依然是去年6月,记者在阿吾斯奇第一次见到他。他皮肤黝黑,身材瘦小,站在人群中很难有人会注意到他,他性格内敛,不善言辞,一言一行却铿锵有力。

那一次采访中,我坐在他的办公室里聊了很久,说了很多他的故事,从他的言语和表情中,记者发现,多年来,他在这苦寒之地除了坚守以外,也有过矛盾,也有过犹疑,也有对家人的愧疚。

说这些话时,他的言辞中有闪躲,记者反而觉得项瑞芝的形象更加真实了,他也是普通人,他的伟大之处在于,每一次的矛盾、犹疑之后,作出的决定。

上一篇:努力使宣传文化工作上水平 下一篇:辽宁:东风化雨送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