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教学中基于改善师生关系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时间:2022-06-29 08:50:17

中学体育教学中基于改善师生关系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摘 要】中学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能有效地调节学生身心矛盾,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它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健康意识、主动探索与勇于实践的精神,以及充分发展个性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体育教育;心理健康;心里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主体意识;以人为本;和谐校园

0 引言

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通过运用适当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基本的运动技术和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而这个过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师生活动及人际关系等方面与其他教学过程有着明显的不同。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体验是复杂多样的,较之其它学科要丰富得多。

1 改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

中学体育教学多在室外进行,组织形式多样,其特点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教与学,学与练,既有人人参与的集体统一的活动,又有分散的小群体及个人练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着频繁的接触和行为交往。以往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拥有绝对的权威,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地位上交流意见。上述不平等的地平,不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应改善师生关系:首先,是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是正.常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其次,师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第三,学生应该得到表现自己机会,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改善师生关系后,师生交流多了,情绪情感互相感染,造成了心理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做到认知上相近、情感上相溶、心理上互动、课堂上气氛活跃,教与学、练的情绪高涨,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下,认知操作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学练效果处于最优化,促进师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新,使学生能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增强心理素质。

2 积极挖掘中学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

中学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涵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田径课所占的比重最大,是各项运动的基础,而且田径课的特点是比较枯燥,练起来辛苦。在优化教法过程中,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培养学生的勇敢、坚毅、果断、坚忍不拔、奋发进取、开拓竞争、吃苦耐劳等良好的心理素质;球类是集体项目,讲求整体的配合,在球类课教学中,提倡集体主义精神,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奋勇拼搏,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良好心理素质。在中学体育理论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实际,特别是我国体育健儿在历届奥运会上所表现出来的奋勇拼搏的精神、精湛的运动技术和优秀的体育道德,用以启迪学生热爱祖国,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3 积极鼓励中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全过程,做积极主动的学习

中学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动态平衡。由于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教学环境的干扰性、教材的难易性和组织教法的多变性,以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无不影响着体育教学。以往在追求表面上的效率和运动负荷、练习密度等方面出现了忽视学生参与练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不能很快地掌握运动动作,把握正确的练习方法,让学生感到体育课上得乏味的生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做到“抓大放小”。在教学中,教师把握住基本的环节,一些小的环节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尝试、练习。在准备活动中,让中学生根据要求去准备、去领做;放松活动、游戏活动也是这样。教师及时总结,肯定和表扬富有创意的动作,学生觉得新鲜有趣、跃跃欲试。

4 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改善学生和自我监控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中学体育教学必须适应时代和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由于体育教学受到一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难以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知识与技术技能,需要在课外与校外课余时间进行更多的练习,才能掌握与巩固体育课堂学习的知识与技术技能。学习方法有自学法、自练法、自评法、自我养护法、创新法等。教师在实践中知道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关键要启动学生内发性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跳山羊时,有的学生有惧怕心理,不敢练习,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前布置学生进行阅读,知道动作结构;讲解示范后安排勇敢大胆的学生带头练习,教会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评价、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同学看到同伴轻松完成动作,在自尊心的驱使下,也能大胆练习;对于一些还不敢练习的学生,教师运用鼓励性的语言“我保护你”、“你能跳过去”、“勇敢些”等等,使他们增强练习的自信心和勇气。

5 创设特殊的比赛情景,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体育比赛常常会出现一些激动人心的关键时刻。如短跑、中长跑最后的冲刺阶段,一场篮球比赛的最后几秒钟双方比分只差一分等,在这种情况下,领先的一方如何将优势变为胜势,落后的一方如何扭转乾坤反败为胜,双方运动员都要随巨大的心理压力,都要经历这种情形的考验,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必将得到提升。为此,我们要体育教学中要不断地创设类似的情景,让更多的学生投身于其中,磨练他们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6 引导中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学习失败的原因,帮助学生建立成功的学习情感,增强中学生学习的成功体会,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如果你拒绝了失败,实际上你就拒绝了成功”。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差别显而易见,一个动作做得好坏,一个动作学会没有、学得怎样都展现在师生面前,学生通过比较容易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学习心理的研究表明:凡是伴随着使人满意、愉快情感体验的学习活动,其活动常常受到强化;而不满意的情感体验则使活动受到抑制。教师应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而变化,及时表扬和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解除不良的情绪干扰。在队列练习中,学生出错时,不能让学生出列“示范”,让他们当众出丑,否则无形中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这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某个学生练习动作失败时,笔者给以热情的鼓励、正确的分析和耐心的帮助,增强继续练习的信心和勇气;上课时进行比赛或游戏,有胜利者也必然有失败者,教师抓住“失败”这一时机,进行引导、鼓励,并分析失败的原因,帮助寻找成功机会的途径和办法。

7 结束语

总之,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心理是处在动态之中,体育教学的实践性、紧张性、竞争性、公开性、协同性和集体性等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师生心理是复杂的、多变的,处于主动地位的教师应明察秋毫、审地度势,利用教学艺术,因人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促进他们运动能力的提高,并调节情绪情感、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完善个性,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志国.孩子的心灵您怎样走进[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季浏.体育与健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5]王国忠.对学校体育教育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4.

上一篇:锁骨解剖型钢板治疗锁骨骨折 下一篇:从《道德经》解读老子的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