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及消除方法

时间:2022-06-29 06:48:03

中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及消除方法

摘 要: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数学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在中学教育中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在数学中却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本文分析了常见的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表现,并提出了消除心理障碍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 中学生数学学习 心理障碍 消除方法

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即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1]。这种心理现象会对学生学习数学产生很大的影响,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及时走出困境。

1.中学生形成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

中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教师、家长、社会方面的因素,又有中学生自身的因素。具体地讲,受到以下六个方面的影响:1.“应试教育”大气候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题海战术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忙于应付;2.对素质教育缺乏科学的全面的理解;3.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标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4.数学学科价值还未真正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所认识;5.教法单调死板,缺乏针对性、趣味性和灵活性;6.学生学习方法不对头[2]。

2.中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表现

2.1依赖心理。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因而缺乏自觉学习的动力,总想教师帮助解决问题。比如希望教师对问题进行仔细讲述,或对习题一步步讲解,最后可以模仿硬套。多数教师也乐意这样做,满足学生这些要求。时间一长,学生的依赖心理更强,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最后的结果是学生缺乏钻研精神,更缺乏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可能对学习产生兴趣,也不可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3]。

2.2急躁心理。

在学习中,学生的急躁心理表现有:首先没有认真审题,没弄清楚题意就着手解题,盲目下笔,从而导致解题出错;其次是没有进行条件选择,没有对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解题;再次是被题设陷阱所蒙蔽,没解理解真正的题意;最后是忽视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不进行验证。

2.3定势心理。

教育心理学认为:每个人认知新事物的过程中,都存在着思维定势与迁移。所谓思维定势,就是指人们按习惯了的比较固定的思路去考虑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形式。在许多情况下,思维定势表现为思维的趋向性和专注性,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当这种趋向与当前问题解决的途径相悖或不完全一致时,就会产生消极的干扰作用,使得教师因循守旧,摆脱不了被动模仿的束缚。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往往受到老师的影响和自己的学习习惯影响,对解决数学问题有一定的思维定势和惯性。它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利的,能比较顺利地解答问题和完成作业,另一方面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良的影响。例如,思维单一,缺乏创新,对没有接触过的题不敢尝试去解,等等。

2.4错误归因心理。

当数学考试成绩较差时,部分学生不是冷静、客观地分析出现错误的内因,而是把问题盲目地归结为某些外因,例如归咎于任课教师,归咎于自己的运气不好,因而产生了数学学习的消极情绪。此外,还有自卑心理、自谅心理、迷惘心理、厌学心理、封闭心理等。这些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阻碍着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教学效率和质量降低。

3.消除中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方法

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表明,在数学学习中必须关注学生内在的心理过程。这是因为数学学习活动不仅是“数学认知的活动”,而且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进程,更是在情感心态的参与下进行的情意活动。因此,要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就必须采取正确的对策,帮助学生克服阻碍其数学思维发展和学习成绩提高的心理障碍,营造数学学习的健康心理氛围[4]。应对上面所列的几种中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表现,以下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可以借鉴。

3.1渗透学习目的教育,培养自觉学习心理,克服依赖心理。

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地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学习目的越清楚,自觉性与能动性就越强,心理状态就越好,这就是目的性对学习心理的指导作用。反过来,心理状态越好,学习越自觉、主动,效率就越高,这就是心理状态对学习的反作用。教学中,可从学科价值引导、培养学习兴趣等方面入手,向学生渗透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其自觉学习心理。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学科价值,懂得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知识,明白数学与其他各门学科的关系,特别是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列举数学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具体实例,使学生明白数学在工农业生产、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白当前的数学学习与自己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能力发展的关系,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激发学生的自觉求知心理,增强克服学习依赖心理的自觉性,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3.2培养刻苦钻研精神,克服浮躁心理。

要想使学生学好数学,就需要培养他们的刻苦钻研精神,克服浮躁心理。为了实现有效的数学学习,教师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主动进行各种练习,深入钻研,适时进行归纳和小结;指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积极与老师、同学互动交流,把自己的思维活动引向深入,发挥学习潜能。

3.3培养求异思维,克服消极定势心理。

对于数学学习来说,在深入理解基础知识、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还要善于联想和想象,不断创新学习方法,才能突破旧有的思维模式,推出新的学习策略和方法。然而部分学生不善于积累经验、总结方法,思维带有明显的惰性倾向,习惯于孤立地思考问题,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难以深刻领会结论等,思维缺乏灵活性,形成了消极的思维定势和僵化心理。要克服数学学习中消极定势心理的影响,首先,要使学生明确所学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并在解题中注意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转化化归等思想方法,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其次,要加强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面对新的问题情境,要善于开拓思路,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不满足于一种解决方案和一种答案,追求多思、多变、多法和多解。

3.4分析问题的症结,克服错误归因心理。

归因是学生对他人或自己学习行为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推测过程。美国心理学家海德认为每个人的行为都是有原因的,每个人在行为之后会致力于寻找行为的因果性解释。如果将行为的原因判断为外界力量,就是外部归因;如果判断为自身的因素,就是内部归因,因此,正确归因是激发学习学习动机的内部条件之一。教师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努力寻求正确归因,即寻求行为的正确原因(外因或内因),学会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善于找到问题症结所在,从而有效克服错误归因心理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总之,中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产生的原因也是复杂多样的。与此相应,引导中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也应是多样的,没有固定统一的模式。要帮助学生消除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教师就应不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努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与个性,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获得知识,创造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徐文昌.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及其消除技巧[J].考试周刊,2012(4):74.

[2]史红霞.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及其消除[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8):48.

[3]覃美淑.初中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分析与对策[J].新课程导学,2012(14):9-10.

[4]陈景东.数学学习心理障碍分析及解决对策[J].青海教育,2011(12):39-40.

上一篇:如何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下一篇:百花齐放,实施初中语文分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