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世界城市建设及对中国的启示

时间:2022-06-28 10:11:53

论日本世界城市建设及对中国的启示

摘 要:世界城市伴随经济全球化而出现和发展,日益融入世界的中国部分城市也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以日本大城市东京和京都为例,论述了日本的世界城市建设的内容和特征。东京从模仿学习到建设优质生活环境,经历了对世界城市观念的改变;京都保护利用文化遗产同时积极推进国际化,都是为了搞活产业和文化。世界城市或世界名城本质是优质生活;扬州要建成世界名城,既需要观念的国际接轨、对于国内外资源尤其是信息、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又需要培育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舒适的生活环境,创造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即提供能够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普世价值。当“精致扬州”变成市民的精神基因普及到各方面,各项事业以世界先进为参照系,就可尽快提高城市产品和生活质量,赢得世界尊严。

关键词:世界城市;日本;扬州;精致;优质生活

Abstract: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brought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cities. Some major cities in China put forward the goal of building a world city . in this paper,take Tokyo and Kyoto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content and features of the world cities in japan. The article believes that the quality of life is the essence of the world's cities.the way to famous city in the world for Yangzhou need to learn advanced practices , to adopt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not only in the residential, transportation,but also in terms of legal, administrative, education and so on. Create a good social environment suitable for business and life.

Key words:World cities;Japan;Yangzhou;Exquisite;Quality of Life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12-17-(8)

地理大发现、产业革命及市场经济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国家、世界观念和生活方式,世界经济、世界城市应运而生。“世界城市”的概念为苏格兰学者格迪斯(P.Geddes)1915年《演化的城市》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他把产业革命后的伦敦称作世界城市,因其产业技术领导着世界。在二战后西方工业国的信息化、城市化、国际化为特征的社会变迁中,城市对于地域、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影响日益扩大。城市之间的经济网络开始主宰全球经济命脉,出现了一批在空间权力上超越国家范围、在世界经济中发挥指挥和控制作用的全球城市。国外研究者对之有不同的称呼,如首要城市(primate cities)、世界城市(world cities)、全球城市(global cities)、国际城市(international cities)、巨大城市(mega-cities)等。相关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八、九十年代增多,迄今为止西方关于世界城市的研究主要有五大学说:一是约翰·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二是强调生产作用的萨森学说,三是强调创意资本作用的弗罗里达学说,四是强调“流动空间”的卡斯特尔学说,五是强调区域作用的司科特学说。本文论述日本的世界城市建设之路,并以扬州为例提出中国的世界城市建设路径。

1 对“世界城市”循名责实

早在霍尔(Peter Hall)1966年的《世界城市》书中,就把东京与伦敦、巴黎、莫斯科、纽约并列为世界城市,因为它们是全球意义的政治、商业、文化舆论中心,专业人才和劳动者集聚的中心。但是东京的世界城市地位并非有意识追求的结果。在被学界认为是世界城市的时候,东京自身尚未意识到,正如日本“经济大国”地位也是首先由欧美学者议论起来的那样。所以,东京都自1980年代初开始,有意识地以纽约、伦敦为榜样,要建设成为世界城市。1986年日本国土厅发表的《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东京都第二个长期规划》中都明确提出了东京“世界城市”的目标。当时人们认识的“世界城市”是指国际金融中心。1990年东京都的“第三次长期规划”中,首次正式表明“树立东京与纽约、伦敦并列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成为世界经济的据点”的奋斗目标。但不久社会观念发生了改变。1990年在伦敦召开的关于世界城市的国际会议提出,世界城市不仅要具备国际金融功能,还要从生活的丰富性、雇用机会而且特别是人的居住空间这一城市本来的立场考虑。此后,日本社会观点主流也跟着转变,认为世界城市是指不仅在经济方面,而且在生活、文化方面领导世界的城市。东京都都市计划局编著的《东京都市白书91》提出,东京要像纽约、伦敦那样成为各个民族、文化、收入的人们能够共同工作、生活的场所。从生活品质的角度看待“世界城市”,认为城市概念中没有必要特地称为“世界城市”。有人提出径直叫做“国际城市”更好懂。因此1995年《东京计划95》指出,城市本来是为了人们实现幸福和生活丰富而建造的,建造城市的本来目的不是为了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世界经济据点”。东京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富裕、高品质生活,搞活经济、改造城市,提高东京的活力。”[1]并且明确了搞活经济、改造城市是手段,富裕、高品质生活是目的。1995年前后世界上一些著名城市相继提出类似的奋斗目标,纽约是“容易生活的优质都市”,伦敦提出“提高生活质量”,旧金山以“改善作为生活场所的城市功能”为目标,瑞典城市建设指向“轻松的日常生活”。

1980年代末,我国明确提出要在全球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打造中国的国际城市和世界城市。1990年代一度有40多个城市提出在10至20年内建成国际城市的目标。新世纪以来,我国北京、上海等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2005年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到2020年确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国际城市地位、到2050年左右进入世界城市行列。2008年在国务院关于长三角、珠三角的迄2020年的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都提出了把上海和珠三角地区建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城市或者大都市圈的奋斗目标。作为国家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扬州,2012年6月表明了迈向“世界名城”的雄心壮志。其实,“国际城市”、“世界城市”、“世界名城”等词语,本来是城市研究者在比较研究中提出的用于陈述的概念。最初一批被认为符合某个定义的城市,并非在先确立“××城市”的概念后建成的。同发达国家极少谈论而在中国等后发追赶型国家“现代化”成为舆论和学界的热门话题一样,我国提出建设世界城市、世界名城的目标,将成为促进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向世界先进水平靠齐的重要动力,但实际上一般而言,一座城市总是难以按计划建成某种类型的城市。“世界城市”或“世界名城”同任何名词一样,学界和实务工作者的认识是丰富多样、见仁见智的,并无统一标准。从世界现状看,各国城市追求的共同目标实质是优质的生活环境、高质量生活水准。扬州要建设的世界名城,比起确立一套指标体系然后逐项对照奋斗来,更重要的是把城市建设和管理提高到世界领先水平。

2 利用一切资源服务城市发展

2.1 “利用”的理念

人类同一切生物一样,生活在世界上首先和主要的任务是满足自己的欲望。这虽然是简单而普遍的客观事实,但是历史上在许多文化中对于人的自利性持批判态度,甚至设计出一套制度来遏制人欲的满足。古代中国的圣贤们孜孜以求“存天理灭人欲”,把人欲视作洪水猛兽般邪恶,社会精英们极少致力于衣食住行的改良,社会交往中以万事不求人为荣。欧洲近代以来领先世界的进步源泉是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人们利用自己的体力智力追求幸福得到肯定和鼓励。启蒙运动解放了人的潜能,促发了后来的科学革命、产业革命和政治革命。伦敦被视为最早的世界城市,正是以它在世界范围内利用资源为特征:非洲的人力、美洲的原料、东欧的市场都被英国人利用起来了,以伦敦为中心组织运输和生产、销售。可以说,一部资本主义发展史,就是资本家对于全球资源的利用史,离开海外贸易就无法想象近代产业的发展。如今,“利用”成为先进国家的普遍理念,土地、劳力、原材料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一些领域狭小、人口有限、资源贫乏的小国或地区例如日本、韩国、新加坡和香港等,由于善于利用全球资源组织生产和服务,迅速跻身先进行列。

2.2 日本对于文化遗产和外部资源的利用

作为后来居上的现代化典型,日本在利用世界资源发展自己方面做得很充分,传统和外来的兼收并蓄。世界文化名城京都可以作为代表。京都是日本著名的古都,传统文化集中的城市,它是日本佛教中心、神道圣地,全市有佛教寺庙1500多所、神社200余座。古代文化遗产占日本全国的15%左右,有17处古迹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被称为“真正的日本”,现在正致力打造成为世界文化交流中心。

对于文化财产的保护,除了常规法律外,京都市目前的措施有:(1)未来遗产运动。老龄化、城市化导致乡村人口过疏,无形文化后继乏人,经济开发等造成原生态自然的消失,使地方的文化和自然濒临危机。“未来遗产运动”是把悠久历史与传统基础上培育起来的丰富的地方文化、自然遗产遗传给百年后的孩子们的运动。活动内容包括修复古建筑、疏浚河道、保护古村落原貌、保存铁道等产业化遗迹等。(2)以现代技术保存传统文化资料。为了把宝贵的传统与文化传诸后世,行政机关、大学、研究机构等各种团体,把与京都相关的各种材料以数字技术进行记录、保存。把京都收藏的名画,还有桂离宫、修学院离宫等非公开设施,以数字影像、电影等手段进行介绍和解读。把木匠、瓦匠、铁匠、石匠、漆器、草席、竹篱的工艺技术、劳动过程全部记录了下来。现在已经完成的有近代建筑、工匠、祭祀、街道、河川、无形民俗文化财的拍摄制作,专门建立了京都大学电子图书馆收藏它们。市民可以借看、可以购买,互联网上可以下载。

在妥善保存、利用古代文化遗产的同时,京都大力推进国际化。1995年公布了《京都国际化规划》,国际化的重点在于促进市民的国际理解、民间国际活动,建设向世界开放的地方社会,培育作为地球社会一员的京都府与市民。1996年建成“京都国际中心”作为推行国际化事业的主要机构。中心举办的活动有开设关于支援外国儿童和家长的研讨班,面向市民举办关于国际理解的研讨会,对于府内团体的国际合作活动进行广泛介绍宣传等。(图1)京都府还向本地居住的外国人寄送日英双语版的报纸(每年4期),每月发行电子杂志,通过网站发送京都的信息。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在京都居住的外国人安心、便利地生活,例如提供英、中、韩等多语种的生活咨询,开办初级日语入门培训,多语种信息,对于母语为非日语的儿童进行学校生活指导,举办多种活动增加留学生与本地居民的接触机会。

京都保护文化遗产,是为了满足当代人的精神需求,带动旅游业、教育事业发展;积极推进国际化,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社会活力,提高在国际上的发言权。实际上,一部日本历史就是对于海外文化利用史。古代吸收中国文化,近代以来大力吸收欧美文化,利用先进者的知识技能发展自己。当今日本的海外投资、贸易、留学都规模巨大,经历过二战中的一意孤行及其毁灭性失败、战后高速发展的日本,深刻认识到自己的安全、繁荣离不开国际协调。

2.3 扬州如何利用世界资源

2.3.1 观念变革的必要

著名的美国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说过“一个人的目的决定了他注意的中心”。[2]中外历史和现实证明,思想观念决定生活方式和形态。扬州要建设世界名城,首先必须用现代世界通行的观念去看待一切,即价值观首先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与国际接轨。同其他历史文化名城一样,扬州不但地面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古迹名胜、地下有丰富的遗址墓葬等有形的文物资源,还有传承久远且至今仍然活着的传说、工艺、风俗习惯、生活观念等无形遗产。有形的遗产基本都可作为旅游、教育资源利用。无形遗产中,有些具有永恒价值例如勤劳、节俭、仁爱应该继承和发扬,而有些习俗和观念需要与时俱进地扬弃或改良,例如得过且过、依赖圣君明主、马虎、自给自足等。

2.3.2 利用世界资源建设世界名城

中国城市要建设世界城市,扬州要建设世界名城,必须善于利用全世界的各种资源。迄今为止中国各项事业取得的发展,主要是以本国廉价劳动力、土地、原材料与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结合,加上修改了很多束缚人们生产经营积极性的法律制度,积极与国际接轨导入市场体制的结果。江苏省地处我国沿海地区的中部,有大片平原,水网密布,邻近上海,优越的地理环境加上人民勤劳好学的文化传统,历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较好的地区。最近若干年来江苏吸引的外资约占我国的四分之一,是江苏经济发展能够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源泉。

国内和国际形势处于剧烈而深刻的变化中。前30年的对外开放,使中国基本完成了工业化、积累了相当的财力基础,但是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我国所处的低端制造业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目前的社会老龄化也使廉价劳动力资源减少、劳动成本上升,所以国际资本向东南亚、南亚、拉美转移,那种简单模仿、大量制造而资源能源高消耗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持续。学术界和政府高层倡导多年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本原因就在于此。运输条件对于地方经济和城市发展十分重要,历史上扬州城市的兴衰也证明这点。隋唐以后直至晚清,扬州的繁荣跟长江和大运河密不可分,近代以来大运河湮塞和津浦铁路、海运的兴起,使扬州失去了便利的运输条件,铁路沿线城市发展起来,扬州的发展就相对落后了。改革开放以来,扬州跟全国一样,城乡面貌发生根本改观。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交通基础设施突飞猛进,高速公路、跨江大桥、铁路、民航机场相继建成使用,为扬州经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条件。但是,必须清醒认识到,像便利的运输系统这类工业化大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条件,扬州以外的许多城市都具备,特别在长江三角洲这片地域内,不仅有上海、南京、杭州这样的特大城市,还有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成长很快的同类城市。扬州要在与周边城市的激烈竞争中胜出,在比较各地的优劣形势下,结合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扬州可以软的方面为突破口,错位竞争形成比较优势。比如,在利用海外市场方面,过去国内企业只是接受外商的来料加工、来样订货等,成为跨国公司的加工车间而已,产品的开发设计、销售这些价值链条中利润最大的环节都由外商掌控。今后要鼓励本土企业主动走向海外,自主开拓海外市场。如果扬州有一大批跨国公司驻扎,成为货物、金融、信息、人才的国际集散地,扬州就成了国际城市。在利用海外资源方面,要把重视利用技术、资金转变为重视利用人力资源,而且利用海外智力需要从制造业、酒店管理等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例如城市规划和管理、教育、医疗、金融、新闻出版、研究开发等。

当然,利用海外资源首先需要本地社会解放思想,积极主动适应时代变化,例如转变以官位独尊的社会意识,平等尊重社会分工,在珍惜市民的勤劳节俭这些有利于财富创造和积累的传统精神的同时,培养和尊重市民的主人公精神,以激发他们智力的充分施展,形成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舆论氛围。大政府小社会的状态逐步向小政府大社会方向转变,政府作用止于提供公共服务,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通过自由竞争激发社会各界的创造力。以市民和企业为事业主体,行政机关辅助行业协会等公民组织制订规则、维持秩序,培育自我发育、自我管理的公民社会。这方面,媒体应该走在前头,因为舆论在塑造社会价值观方面具有关键作用。

3 提供和创造普世价值

世界城市或者世界名城,都是至少在某个或者多个方面具备影响世界的因素。在多种种族、文化、宗教的世界,唯有超越差异的普世价值才能吸引所有人。世界城市的成功因素有多种,本文无法面面俱到涉及,但以下三点是共同的,也是扬州建设世界名城的必需内容:

3.1 一流的创业就业环境

跨国公司总部集中、移民众多是世界城市的特征。目前中国一些特大城市开始认识到总部经济的价值,都在积极吸引大公司总部进驻。现代社会财富快速增长,依赖于把资金、劳动力、原材料、市场组织起来循环的企业制度。一个城市具备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就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城市经济就充满活力。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硬件方面有土地、交通运输、通讯、水力电力等,软件方面则有透明公正的法律、金融、会计、媒体、人才等。战后日本利用美国的扶持,先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通过工业化大生产以低价优质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在与世界交流日益深入过程中,不断按照国际标准改变国内的制度,到1980年代基本达到与欧美同一标准的社会环境,加上巨额的外贸顺差和对外投资,日本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东京汇聚了最多的外国银行,各大银行24小时不间断营业,成为与纽约、伦敦并列的国际金融中心。东京因建设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政治经济体制,培育了企业发展的良好土壤,吸引众多跨国公司驻扎而成为了对世界经济有重要影响的世界城市。中国城市在这方面需要完善的地方很多,如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制度,法律、会计、广告等生产业等。

包括扬州在内的中国沿海城市,经过开放以来30多年的建设,交通运输、通讯等硬件设施已经大大缩小了与先进国家的差距,高档酒店等旅游设施跟世界同步了。今后在继续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应该着重提高适于创业就业的软环境,例如行政的规范高效、对个人和企业的私有财产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自由竞争秩序的维护等。

3.2 舒适的生活环境

对于外国留学生和移民劳动力、旅游者等吸引力是世界城市的特征之一。东京不仅有众多的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可以学习知识,较多的工作机会能够获得较好的劳动报酬,而且居住舒适、生活便利也是吸引企业和劳动者的重要因素。

从交通运输看,东京虽然规模庞大、人口众多但交通畅达有序,很少拥堵。(图2)以轨道为主的公交发达,市内任何一点步行不超过10分钟必有地铁、电车、公交车站。交通工具准时、乘客秩序井然,在列车进站前数分钟抵达站台就行,无须长时间等候,因此车站没有我国这样庞大的候车厅,地方火车站基本没有候车处。我国一些大城市近年来由于家庭汽车迅速增加和道路建设不匹配,拥堵成为影响生产和生活的严重问题。根据2009年9月一份抽样调查,北京市居民平均每月由于道路拥堵产生的经济成本为北京335.6元,如果按照就业人员计算,全年拥堵成本达到505.4539亿元。尽管缺乏详细的统计,全国城市因交通拥堵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惊人。从居住舒适度看,2008年东京都中心23区平均每套住宅有3.25个居室,其中私有住宅平均有4.45个居室。住宅总数中独栋占24.23%,公寓等集合住宅也以4层以下为主,5层以上的只占极少部分。(图3)中国2009年全国城镇存量住宅中独栋占3.5%,在35个大中城市独栋住宅仅占1.0%。[3]从居住质量看,独栋住宅与集合住宅的优劣不言而明,东京人居住条件比中国城市好。住宅形态不同使城市人口密度差异巨大,中国约为日本的两倍。我国城市人口过密导致医疗、教育、交通、商业等长期供不应求,到处摩肩接踵,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活的舒适度。

历史上扬州的繁荣,不仅得益于长江和大运河这两大黄金水道,也得益于饮食、园林、寺庙、市场、青楼等多样化的生活环境。现代扬州由于基本都是平房的古城区保护得很好,避免了许多中国大城市因人口过密带来的城市病,传统文化得到珍惜和利用,现代商业也发展得不错,城市建设和管理上在国内同类城市中处于先进行列,为企业和居民创造了较好的事业和生活环境。今后应该对照国际标准,各项事业更上一层楼。

3.3 普世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世界名城,无论综合性的中心还是某个方面例如宗教、旅游、文化而驰名世界的城市,既表现为对各国人员、资金的吸引力,也表现为因某种产品或服务对世界的影响力。这种吸引力、影响力是目前学界热议的软实力的本质。所谓普世的产品和服务,指产品和服务能够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普遍接受和喜欢,能够通行天下。如日本的汽车、电子产品畅销全球,因为它们能够满足所有民族和国家的运输、信息传播、视听娱乐的需要。

普世价值的第一层含义,是指文化的价值不仅为历来的文人雅士这类小众所欣赏,还为占社会多数的大众所认同、接受、传承,即雅俗共赏。传统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贫富、贵贱等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泾渭分明很少交集,缺少公共空间。饮食是人类生活第一需要,因地理环境、宗教观念等不同世界饮食种类丰富多样。满汉全席只能局限于王府贵族的宴会上,日本人安腾百福研制出的方便面由于能够长久存放、便于携带运输、价格便宜、食用方便,自1958年8月卖出第一包以来,如今已经普及全球。2011年共售出982亿包,中国市场约占全球消费量的一半。[4]又如服装,在从棉花种植到衣服制作全是手工作业的时代,只有极少数人能够保证数量和质量的充足。种植园、机器纺织、自由交易的市场体制带来的高效生产、销售,使大众轻易置办、更新服装成了可能。扬州精美的园林、盆景、饮食、建筑等,过去主要是富商和文人们欣赏玩乐的对象,要想让它们走向世界,就要与百姓日用结合起来,从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走进亿万家庭,通过标准化和产业化降低成本,满足更多人的享受追求。目前“扬州炒饭”的标准化就是一种让扬州饮食真正国际化的有益尝试。

普世价值的第二层含义,是指物质和精神的享受不仅为中国人所有,而能够扩大到不同文化的世界各国。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很受欢迎,开餐馆成为国人在海外谋生的常用手段。维扬菜是扬州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一,但传统菜肴以材料、刀工、烹饪技术的讲究,以成品的色香味体现精致,而现代人们考究健康和营养,以低盐、低糖、少油为尚。这是随着知识的增长而来的观念改变。维扬菜烹饪方法如果不能适应这种社会观念的转变,就难以走出家乡、走出国门传播到天下。同时,传统烹饪全是人工作业,成品质量依赖厨师的个人经验和知识,无法大批量生产和销售,难以为外国人分享。必须像方便面那样经过产业化改造,才能形成规模经济。扬州自然和文化遗产丰富,要让传统遗产为没有经过中国文化熏染的各国人民喜爱和接受,必须发掘文化遗产中具有普及价值的元素,以现代科技手段、经营方式改造它、提升它。从城市文化来说,饮食、娱乐、商品和服务的多元化才能吸引天性嗜好千差万别的人。维扬菜是中国著名的菜系之一,但如果扬州成为维扬菜一统天下,外来旅游者没有其他选择,就会削弱城市的吸引力。扬州传统商业街的东关街既有茶店又有了咖啡店,宾馆酒店既有现代钢筋混凝土的高楼,也有长乐客栈这样的古典建筑,这是可喜的现象。这方面值得总结提高,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提出的多样性是支撑城市文明的基础、也是城市规划最重要的问题的观点,[5]早已得到城市规划界的绝大多数人的认同。总之,选择的多样化是世界名城的必备要素。

4 以世界为参照系

扬州学者王虎华先生列出了“喜欢扬州的10个理由”,从自然风景到人工建筑、产品,从美女到生活方式等。[6]扬州具有丰富的文化,不同的人可以列出另外不同的喜欢扬州的理由。各个不同生存状态的族群都有与自己相应的生活哲学。在按照生产力或者精神状态的发展程度划分不同等级的世界上,不甘人后是中国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动力。闻名世界以体验在地球上的存在感,是构成我们生存意义的重要一环。但世界城市或世界名城建设目标,当然不止于仅仅名扬天下、广为人知。世界名城建设目的是促进城市进一步开放,增加与世界的交流和合作,以此获得发展自己所需的各种资源,本质是提高城市的生活水平,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日本的世界城市发展历程得出的经验主要有下列两点:

4.1 以先进国为榜样

日本之所以能够成为西方之外第一个完成工业化、现代化的国家,人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分析研究,但根本原因是作为民族性格的好学和善学,“留学生”一词就是日本创造的(始于唐代派人来中国求学)。[7]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1960年以前东京每栋建筑旁放置一个木制或水泥制的简易垃圾箱,市内23个区共有180万个,每天环卫工人挨家挨户从垃圾箱下口扒出垃圾装上手推车清运。在为迎接1964年东京奥运会而进行的大规模城市改造中,东京按照外国人看起来“不丑”为标准,1958年用汽车代替手推车,1961年开始改变垃圾收集和清运方法,1963年彻底完成。这被称作“文化革命”。[8]清洁卫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整理、整顿、清洁也是生产力成为日本许多企业的经营理念,还有机构专门研究和推广“整理学”。爱好清洁是日本游客赢得世界旅游组织好评的重要内容。在一家美国网络旅行社向世界各国宾馆管理者所作的旅客印象调查中,日本人2007—2009年连续三年被选为最佳旅游者。理由是“遵守当地习俗”、“礼貌”、“房间干净”、“在宾馆不喧嚷”、“抱怨少”。[9]一项1996年对在新加坡、香港、上海、台北、首尔5个城市的日本企业职员进行的 “东京魅力所在”调查显示,东京在城市社会的质量、高度先进性、经济这三个方面得到肯定最多。城市社会质量是指秩序良好、美观清洁、环境舒适。日本能够从后进者迅速赶超先进者,重要原因在于事事以先进者为参照系确立自己奋斗目标。1958~1978年间持续观察和研究日本的美国社会学家佛格尔(Ezra F.Vogel)分析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的两部著作《日本第一》(1979)和《日本的成功与美国的复兴——再论日本第一》(1984),都着重论述了日本的学习曲线。日本教育普及,报刊书籍出版发行量巨大,从政治家到市民到世界各国参观访问,回国后都会讨论改善自己事业的途径,从产业技术到教育制度、三权分立的体制,全面学习吸收采用,自近代以来很快缩短与先进者的差距,成为发展最快的国家。

我们在建设世界城市或世界名城过程中,在各个领域明确追赶目标,利用外国现成经验,将节省自己摸索试验的时间和成本,形成后发优势,实现尽快赶超。我国学习外国时最大的障碍可能是意识问题,比如认为外国情况特殊,我们学不了;或者认为中国国情不同,不能学。佛格尔希望美国人学习日本,“不会以‘美国方式’为藉口保存过去模糊、不良的遗迹而沾沾自喜;可以作必需的调适,那怕这些做法对传统的智慧是一种大胆的违抗,并且需要向从不被我们视为顾问的人学习”。[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制造业、酒店等旅游业方面采用国际标准,产业技术和管理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今后应该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新闻出版、城市规划和管理等各个方面采用国际通行规则,才能与世界找到共同语言,尽快缩短差距。

4.2 学习先进要抓住本质,世界城市的本质是高水平

世界名城有多种类型,华盛顿、布鲁塞尔是国际政治中心,耶路撒冷、麦加是国际宗教中心,维也纳、雅典等文化活动闻名于世,底特律、丰田等制造业知名,纽约、东京、伦敦、巴黎则以规模大、综合能力强成为世界城市。表达城市的世界性、国际性的名词有多种,都是学者适应研究需要根据城市性质、功能等提出的。作为追赶型发展中国家和城市,树立“世界城市”“国际城市”之类明确目标、研究出一套指标体系,然后为之奋斗,确实有助于促进各项事业加快发展甚至计日程功。但城市奋斗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城市自身的发展和提高,而不是被人看成怎样,或要符合某个指标。

我国传统观念以大为美,近代以来国际竞争中无论军事还是经济上大国不敌小国的例子很多,说明竞争力决定国家的存亡兴衰,简单的规模庞大没有实在意义。当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存在不少东施效颦般的学习,以为没有高楼大厦就不是现代化、就不像城市。其实,正如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大内兵卫所说的“城市的价值并不在于人口的多少和楼房的高低,而在于美丽的公园、方便的交通、充足的住宅、宽敞的道路,能使每个市民心情愉快工作的生活空间”。[11]当今扬州的世界名城建设,不是为了被部分人认可或者被某个机构授予某种称号,根本宗旨是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水平,使在扬州的居民、来往扬州的旅客享受世界级的城市环境,使城市宜居宜业、具备优良生活质量而闻名于世。扬州提出不与其他城市攀比城市规模、高楼、洋气,建设精致扬州,是务实的体现,抓住了发展的本质。没有制造品、学术到公司、国家的组织精致,就不会产生竞争力。精致精神是迈向现代化的中国最需要的,因为许多情况下中国产品和服务不够精致,倒不是缺乏能力,而是没有追求精致的意识。如果能够把“精致扬州”的理念从党政领导、媒体等普及到广大市民,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理念普及到日用产品和服务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精致成为市民生活哲学的内容,那么一定会带动扬州各项事业水平和生活享受水平的大幅提升。而且,必须意识到迄今为止人们对于扬州的认识和评价,一般都是基于与过去、与国内同等规模或级别的城市比较而言的,以世界名城为目标的扬州,今后当然应该以全球为参照系,追求精致达到世界最高级水平,扬州也就成了世界名城。

参考文献:

[1] 青山·侑.東京都市論[M].東京:かんき出版,2003:22-24.

[2] 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序[M].高銛,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20.

[3] 周建高.我国城市人口过密很不经济[N].中国经济导报,2012-10-16(B01).

[4] 中国食品-食品资讯-食品伙伴网:世界方便面协会.全球去年售出982亿包方便面[EB/OL].,2012-10-17.

[5]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144.

[6] 王虎华.喜欢扬州的10个理由[J].中国名城·扬州专刊,2012,(1).

[7] 周建高.日本人善学性格分析[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121-135.

[8] 御厨·貴.東京[M].東京:読売新聞社,1996:119-124.

[9] インタービジョン21.世界に誇る日本のすごいチカラ[M].東京:三笠書房,2012:210.

[10] 佛格尔.日本第一`序言[M].李孝悌,译.台北:长河出版社,1982:4.

[11] 唱新.现代日本城市管理[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73.

上一篇:煤炭开采技术中的专家系统研究 下一篇:助力机械应用于汽车装配调整线设计分析