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础设施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时间:2022-06-29 07:07:28

论基础设施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城市基础设施设施建设,在城市规划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的重要根基。无论基础设施处于何种阶段,无论基础设施是否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开发进程到达何种程度,基础设施均与城市经济发展不可分割。本文通过定义基础设施、探讨重要性及对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进行探讨,了解基础设施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基础设施;城市经济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城市的林立将人们展开一个全新的世界,人类社会经济也正式进入快速发展的进程,随着城市建设的逐渐成熟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成为了当前城市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纵观当下,城市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完全的基础设施可谓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奠基石,而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城市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另一方面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更加丰厚的技术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在经济发展的感召中氤氲而生,同样亦为着城市经济的再一步腾飞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基础设施建设对促进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一)宏观层面的实证考察

根据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及经济增长关系的产业层面及宏观实证研究发现,基础设施建设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上具有实质性作用,且相较于其他形式的投资,其作用更大。

1.基础设施存量和其刺激产出及生产率增长的关系

在政府公共支出项目中基础设施建设是较为重要的一部分,且将其划分为不用付费的生产要素投入。它主要运用其他资本及劳动力的有效率来发挥生产函数作用。西方学者经过长时间研究指出,通信和运输与城市经济发展呈现为正相关性,但私人直接投资以及基础设施投资之间却没有较大的联系。基础设施建设若重点在于推进私人投资本身,其对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远远低于通过增加私人投资的社会报酬率的方式来促进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总产出与总支出之间存在非常明显地弹性系数。

2.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不同

通常情况下,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不会立竿见影,迅速增加。因此,我们可以将基础设施建设看做城市经济发展的特定条件,其主要作用是使全要素生产率得到快速提升。在西方学者的研究中指出[2],电信基础和交通运输的增长率是非常明显且见效最快的两大类。若将中等发达、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进行对比,不难发现,基础设施有着非常显而易见的差异,由此可知,基础设施对中等发达经济高速增长地区的经济活动的影响非常关键,且投资回报率也是非常高的,并且经过统计发现,投资效果与收益地的城市化水平以及大城市的距离成正比。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其发展的意义也有一定的差异。如电力、安全饮水、电信(非常关键)以及公路等基础设施可直接左右人均GDP增长速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城市发展资源。而面对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更为重要,尤其是如灌溉及供水等方面的基础设施重要性远远大于运输;而针对经济发展中等的地区,那么交通设施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当然经济发展较发达的地区,则更加重视电信、电力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

3.关于基础设施与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研究

基础设施与生产率增长之间是存在必然联系的。区域经济的外部主要是由基础设施创造而成的,而外部经济导致地区内规模经济和投资回报率的增长。此外,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的地区,特别是针对重视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的地区,往往能够通过基础设施实现工期缩短、降低成本和节省资金等目的,进而收到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情况下,生产要素更集中的地区往往是基础设施配置条件较优越的地区。根据相关研究文献了解,基础设施是吸收私人投资的重要条件之一,尤其是交通运输条件较之其他条件更为投资商所重视。

(二)微观层面的实证考察

1.降低成本

就某层面而言,小型企业往往会承担非常大的基础设施成本重担,极容易给小企业的就业和增长造成限制,故小型企业在成立之初选址时,更加倾向于城市中心地段,选择这些城市中心地段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城市中心地段的基础设施服务建设非常完善,更加利于企业的发展,缓解企业成立之初的基础设施成本压力。据统计,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仅凭这些小型企业就创造了60%-80%的工作岗位。根据相关部门基于企业层面的调查研究数据显示[3],商业环境问题中基础设施不配套、成本高及短缺是主要问题。而给企业运营造成影响的另三大问题则主要是运输成本高、动力短缺以及其他配套设施不完善,被所有企业视为问题之首的无疑是电力短缺。

2.增强国际竞争力

目前,越来越多地企业将发展的重点转移导致到了国际市场中,而要在出口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在很大层面上,还需要依赖完善的基础设施。过去的20年里,世纪贸易全球化已发展到白热化阶段,这不仅归功于大多数自由贸易政策,交通运输、通信设施以及仓储技术的完善和建设在其中的推动作用不可取代。这种进步主要表现为后勤管理上,以调整资金流向和最大化节省库存以及紧跟消费者变化的消费需求。对于希望走向国际市场或已经进入“全球经营”(将不同国家的企业联系在一起,每个国家为同一种最终产品生产不同的零部件)的地区和城市来说,提供具有现代特色的通信和交通服务能力,是吸取国外投资者眼光以及获得出口竞争优势的关键。

(三)重置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基础设施重置规模主要是指基础设施建成后在使用过程中的维修、管理和保养等方面的规模。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通常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对基础设施规模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基础设施是更加便于管理,避免出现浪费或效率低下等情况。通常我们对基础设施重置规模不足定义为基础设施的负投资,它可城市经济发展造成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降低产出传输损耗,提高投入产出效率

基础设施若出现规模不足且缺乏维修等情况时,可导致传输过程中损耗提高,进而使基础设施的传输质量和产出效率同时出现下降,致使用户的成本大大增加。在维护的过程中,极易因不合理的削减维护费用,导致传输损耗成倍增长,得不偿失。在预算较为紧张的阶段,限制资本支出是非常合理的方法,但若从维修支出中大量削减费用不仅不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甚至还会造成反效果,甚至可能导致日后以高额费用为代价重建或改建[4]。不仅如此,维护不善不仅会降低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和服务同能,同时也意味着必须增加投资力度,才能够获得相应的功能。

2.减少项目配置失当,增强服务能力

配置失当极易导致基础设施浪费或标准有误的服务。针对目前能力所不及的配置应当谨慎考虑,特别是针对铁路、供水、港口及电力等基础设施,这不仅会占用大量维护费用,同时还可能导致大量的基础设施被浪费。由于大多数基础设施投资的项目相对较为苦丁,并且主要用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此,当剩余的服务能力无法被充分利用,在某种情况下,不仅不利于经济发展,同时还可能由于宏大的经济项目,给城市的发展造成副作用。

3.节约成本支出,改善服务质量

基础设施重置规模不足可导致基础设施服务质量严重下滑,较差的服务质量无法获得用户的信任,还可致使用户的成本大大增加,在实际运用使得大量的资源被浪费。基础设施重置牵涉范围非常广且问题环环相扣,互相影响,加之经济增长影响同样具有隐匿性,影响范围较广等特点。故不少地区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同时也使得城市基础设施难以实现全面覆盖和范围扩大,更加谈不上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二、基础设施发展模式的选择

(一)同步和滞后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

1.“超前”型发展模式

通常情况下,超前型发展模式在促进经济发展上有明显效果。英国在建设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时,就采取了非常典型的超前发展模式,为后期1850-1872年的工业发展创造非常好的条件;但这种超前发展模式,非常容易出现生产部门的需求量远远低于基础设施当前的存在量,故导致基础设施的利用率非常低,建设效果也低于预期。英国之所以能够使基础设施超前发展,关键在于其在工业化以前就进行了充分的资本原始积累。

2.“同步”型发展模式

说起同步型发展,就不得不提到美国。同步型发展模式是结合生产部门所需来建设基础设施。这种模式发展的基础设施,通常情况下,不存在非正常或闲置设施,故采取这种模式相较于把握不准的超前型,其在帮助经济发展上也有较好效果。此外,同步型发展模式,能够结合城市经济发展规划及时调整,不仅保证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同时也能够满足生产部门的正常所需,在推动经济发展,综合经济效果甚好。

(二)“随后-同步型”发展模式:适应城市经济增长的最佳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以日本为代表,其直接生产部门投资先行,基础设施投资随后紧跟,形成经济高速增长与基础设施迅速发展的亦步亦趋的态势。为了有效地利用仅有的一点资源,避免出现或者尽量减少基础设施能力不足给经济增长形成的阻力,日本采取了优先发展生产性基础设施、“先生产性设施后生活性设施”的政策。即政府将集中起来的有限资金和资源,优先发展交通运输、电力能源等生产性基础设施,为经济调整与发展扫清道路;而待经济发展、政府财源扩大之后,再拿出较多的资金和资源来发展生活性基础设施。如何使基础设施的发展适应经济的高速增长,日本的“随后-同步”模式是较现实的选择。通过采取优先发展生产性基础设施、刺激私人资本扩大设备投资的“增长优先”发展战略,日本较好地解决了经济高速增长与基础设施不足的矛盾。在经济的增长速度以资金资源的供给程度和基础设施的满足程度为函数的情况下,将有限资金投入到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的领域中,采取分阶段的集约型投资方式,无疑有助于解决资金和基础设施不足的矛盾。

参考文献

[1] 马璇,谈步稳. 城市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 河南科学, 2009,10(15).

[2] 周兆芳.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 江西财经大学, 2009,12(01).

[3] 张汉江,魏艳丽,陈晓红,潘胜强.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测算[J]. 系统工程, 2012,11(28).

[4] 张静.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 北方经贸, 2009,10(15).

上一篇:探析ERP在供电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下一篇:浅谈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检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