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儿肺炎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研究

时间:2022-06-28 03:20:21

浅谈小儿肺炎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研究

【摘要】:目的 研究小儿肺炎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方法 选取某院2012年5月到2013年4月的100例小儿肺炎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并分析其临床表现,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结果 通过治疗小儿肺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结果,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结论 医务人员应关注小儿肺炎的临床治疗,科学诊断和治疗,减少后遗症,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小儿肺炎;急性呼吸衰竭;换气功能

呼吸中枢和呼吸器官的各种疾病会造成的呼吸功能障碍,是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的病因,出现缺氧或氧伴二氧化碳潴留的状态,是一种会造成一系列代谢紊乱和生理功能障碍的危重临床综合症。

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是由于肺部炎症,以及炎性渗出、支气管、肺泡充血造成的,还会导致氧气缺乏和二氧化碳潴留。若将肺泡炎症和换气功能障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其氧气的缺乏情况十分明显,而二氧化碳潴留的现象不显著,I型呼吸衰竭是其主要表现形式。炎症自限性差和免疫功能不健全,使小儿很容易患有支气管炎症,其分泌物堵塞、粘膜肿胀,并会影响通气和换气功能,缺氧现象和二氧化碳潴留很严重,导致Ⅱ型呼吸衰竭的发生。呼吸器官本身的炎症是肺炎,但是因为肺炎合并症以及病原体作用等原因,会增加脑血管的通透性,造成脑部氧气的缺乏,形成脑水肿,从而形成中枢性呼吸衰竭。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的100例患者,年龄范围是78天-7岁,男性65例,女性35例,其中有40例是2月-1岁,45例为1-3岁,15例为3-7岁,通过记录可知,死亡32例,存活68例。其中10例患儿因为送来就诊时间过晚,没有抢救机会;4例因为未完全控制反复心衰;其余的患儿都因为重症肺炎并发中枢性呼吸衰竭。存活的病例中,拥有后遗症的有10例,并出现不同程度的智能减退,应重点训练语言理解能力。还有2例患儿出现右侧肢体瘫痪,行动不便,语言不清,无法自主生活,采取中西医治疗,效果并不理想[1]。

1.2临床表现

轻微呼吸衰竭:呼吸困难,三凹征明显,呼吸速度变快,偶尔会出现呼吸戒律改变;重度呼吸衰竭:呼吸困难,三凹征情况加重;重度呼吸衰竭:呼吸困难,三凹征出现两种极端,呼吸速率由较快变成较慢,并且节律不定。会出现昏睡或昏迷,甚至惊厥。

1.3治疗方法

1.3.1改善通气情况

保证呼吸通常的主要措施是对轻拍患儿背部,使其勤雾化、勤吸痰。还可以适当的在雾化液中加入青、庆大霉素等,能在湿化痰液的基础上,起到消炎和抗过敏的作用。有50例患者小儿肺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经上述方法,给氧气不小,20例进行气管插管,使用人工呼吸机,时间范围是2小时-15天。

1.3.2去除支气管痉挛

对患有重度肺炎并发呼吸衰竭的患儿,酚妥拉明是其首选的血管活性药物,氨茶碱是可选药物,每次应服用0.5-1mg酚妥拉明,并加上5毫升10%的葡萄糖液或是滴入莫非氏管点滴,循环时间为2-3小时,一天3-5次,病情出现好转后,可适当使注药时间延长,循环时间为8-12小时,3-5天为一个疗程。还可以精滴氨茶碱,1-3 mg/kg为维持量,间隔时间为8h,维持时间为2-4天[2]。

2结果

表1:100例患儿的临床表现

Ⅰ型呼吸衰竭 Ⅱ型呼吸衰竭

70例 30例

呼吸节律不齐 15例 呼吸衰竭 25例

喘憋 22例 呼吸节律不齐 17例

烦躁 20例 心跳骤停 5例

发绀 48例 意识障碍 20例

肢体冷 8例 合并心衰 24例

心衰 45例 肾功能衰竭 4例

3讨论

毛细支气管和重症肺炎时肺泡受损,会造成换气功能和通气的障碍,使呼吸衰竭和低氧血症更加严重,氧分压很低,二氧化碳的潴留造成脑血管的扩张,减慢脑血流,脑细胞缺少氧气,影响线粒体能量代谢功能和钠-钾泵功能,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血管和神经细胞的水分含量增加,易出现弥漫性水肿,使呼吸衰竭现象加重,选取的100例患者会在PaCO2< 6. 7KPa(50mmHg)时,出现呼吸节律不齐、困难,心率加快失常现象,甚至有烦躁、昏迷的表现[3]。

分析血气是呼吸衰竭的诊断依据,二氧化碳分压(PaCO2)增高是大部分重症肺炎患者的表现症状,不同程度的呼吸性和混合型的酸中毒也是其表现,还会导致脑水肿和脑痛。患儿PaCo2>70mmHg静脉血时,会有呼吸抑制的情况;当PaCO2>90mmHg,PH130mmHg,PH

应采取综合措施治疗婴幼儿的危重病例,对原发病和合并症积极治疗,使脏器功能不受危害,以免病症恶化导致呼吸衰竭。通过对早期呼吸衰竭的临床现象进行研究,其临床现象有心率加快、呼吸加快、精神异常等等,要采取供氧、通气等方法,预防并发症、缓解缺氧状态,使后遗症减少。还要减短运用人工呼吸器的时间,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防止机械通气对肺组织的损伤和感染。

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是呼吸衰竭常伴有的现象,所以应采用电解质测量和血气分析,以指导临床对相应治疗的应用。心肺功能异常时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常伴有的现象。α1α2受体应由酚妥拉明选择阻断,动脉痉挛能得到解决,静脉血管容量得到扩张,使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增加,促使心肌收缩力增加,使肺动脉压、左室舒张末压及心脏舒张末期容量下降,使心脏负荷减轻,全身微循环得到改善。

导致重症肺炎并发呼吸衰竭加重和致死的原因之一是脑脊液压力的升高,所以要加强颅内压监测和指导治疗。病死率和颅内压的增高程度呈正比,颅内压> 2. 45KPa(20mmH2O)时,病死率高达75%。抢救的重要措施是积极降低颅内压,目前控制过度通气是降低颅内压的一种较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王云波.我国医疗损害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2012(5):164-165.

[2]彭允忻.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中医证型变化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5):179-180.

[3]徐盼.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疗效评价[J].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4):142-143.

上一篇:腹腔镜手术治疗胆结石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升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