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活动经验,促进学生能力提升

时间:2022-06-29 12:10:34

积累活动经验,促进学生能力提升

摘要:文章着重要求教师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关键词:情感体验 建构模型 数学思维

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这个认知主体经过体验、感悟数学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获得对数学事实的理解与掌握,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生成直接经验和理性认识,建构数学知识模型,发展数学解决问题能力。

一、创设活动情境,关注情感体验

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积极设计丰富多彩的动手实践活动,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使好动、爱玩的学生在这些活动情境中激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他们全身心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做到善学、乐学、会学。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动物运动会”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创设活动情境:伴随着雄壮的运动员进行曲,屏幕上展现了景色宜人的大森林,各种动物聚集在宽阔的、彩旗飘飘的运动场上,参加运动会的猴子、兔子、小狗、狐狸等纷纷摩拳擦掌……学生沉浸在森林运动会的激烈气氛中,此时,教师提出:“动物王国准备举办森林运动会,小动物们纷纷报名参加。参加跑步的动物有8种,有9种动物报名参加跳高,请大家猜一猜,这两项比赛一共有多少种动物参加呢?”学生兴致盎然,纷纷回答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动物有17种,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紧接着提出:“老虎大王在点名时发现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动物不是17种,咦!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在教师的预设问题情境里,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强烈探究欲望,生1:“可能有16种?”生2:“或许有13种?”生3:“应该是比较少的种类吧?”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引导学生议一议、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大家认为他的想法合理吗?”创设生动的活动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进一步参与数学探究活动,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效拓展数学思维。

二、亲历认知过程,有效建构模型

教师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活动过程,让学生从已有的数学经验出发,经过自主思考,发现或概括有关结论,初步形成探索数学知识,形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探究数学新知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操作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断地积累和丰富活动经验,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乐趣,亲身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实现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建构数学知识的认知体系,建立数学模型,掌握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在多媒体屏幕上出示了教材第80页方格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方格图中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在数方格的过程中,学生经过合作讨论交流,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宽,以及它们的面积分别相等,长方形的面积刚好等于长乘以宽,平行四边形面积刚好等于底乘以高。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我们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运用这个方法进行计算?大家已经学过长方形的面积,我们能否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进行计算呢?”接着,给每个学习小组分发平行四边形的硬纸板和剪刀若干个,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教师巡视并适时点拨,学生经过实践操作后,各种拼剪成的长方形展现在大家面前,教师则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拼出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进行比较,面积是否有变化?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通过探究活动,学生感悟了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在观察与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学生经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认知过程,激活已有的活动经验,丰富和巩固数学活动经验,有效地建构了数学知识模型,生成了数学学习能力。

三、引导学会思考,发展数学思维

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从各种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全身心参与学习过程,采用多样化的算法,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转换,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对遇到的数学问题能够做到分析、综合、概括,学会假设,对假设进行验证,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从而开放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数学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例如,教学“小数除法”例6时,教师出示4.5÷0.5=?让学生对这道题目先进行观察,再说一说这道题目跟以前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一样?应该怎样计算?学生已经学会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一看到除数是小数时,头脑中已有的概念自然与遇到的现实问题发生冲突。生1:“怎样把除数0.5转化成整数呢?”生2:“当除数0.5通过扩大10倍后转化成整数5后,如果要使商不变的话,被除数4.5又该如何转化?”生3:“转化后商的小数点应该怎样写呢?” 教师肯定学生的质疑和思路,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进行探究,通过探究交流后,学生代表上台板演竖式并讲解思路,生1一边进行竖式计算,一边讲解:“除数扩大10倍后成整数5,为了使商不变,被除数4.5也要同时扩大10倍成45,那就变成了45除以5,商就是9。”生2:“如果被除数和商同时扩大到相同的倍数时,如果出现被除数的位数不够,又该怎么办呢?”教师则适时出示例6:12.6÷0.28=?再一次让学生进行探究,并及时给予点拨。在思考与交流中,学生明白了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了几位,被除数中的小数点也要相应地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少几位就补上几个“0”。

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进行验证,在验证中概括地体验、感悟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各自的探究观点,使学生有效地探究知识,从而灵活地解决数学问题,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条理性,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锤炼和发展了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活动经验是联系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之间的桥梁。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提高数学能力,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悟数学、体验数学、应用数学。

(责编 赵建荣)

上一篇: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走向高效 下一篇: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