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风“正”政风“行”

时间:2022-06-29 03:40:04

【摘要】近年来,行风热线节目发挥广播“声入人心”的优势,贴近群众,成为表达民意、帮助政府做好各项工作的“桥梁”。本文从如何深化节目内容、完善节目的功能、创新节目形式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让行风热线节目更有影响力,从而激发广播传播新的活力。

【关键词】广播 广播节目 行风热线节目

近年来,在种类众多的广播节目中,行风热线节目发挥广播“声入人心”的优势,贴近群众,成为表达民意、帮助政府做好各项工作的“桥梁”。在安徽省内,省台、各地市电台相继开办了《政风行风热线》节目。这些节目,请各职能单位一把手上节目,解决了大量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增进了部门行业和听众的沟通联系,对部门行业改进工作转变作风、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提升部门行业形象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得到了听众的欢迎、社会各界的好评和肯定。

但是,随着基层群众对“热线”熟知度越来越高,信任度不断增加,对节目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热线只能以咨询投诉为主,并且一期节目上线单位也有所限制,直播节目只有固定的时间段,难以满足基层群众的需求。如何让行风热线节目更有影响力,需要深入思考、实践创新,以激发广播传播新的活力。

一、深化节目内容

行风热线类节目要向深度挖掘。总理说过:“民生是国家之本。”,民生、民事、民权、民利、民情、民心、民声是政府关注的焦点,民生新闻的兴起,是受众的需要和市场需求的产物,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政风行风的推进,正是为群众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行风热线类节目以“小民生”为切口,关注的是一件事、一群人、一个行业,反映的是“大民生”的宏观背景。民生新闻要向深度挖掘、提炼其中蕴涵的新闻价值,深入分析事件原因,寻求解决问题办法,预示发展趋势,体现节目的价值。

2010年1月,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政风行风热线》栏目播出了《本周关注:2009年安徽就业状况调查》,记者在芜湖市大学生创业园采访时发现,我省在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同时,出台的政策在资金上却对大学生创业有诸多限制,使得大学生创业举步维艰。同样,在对我省一些福利企业的采访中,记者通过和残疾工人的交谈得知,他们的不少补助政策难以落到实处。记者在报道中并没有局限于仅仅展现问题,而是对当地主管部门、省内教育、劳动保障等主管部门进行了采访,深入了解政策缺失、政策难以落实的深层次原因,传达最新的就业政策动态,并且采访多位专家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剖析,分析原因所在,提出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案。报道播出后,不仅听众反映报道客观、公正,也得到了省政协领导的认可。

行风热线类节目要“快”、“活”、“先”。突发事件在近年重点新闻报道中占有重要比例,而广播媒体反应快速,报道迅捷,发挥着电视、报纸等媒体难以比拟的优势。行风热线类节目更应当在突发事件中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和影响力,报道最新情况,政府决策,发挥通讯中枢作用。作为传统媒体,不少听众感觉广播新闻报道有些刻板,不够鲜活。2009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行改版,改版后的节目快字当头,语言鲜活,充满活力,一改广播新闻报道的节奏速度,收听率飙升;“先”,行风热线类节目是政府职能部门和基层群众之间的桥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重要的政治、经济、社会事件等政策法规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行风热线类节目正是担当“先”这一需求的最佳渠道,不仅要在政策导向上做到“先”,做足充分的解释与剖析,对事态、政策发展能够正确判断,还要能够对一些事态发展及时发出预警,做到“防患于未然”。

合肥市自2010年1月1号起,禁止摩托车上牌,5月1号起禁止燃油助力车上路。消息一出,引起很大的社会争论。《政风行风热线》栏目及时在节目中引入摩托车驾驶员、交警、市民以及专家意见,做好政策解释,疏导听众情绪,让广大市民明白,“禁摩”利大于弊。同时,也对政府相关部门提出建议,对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公共政策要完善,专家的观点也为政府部门提供了解决办法的参考意见。

行风热线类节目要引入广播评论。广播在向听众提供信息的同时,还要提供背景分析和观点,这是广播新闻评论的本质。新闻评论,除了语言技巧的运用之外,还需体现媒体的情怀,要在言简意赅的评论中,让听众感受到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对百姓生活的关切之心。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包括黑龙江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新闻夜航》中,记者在简洁的结语中阐述了媒体的立场、观点。和新闻事实比起来,媒体的观点更能打动人、震撼人,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力。行风热线类节目,是一个具有双向服务功能的节目,引入广播评论,不仅能够表明广播媒体对新闻报道鲜明的立场,还能对事态的发展产生一种舆论影响力,广播评论做得好,是对节目公信力的提升有利。

二、完善节目功能

行风热线类节目要成为舆论监督与行政监督、群众监督的有机结合体。目前,行风热线类节目的功能基本上围绕“桥梁”而展开,仅仅在节目平台上实现自身的舆论监督功能,舆论监督的力度还很不够。行风热线类节目应与纪检监察部门和宣传主管部门联手,由职能部门与群众直接对话,打造出一把兼具舆论监督、行政监督和群众监督优势的“三刃剑”,使得节目更具权威性。

在完善三方监督的同时,行风热线类节目还要加强双向服务功能。一方面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增加和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单位上线频率,尤其是群众反映问题多的重点部门、重点行业要增加上线频率。行风热线类节目既是维护群众利益的平台,也是展现部门和行业形象的窗口,节目也要成为单位宣传政策、广纳民智的平台,加强管理、转变作风、推动工作的舞台。另外一方面,行风热线类节目还要加强反馈机制,加大督办反馈的力度,让公众对节目留下深刻的印象,真诚的信任。

仍以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政风行风热线》节目为例。2010年1月11号,寿县丰庄乡湖沿村陈女士在节目中反映当地计生部门随意提高违反计划生育罚款标准。栏目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这一连续报道引起了省计生委有关负责同志的高度重视,立即责成寿县计生委展开调查,解决这一问题。谁料时隔半个月,记者在了解反馈情况后得知,当地计生部门在报道播出、上级领导责令之后,并没有无条件为陈女士办理相关证件,而是以其他名义,仍向陈女士变相收取费用,并警告陈女士不许再打电话给省电台《政风行风热线》节目,记者多次采访省计生委有关部门,请省计生委协助,并在节目中进行舆论监督事态发展,用“钉子般”的精神促成了问题的最终解决。

这一系列新闻报道,正是舆论监督与行政监督、群众监督共同完成,记者将反馈做到底,披露了基层行政部门不作为的情况,促成了问题的解决,更让节目赢得了广大关心、关注这一事态发展的听众的心,增强了听众对节目的信赖。

三、创新节目形式

创新,是新闻节目发展动力所在。行风热线类节目的现状已经难以满足听众的需求,这类节目的创新,迫在眉睫。

首先,创新节目形式,要从节目内容策划入手。一个好的策划起码是节目成功的一半,广播节目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策划的竞争。策划,比拼的是谋篇布局,整合资源的思路。要在节目有限的时间内传递有效的信息,提升节目内容的质量水准,“抓住”听众的耳朵。在我省各地行风热线类节目中,大多时间长度在30分钟到1个小时,在这样长的时间段内,对新闻的播报、热点的关注、嘉宾的访谈、热线的接入要形成起伏,既要有对听众有用的重点关注的时政新闻、民生、气象,乃至节日的提醒,也要有“抓住”耳朵的新闻热点、焦点。

其次,创新节目形式,要加强媒体联动。在这个第四媒体异军突起的时代,广播传播仅仅依靠广播自身是远远不够的,现在不少行风热线节目都在节目中引入了短信平台、网络平台,加强和听众的互动。借助网站,可以辅助广播媒体在同步报道、资源共享、远程协作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固定时间播出的节目,变成了随时可以点播收听的节目,改变了广播稍纵即逝的缺点。有了媒体辅助,行风热线类节目也可以不再局限于30分钟、60分钟的直播时间,而是24小时,全天候为群众服务的热线。省外不少广播电台的行风热线类节目,还借助“声屏报网”互动,扩大节目影响力。

行风热线类节目的创新发展,要有完善的节目运行机制作保障。行风热线类节目是舆论监督与行政监督、群众监督的有机结合体,在节目运行中建立完善的受理、转变、督办、反馈、评估、考核制度,加强自身建设,这对促进健全党委政府部门统一部署热线工作制度,提高各个部门和行业的重视,增强节目权威性,加大解决问题的力度将发挥重要作用。2008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政风行风热线》节目开播第二年,落实了领导“上线”、投诉分析、“首接”责任、处理反馈、定期通报等五项制度,为节目中反映的问题的解决和处理速度的提高,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全媒体时代,作为广播人,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百姓视角、心系百姓情怀,贴近百姓需求,发挥广播优势,在行风热线类节目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中,树立起政风行风建设的一面面旗帜,推动政风行风建设的深入开展。■

(作者单位: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广播新闻采访部)

责编:周蕾

上一篇:论电视访谈类节目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下一篇:试论我国综艺节目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