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瓷刻划花与瓷浮雕的区别与联系

时间:2022-06-28 08:15:50

论陶瓷刻划花与瓷浮雕的区别与联系

摘 要:介绍了景德镇宋代陶瓷刻划花的发展及其艺术特征,并总结了清末民初 该地瓷浮雕的概况;从技法到题材再到制作所需使用的工具,阐明了两者的区别联系,并展望了瓷浮雕美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刻划花;技法;瓷浮雕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072—01

自古代社会的彩陶再经隋唐五代的不断发展,刻划花装饰已从简单的几何纹逐渐发展成熟,至宋代已达到一个小顶峰,成为当时陶瓷的主要装饰形式之一。景德镇的湖田窑刻划花装饰集南北之大成,品种多样,繁花似锦,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独具一格,为世人喜爱和赞赏。其纹饰中常见的是一种以等量而不等形和依支点而不依轴心的均齐与平衡形式,从外表看是均齐形式,实际上她的细部组织却富有变化。所以宋代刻划花纹饰构思灵巧,严谨而又活泼,规矩而又生动,是统一与变化的有效融合。其常与影青釉搭配,由于所刻纹饰呈一边深一边浅,釉料覆盖后,因填充厚薄不同而浓淡不一。深厚者呈浓重色,浅薄者呈淡浅色,使釉色与纹饰相映成趣。其形式和内容载体上多为同心圆器物,再加上瓷质洁白如玉,釉面莹润,使得刻花纹样更加流畅生动,精巧细腻。那么如此精美的刻划花需要怎样的技法要求呢?

总体上,我们可以把其分为两类。其一,是直接用尖刀在坯体上刻出花纹,也就是以刀来走线,所出的线纹可深可浅,长短变化奇妙丰富,使整个纹饰流畅、自然、生动,最后又若隐若现于玉质般的釉层下面,使人与纹饰之间产生一种距离美与朦胧美的感觉,有如“隔雾看花”,让人愉悦。其二,就是踢掉除图案以外的坯,俗称“踢地”,让剩下的纹样凸显出来,然后再对图案进行精加工处理。此法就是对平刀运用的深入考验,如对图案的边缘倒角或圆角处理,其目的是使之平滑、圆润。而在踢掉废坯时需要把“地”刨平,而若功力不够,就会越刨越使“地”出现波浪状,最终导致效果看起来不趋娴熟自然。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代后期主要发展青花瓷,陶瓷的装饰技法以绘画为主流,之后清代的彩瓷,更把釉彩装饰推至高峰。清末十九世纪,国势衰微,官窑没落,瓷业生产每况愈下。浮雕瓷就在这个时候发展,出现了仿象牙、竹木、玉石雕刻之瓷,且大量生产文房用品,在其他瓷器制品水平衰弱之时,独树一帜,形成了鲜明的陶艺风格。其中大多都为素胎和单色釉浮雕瓷,他们的出现象征着一种新变革。期间名家辈出,如李裕成、王炳榮、陈国治等。其中李裕成的一款浅黄釉花鸟图笔筒,在近底部的一块大石旁边,生动地刻出一株虬干而繁花盛开的梅树,斜出横伸。花枝间栖一黄鹂,与半隐在丛大石后的另一黄鹂相互唱和。大石块的另一侧雕刻一修竹,枝叶向天伸展,与菊石梅树构成茂密的景致。此作品雕饰自然,效果尤佳。再如王炳榮的白釉松鹤纹鼻烟壶。鹤的立姿、羽毛、长足,精刻细琢,自然生动。又在眼睛、鹤顶、喙、足等部位施黑釉,形成黑白对比。松树的老干、横伸的松枝、展张的松针,无不仔细刻画。在寒冬里,鹤与松一样,无惧风雪寒霜并寓意松鹤延年,坚毅不扰。其精湛的雕工,使此品成为白釉瓷浮雕的力作。他们充分利用景德镇瓷泥的特性,所制器物,屡有佳作。经过观察和研究后可发现,其作品所用的技法和器型既有刻划花的影子又有新的亮点。

清末民初景德镇瓷浮雕除了继承宋代以来的刻、划、堆等技法外,还创造了牵浆、镶接、捏贴、修接等新技法,很多时候多种技法综合运用于一体,并融入了一些国画的风味,创造了不少艺术精品。在器型上,人们似乎认识到了艺术形式和功能同样重要。其中出现了大量的文房四宝、水洗、鼻烟壶、香薰、砚屏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刻划花工艺是瓷浮雕的基础和前生,瓷浮雕是刻划花的延续和发展。它们既有形式上的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可以说瓷浮雕是从十九世纪早期开始成为时尚,并与过去的时尚有一个突然的转变。当然,在某一特定的层面上可以说这是突然的兴盛,而在另一层面上也可以说是传统工艺中一股未断的丝线。

我们知道,瓷器雕塑均可称为雕瓷,其中可包含五大分类:一为浮雕,将花纹凸刻出来,与阴刻相反;二为透雕,在瓷器上将部分花纹雕空,使内外洞透;三为圆雕,即立体雕塑,写实或写意的塑造各式人物和动物等;四为雕镶,与浮雕不同,它是将主体花纹预先雕捏出来,然后镶贴在坯体上,因此花纹最突出;五为阴文雕刻。因此前面所讨论的刻划花和瓷浮雕都可以把其归为浮雕类。再从雕刻所需要的工具来看,其都有一共同的特性,那就是得自制刀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每一个雕刻工作者除了学习基本技法外,制刀也是其必须的学习过程。而刀具总体上又可分为三类,分别是斜口刀、平口刀和圆口刀。不管是刻划花还是瓷浮雕都需要娴熟与灵活的制作和运用各种刀具方能事半功倍,成就佳作。而这又可说是刻划花与瓷浮雕的内在联系点之一。.

从宋代景德镇的刻划花装饰到清末民初的瓷浮雕,我们看到了其发展过程的跌宕起伏。有高潮,有低谷,有继承又有创新,在区别与联系中又映正着社会的发展状态。如今,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和文化产业大崛起的阶段,若能把握和利用好时机,瓷浮雕也必将迎来其新的精彩旅程。

参考文献:

[1]冯先铭.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年:2001—12.

上一篇:浅析《琵琶行》的景物渲染艺术 下一篇:原始美术符号性及其在现代艺术中的审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